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番外:关于封地的发展(15)
作者:叶安歌   炮灰女配穿书忙,一言不合就发狂最新章节     
    施丽蝶没出声,悄悄地拉了拉姐妹们的衣袖,把公共书斋里的那几个人,指给她们看。
    不说别的,哪怕几个姑娘离京一两年,但是自家父亲和爷爷的背影还是能认出来的,她们顿时也愣住了,没想到这么快就撞在一起。
    “碰到了是天意,我们进去吧,或许他们有很多疑问,需要咱们解答呢。”施丽蝶说着,率先进入了书斋。
    她来到陛下的身边,低声开口:
    “黄老爷这么有兴致,来平城游玩呀?”
    皇帝听到施丽蝶的声音,顿时回头,一眼就看到了跟在她身后的几个姑娘,当即问道:
    “还以为你不在平城,没想到在这儿碰到了。”
    “我们也是今天才刚到,这会儿正在微服视察,这最后一站便是公共书斋。”施丽蝶说道,“黄老爷觉得,这书斋怎么样?”
    皇帝点了点头,认可道:
    “很不错,我看过了,上下三层,藏书够多,范围也很广泛,还开辟了专门的读写区,让来这里看书的人,都能安安静静地看书。”
    “甚至,书斋中还准备了笔墨纸砚,即便是有人想抄书带出去,也是可以的。”
    皇帝和施丽蝶的对话,吸引了几个朝臣的注意,大家纷纷往这边围过来,有好几个朝臣都看到了自家的女儿和孙女。
    一时间,他们内心百感交集。
    想要呵斥她们胆大妄为,可是这几天在平城,听到百姓们赞颂她们的声音,那些呵斥的话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更何况,教训女儿,这大庭广众的,也不是时候。
    于是,想说的话顿时堵在了心里。
    施丽蝶朝着各位大人行了个礼,然后回答皇上的话:
    “起初开办这个公共书斋,是因为陈昭跟我说,他手底下缺少人才。”
    “那个时候,大胤朝刚刚吞并了邺国,统一中原,国土面积变大了,需要治理的地方也变多了,邺国的老臣不完全可信。”
    “所以我就想着,是不是可以奏请陛下开恩,加一场科举,来挑选更多的官员。”
    皇帝听了这话,便问道:
    “我好像没有看到相关的奏折。”
    “是,我们没有提这个建议。”施丽蝶说道,“因为经过调查后,我发现,真正有能力考科举的人,早就在正经科举的时候,就去参加了。”
    那些不能去参加科举的,要么是因为成绩还达不到该下场的程度,要么是家贫不足以支撑上京赶考的费用,要么是空有一腔凌云志,却苦于没有学习机会……
    总而言之,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绝大部分读书人,没有能参与正经的考试。
    既然正经科考不能参加,那即便加考一场,也无济于事。
    该没钱的还是没钱,该学识不够的,短时间也还是不够,不可能一夜之间醍醐灌顶,变成绝顶天才。
    施丽蝶又跟大家解释道:
    “后来我想到,那些家里有条件的,自然会想方设法请名师、买书籍、花钱去好的学院上课,直到成绩提升到足以去考科举。”
    “可是那些家里没有条件的读书人,却始终困在原地,即便空有凌云志,却也无法进步。”
    “所以,我建设了这个公共书斋。”
    “这里面的书,有的是我找别人买的,有的是我请那些大儒或者书院的山长捐的,我把她们放在这里,目的就是让想要读书的寒门子弟,能够多一条学习的途径。”
    “他们可以不必因为没钱,而中断学业,断了前途,也不必因为囊中羞涩,所以失去学习的机会。”
    “我不知道这样做能有多少效果,也不知道能有多少寒门子弟可以考上,但是我想,他们其中至少有一部分,会是大胤朝的栋梁之材,也会是陛下的左膀右臂,肱股之臣。”
    秦太傅听了这话,不由得朝着施丽蝶深深地鞠了一躬,开口说道:
    “老夫自诩门生遍天下,这境界却不如公主通达,见了公主此举,老夫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达则兼济天下’。老夫受教了。”
    “秦太傅言重了,您是德高望重的长辈,您的文学和教育成就,是我这辈子拍马都赶不上的,何故如此妄自菲薄。”施丽蝶赶紧将人扶起来,说道,“我不过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罢了。”
    这时候,礼部尚书陈清仁突然开口问道:
    “公主,请恕我冒昧问一句,为何这些人都是寒门子弟,有的选择在这里看书,有的却选择抄书带回去呢?”
    “在此地看书,有同窗可以互相讨论,我看也有师长答疑解惑,不是比抄书回去,要更加方便吗?”
    这时候,陈淑婷站出来开口道:
    “父亲,这个问题不必公主回答,我就可以告诉您。”
    “您看第二排最左边那个青衫学子,他叫薛礼,祖辈和父亲在灾年的时候亡故,只剩下一个母亲与他相依为命,他母亲眼瞎且重病,在家中独自一人颇为不方便,他就只能抄书回去°读,一边读书,一边照顾母亲。”
    “第四排中间那个灰衣服的,叫严成才,家中长辈皆亡,却有一个年幼的妹妹,是个瘸子,先前他为了照顾妹妹,也是抄书回去读的,但是自从我们帮他把妹妹介绍进绣坊做工,他不必担心妹妹的安危,便留在这里读书了。”
    陈清仁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
    能在这里读书的,除了家贫,应该是家中父母长辈没有拖累,或者孑然一身没有负担的,才能让他们专心留在这里读书。
    至于那些家中有牵挂的,只能抄书回去读。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幸福家庭的幸福总是相似,不幸家庭的不幸却各有不同。这些寒门学子,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我们目前也只能做到这样了。”施丽蝶说道。
    皇帝听了这话,当即给予肯定:
    “已经很好了,小蝶,在你的封地里,我看到了先贤书上说的‘大同’,即便不是真正的大同,却也已经很接近了。”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
    “我相信,只要继续下去,假以时日,大胤朝每个地方,都会变成像你的封地一样,成为一片世外桃源,极乐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