第311章 全靖陕西(三)
作者:倦鸟落旧林   穿越明末:我从陕西闹革命最新章节     
    新顺元年十二月初一,凤翔县开城投降,把炭所部进驻,控制城防。
    紧接着,席禾所部渡过渭水,北上会师凤翔县,两人合兵一处,向东继续进攻岐山的周原。
    直到现在,刘应遇才知道,新顺国各部,居然是跳着城池攻打的。
    完全就是不顾粮道的打法,下手狠辣,速度飞快。
    刘应遇前军遣使入城,岐山县当天就开门了。
    一直到十二月初六,除商县、洛南县、潼关卫之外,关中诸州县,望风而降。
    王三调派的官吏,也开始进入地方,带兵开始清账。
    打土豪,分田地开始了。
    当然,这么做也会引起既得利益者不满。
    开始有人赶赴西安府,串联读书人。
    因为前段时间有点乱,后来抽调人口去接管各地的军事,王三对西安府的城防放松了不少。
    这些人进来之后,就到处寻人。
    结果找了半天,才发现西安府变天了!
    刘应遇也是这个时候进城的。
    他骑着马,走在隔离出来的车马道上,看着左右两侧的行人道,以及到处传来的喊声。
    “吁!”车夫突然拉住缰绳,让马车停下来。
    刘应遇赶紧拉住缰绳,刚想质问为什么停车,就看到了前头拦路落下来的红色大木。
    接着四个披着皂吏衣袍的年轻人,正在吹哨,挥舞着手中绿色的旗帜,对道路两旁停驻的人指挥着。
    人们赶紧顺着大木割出来的空挡快速行动。
    直到一分多钟后,哨声继续传来,变得短促。
    道路口的另外四个皂吏青年,搬回大木,将人群拦下。
    然后四个走回道路中间的“岛”上,拉动铜钟,发起叮叮当当的声音。
    “驾!”这一下,车马开始行动,刘应遇看着车流开始行动,不由得暗暗感慨。
    明明只需要几个皂吏、青壮的差使,就能将交通捋顺,为什么自己和其他朝臣都没有想出来呢?
    刘应遇好歹为官一地,也很清楚梳理交通的不容易,但没想到只需要这么简单,交通就能井然有序,实在是……
    这般想着刘应遇又骑着出了一公里,却被一段欢呼拉回思绪。
    他转过头看向声音传来的地方。
    一大块横幅挂着,上边写:万华坊房产分配大会。
    刘应遇也听说了新顺国的政策,城内人给房跟商铺,城外人给土地和宅基。
    今日倒是第一次见这种现场。
    “过去。”刘应遇跟保护他走来的新顺国警卫打了个招呼。
    他们对视一眼,并没有觉得不妥。
    反正他们的任务只是护送,之后也没啥事,看看热闹也可以。
    刘应遇才靠近,就听到了为首的吏员,举着铜皮大喇叭,对着台下介绍道:“张衮,家有七口,均六岁以上,三代同户,按新顺国律,一口人分五坪,七人,就是三十五坪!
    现在,最后问一次,你们是否分户之后再分房产和店铺。
    毕竟张衮你家的大儿子都有自家的,小儿子也娶妻了,过一年如果再拆分,只能从你的原户和房子里拆了!又或者去建设兵团,填补咱们新顺国有缺人口的地方。”
    刘应遇听得好奇问警卫道:“难道不能再分新的房子?”
    “不能。”警卫摇了摇头说,“按照规矩,为了防止城市内的人口太多,影响未来的区划发展。这一户的选择只有三条路。
    第一,在现在的土地基础上,自己重修房屋,但因为土地容积,倒塌影响,火灾影响的缘故,一层砖木平房,只能建造九成土地面积,两层的是七成,三层到五层的楼,只能建造五成。
    而五层以上的楼房,就只能有国营资质的企业才能承建,价格不一般。
    当然,如果是木质房屋,还得再小一成,防止火灾。”
    “那多出来的呢?”刘应遇好奇问。
    “建院子,建花园都可以。只要围上墙,不堵住建筑同行巷道,随便怎么搞都可以。”这个警卫回答完,台上的张衮一家,就说他还活着,谁敢分户,听得警卫冷哼一声,“只怕这个老头儿想要吃的是另一个政策。”
    “怎么说?”刘应遇看着警卫。
    警卫想了一下说:“按照咱么大同军的规矩,第二条路是为了缓解城内人口过多,如果没有活路,可以申请落户农场。
    农场是国营的,落户出去,意味着你的生产生活,就必须跟着国家的运转而调动。
    朝廷如果需要戍边,需要填边,农场兵就是第一个先走的人。
    农场,说白了就是给流民保命的地方,下乡干活,给口饭吃,省得流民造反。
    当然,还有第三条路。”
    警卫看刘应遇还想说,便把最后一条解释了:“如果这家中老头儿死了,遗产会交给两兄弟继承。
    两兄弟按照自己自己继承的比例,同等继承老头留下来的债务,或者他们协商解决,又或者老头儿留下公证后的遗嘱。
    不管哪一个,两兄弟上缴了各自比例的遗产继承税之后,就能得到房子。
    如果双方都不缴,选择放弃老头的遗产,那么对公的那一面,朝廷就会将这个部分兑掉,收回房子,重新买卖,用来填补老头的坏账,或者收回地皮,重新建设。
    不管是哪个方案,这个老头儿只怕多少读了点我们新顺国的政策,否则也不会不选择分户。
    因为五人以上的属于大户,只要有三个成丁的,按照规矩会分配一个兵备道的抽丁名额。
    大王预告过,明年新顺二年会公告,废止徭役,只保留了兵役。徭役摊进地里和房里,但从军家庭,可以免除两个人的徭役税。”
    说到这里,刘应遇明白了,感情张衮不愿意分家,是为了这一套。
    新顺国的兵备道,刘应遇了解过,和明代的兵备道不同,这玩意儿说到底还是军队的二线体系,官方称呼为义务役,属于兵役的一个大体系。
    进去了,是要长期居住在军营,而且是打散的。
    尤其是独立团,今年因功恩封之后,一部分兵员就会分拆出去,一些优秀的,入黄龙山讲武堂学习,一些前往各地充塞军营。
    一般是跨县调动,间隔不会太远,但也不会太近。
    接着就是封闭进行操训,通常是三年,还会将他们放置在交通节点四周,或者山边荒村。
    三年之后,有几个出路如下:提拔正兵、复员转业、备课考学。
    新顺国正在想办法扭转明代军户的好男不当兵的影响。
    而在警卫眼中,张衮估计是想要让小儿子去抽这个丁了。
    因为大儿子有儿子了,小儿子虽然也娶了婆娘,但封建礼教还在,城里人多少会顾着点脸面,只要小儿子一去,他家光是摊下来的税,就能省不小。
    而警卫不满,就是因为他手里有西安府的税基债券,这特么的是在他眼皮子底下漏税,虽然没多少,但每个人都跟他一样搞,那就是一大笔了!
    不过好在,也就张衮这样的,其他的基本上都选择分家,因为分家也是有好处的。
    那就是三人及以下的家庭,会分店铺一座,面积不会很大,只有三坪多,也就是十平方米左右,但如果操持起来,或者租出去,每年都是一大笔收益。
    这也是王三思考之后,做出的分化大户的决断。
    而多出来的店铺,头一年免税,第二年半税,第三年全税,只要百姓荷包鼓了,不逃了,税也就多了。
    作为税基债券的持有者,这个警卫可不欢喜下边分小户吗?
    倒是刘应遇,看完整场分户,刚想走,又看到一户人匆匆跑来:“别走!别走,我要落户在咱们坊!他娘的!真当老子不识字,居然要我落户在坊里满三年才能搬!老子安顿完家人,就要去当新顺王的兵,玩心眼到我头上!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