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如饥似渴
作者:笔下宝宝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最新章节     
    “呵呵,一般一般全国第三。”刘之野露着大白牙得瑟道。
    陈哲轻轻捶了下刘之野的胸口,半开玩笑地说:“你小子,要是再升一级,我往后见了你,岂不是得改口叫首长了?”
    刘之野闻言揶揄他道:“你愿意的话,提前改口也不是不可以,哈哈哈……”
    陈哲翻了个白眼,笑骂道:“我去你的吧!哈哈哈……”
    “艾,真是巧了,咱俩竟然被分配到了同一个宿舍,真是缘分呐!”
    刘之野却笑而不语。
    天下间那有这么多巧的事?
    刘之野所在的这一期学员,可是汇聚了来自全国陆海空各支部队,超过百名上校及以上军衔的高级军官,所参与的高级军事指挥培训。
    尤为难得的是,这么多人里,他竟与多年未见的战友陈哲,被巧合地安排在了同一间宿舍,这肯定是廖部长的有意安排。
    闲话短说。
    刘之野迅速而有序地将行李归置妥当,随即着手整理内务,叠起那标志性的“豆腐块”被子。
    他叠的军被,线条流畅,棱角分明。这一举动仿佛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深蒂固,注定伴随他一生一世。
    有的人可能对我军这个叠军被的严格要求,而不屑一顾。
    大多数人对于部队的第一印象,都来自于那叠得像“豆腐块”一样的被子。而从“豆腐块”进入外界视线的第一天起,伴随着惊叹与赞美,还有各种质疑与误解。
    “叠那么好,不就是形式主义,哗众取宠嘛!”
    “叠被子能叠出战斗力吗?”
    “难道在战场上用被子杀敌不成?”
    “你m军多么自由开放,战斗力杠杠的,谁玩儿你那些形式主义的破玩意儿!”
    那么“豆腐块”到底是不是形式主义?如果不是,那又是为什么呢?来看看几个事例吧。
    在六十多年前,满清政府花费重金创建了当时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水师,这支部队无论从军舰的吨位、数量还是火力上,都远胜于当时的倭寇海军,可在接下来的甲午海战中却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宣告了清政府的惨败。
    诚然,造成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政府的腐败无能、当权者的软弱退让、权臣们的目光短浅……
    可就在甲午海战前夕,一小小的细节决定了当时倭寇挑起海战的决心。
    甲午海战前,倭寇看见北洋舰炮塔上横七竖八晾晒的短裤、袜子后说道: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这样的军队是不会有战斗力的。
    最后清政府的惨败也证实了当时倭寇的判断。
    反观当时的倭寇军队,他们对内务的要求极高,被子必须叠成标准的方块形状,而这一传统也被如今的倭寇自卫队传承了下来。
    “豆腐块”是军队纪律的保证,是军营文化的一道风景,负载着军营的美、军人的魂、军队不朽的精神。
    华夏人民解放军叠被子是从黄埔军校时期学来的。
    当年的黄埔军校纪律非常严格,生活节奏非常紧张。
    早上军号一响,必须马上起床、穿衣、梳洗,将被子叠得方方正正像个豆腐块,摆在木板床正中央。
    10分钟内一切要收拾完毕,然后操练。华夏人民解放军军中有大量中高级军官曾毕业于黄埔军校,自然学会了叠被子整内务。
    然后,把这一优良传统,在人民军队里发扬光大。
    直到今天,解放军内务条例中也没有规定必须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只是说保持环境整齐清洁,空气清新。
    每天早上整理内务只给不超过30分钟时间,连级首长一周检查一次内务卫生。
    转折点是在60年夏国人民解放军全军学习空军内务卫生的活动。
    那年,军队各单位到被誉为亚洲最干净营区的空军大院参观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叠被子。
    再后来,这种内务整理、评比便逐渐被作为一种部队基层管理、基层建设的基本内容保留下来,并且要求越来越高。
    刘之野带兵也是严格要求,对内务管理特别重视。早在,治安大队组建,他便提出要严格地军事化管理。
    这一理念如同薪火相传,贯穿至后续的治安总队与警卫二师,一脉相承,铸就了队伍的铁血纪律与坚实基石。
    忙完了手头的事物,刘之野还挺有闲情逸致的看着对面床的陈哲手忙脚乱地忙碌着。
    “我说,你这叠的是什么被子?”
    “松松垮垮,我新兵那会儿也比你强。”
    陈哲一听这话,立刻转头望向刘之野那规整如“豆腐块”的被子,再对比自己那凌乱不堪的杰作,心中不禁暗自羞愧,自己叠的这是什么玩意儿,简直惨不忍睹。
    “啊,哈哈哈,看来我是需要回炉重造了。”
    “自从,我这职位越来越高,说实话,真是放松了对自身的严格地要求。”
    “正好,趁着这学习期间,我就再回回炉。之野,可要帮我,督促我……”
    军人就是如此地磊落,知道自己落后了,就得奋起直追。
    两人迅速整理好宿舍内务,随后并肩走出,漫步在军事学院的每一处角落。
    这里,今后将是他们并肩奋斗、共度学习两年时光的地方了。
    …………
    在顺利完成报名流程、领取了全套装备,并被分配到相应班级后,刘之野正式踏上了既紧张刺激又充满乐趣的高级军事指挥学习之旅。
    刘之野到了高级军事指挥学院,才了解到这样性质的班已经有六期了,他们是第七期。
    在选拔这批学员时,总部机关工作组专程到全军部队进行了面对面的严格审查挑选,尤其强调了文化水平、任职经历和综合素质。
    入校以后,学校打破常规,设计了70%军事、30%政治的课程设置,比较集中系统地引入了对外军军事理论及其战役战例战法的学习研究。
    也加大了对我军战史及历次重大战役战例的学习研究,使刘之野等学员在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同时,从未来战争的需要出发,着力提高自身的军事理论水平和实战本领。
    高级军事指挥学院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实战为牵引,倡导学员坚持学用结合,从课堂走向战场,把学习成果向实战转化。
    学院用了大量的时间组织刘之野这期学员到野外实地勘察地形,拟定作战文书,演练作战方案。
    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冬,刘之野与同学们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认真实践。
    为了保证学习的高标准高质量,从两年制完成班开始,高级军事指挥学院制定了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由过去的开卷式考核改为闭卷式考试。
    学习成绩按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4个等级进行评定。改“开卷”为“闭卷”,改“考核”为“考试”,看来只是一字之改,却是一次学院考试制度质的突破。
    以军事课程的期末考试为例,考试从当天第一堂课开始,直至下午最后一节课结束。
    时间一天,考场教室全封闭,一人一张桌子,一份卷子,独立按时完成。
    午饭由炊事人员送到考场,吃完午饭,继续考试。试题从题库设置的题目中抽取,独立完成一份作战命令和作战方案的拟定及一份作战地图的标绘。
    作业量极大,没有一天的时间,几乎难以完成。
    可以说,刘之野这批学员中,几乎没有人经历过这样严格而长时间的考试。
    当然也正是这样高标准的严格学习,使我们的军政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学习期间,还有不少军地专家、学者亲自为刘之野他们授课。他们也由学校组织专程分赴地方的企业、科研机构和国防工程单位实地参观见学。
    这样专题的学习研究,使他们掌握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从国防战略的高度增强了做好国防动员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意识。
    学校还多次组织学员围绕想定预案,进行战略战役模拟研演和探讨,以取得对敌作战的主动权、决胜权。
    刘之野所在的一班是一个学风很盛的班。无论是从部队来的同志,还是从院校或军委总部来的同志,大家互相帮助,共同学习提高。
    在这期间,刘之野就与不少同志发表了卓有见地的学术研讨文章。
    其中的几篇高屋建瓴的军事思想,甚至都惊动了号称“军神”的院长刘帅。
    刘帅亲自率领一群高级军官莅临学院,围绕这些前沿的军事理念,掀起了一场热烈非凡的讨论风暴。
    在这场智慧碰撞的盛宴中,尤为耀眼的明星学员非刘之野莫属,他以卓越的表现,在众人心中镌刻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这样地学习和实践相互促进,从这里再一次砥砺出一批富有战略思维、以智慧屈敌的指挥员。
    刚入校不久后,刘之野就凭着其优秀的表现,被同学们共同选举当上了学员队的副队长。
    高级军事指挥班培训的学员大多都是现任副师职以上的军官,现在却是按照基层连队班的建制进行管理。
    刘之野就这样又是体会了一遍,基层干部地甘苦。
    从早晨起床到操课、吃饭、文体活动、晚点名,他一天下来吹哨、整队、下口令不下十余次。
    于是,他们这些离开基层十几年的中高级军官在学习的同时,又重温了一遍普通一兵的生活,培养着令行禁止的军人养成。
    军事学院里的生活是,周一至周六基本一致。
    每天早上6:00起床号响起就必须起床,一般5分钟内下楼集合,出早操时间到6:30-6:50不等。
    然后回宿舍开始整理内务、洗漱,7:20左右由刘之野带队去餐厅吃早饭,7:45再带队到教室。
    8:00上课,11:50左右下课,带到餐厅吃午饭,吃完午饭后再回到宿舍休息。
    13:00开始午休,大概会午休到14:10左右,刘之野再带队到教室,14:30开始上课,一般16:10下课。
    然后,刘之野就可以将队伍带回宿舍,准备准备开始要练体能了。
    练到大概17:30左右,就可以去餐厅吃晚饭,直到19:00为止都是休息时间。
    然后19:00一般带到教室自习,自习到21:00左右带回进行晚点名。
    值班员会对一天的工作进行讲评,并强调下一天的工作重点,然后带回,休整洗漱,22:30熄灯。
    刘之野他们在学校时的每一天就是这样周而复始。
    他也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除上课外,刘之野还挤出大量地时间用来看书,一天学习长达12小时。
    有时候熄灯后,他还打着手电在继续读书。
    夏天来了,京城的夏夜如蒸笼般炎热,刘之野就躲在蚊帐里看书,大汗淋漓仍手不释卷,以至于全身长满痱子。
    他先后学习了《伟人选集》第一至第三卷和《联共党史简明教程》,研究了伟人军事思想及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经验,还读了《反杜林论》、《列宁文选》、《斯大林文选》、《职工运动史》等数十种理论、历史书籍,作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刘之野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对许多问题有独到见解,即使对老师和书本上的观点也不盲从。
    一次政治学考试,其中有道题为论述gt会议决议的意义。
    刘之野答:“gt会议决议使我军完全建立在。。。。。”
    结果,老师给他扣了分。
    刘之野不明白这题为什么扣分,就询问老师扣分原因。
    结果教老师却说:“当年旧式军队的。。。,怎么那时就肃清了呢?”
    刘之野陈述道:“肃清旧。。。,至于。。。。,那是。。。。。我答的那句话写在‘伟选’题解上。”
    教员认了错,表示歉意。
    军事考试时有道关于团防御的试题,按教材规定,守军撤退时势必要放烟雾弹,如此回答才可得满分。
    刘之野则认为,当时的情况是我们没有烟雾弹,只能立足现实,便回答可用小部队掩护大部队撤退。
    虽然经过争论,教员仍给扣了分,但他并不后悔。
    刘之野文化基础高、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刻苦学习和独立思考,使他在第一次学院考试时就取得了全优的成绩。
    因为在校这一期间的优异表现。
    1965年7月,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刘帅签署命令,给刘之野记二等功一次,并为他亲自颁发了奖状、奖章。
    当然除了文化课军事思想理论的学习优秀,刘之野在军事训练上也不放松,并且表现的更为突出。
    军事院的生活,可以用“严”、“狠”、“苦”三个字来概括。
    但是每个学员为了部队建设事业,也为了个人的前途,都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怕苦不怕累,以最大的忍耐,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完成规定科目的学习训练。
    说到“狠”字,就是军校的训练太“狠”,让你都有点“变态”。
    五百米障碍训练是大多学员最畏惧的训练课目之一,是对每个学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考验。
    在训练时,好多学员要么碰伤,要么扭伤,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仍要坚持训练。
    野外求生训练,每天要行军、住宿和完成规定科目训练,还要找吃的。
    训练期间,每天每个学员只供应2两米,每班只能按规定标准携带油和盐,其它吃的一律不能带。
    野外求生训练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找到吃的,不然你就要饿肚子。
    每班有10发子弹,由班副保管,遇到野兔、野鸡之类的动物,允许开枪射杀,但大部分班都没那么好运能遇到。
    刘之野这个班,可是过的相当滋润,有他在,他们班就像是有了作弊器一样。
    其他的班,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十几天的野外求生训练,为了填饱肚子,只要找到的食物能吃就吃,什么野菜、田螺、竹笋、蚯蚓都吃,要是能抓到鸟、鱼和蛇,那绝对是美味。
    在夏天训练,他们还要冒着炎热的酷暑,进行反坦克训练。
    随着震耳欲聋的坦克声的越来越大,事先埋伏在坦克必经之路的学员,瞪大了眼睛,仔细地观察。
    当坦克临近时,便滚到坦克下,在确保身体不被碾压的情况下,按标准的动作,利用手雷贴在坦克最薄弱的部位,将其炸毁,那一刻也是对心理的一次严峻考验。
    说实话,如果这是在初级军校,这些训练都很正常,根本不值一提。
    但这里是高级军事指挥学院,入学的这批学员们里,最年轻的就属刘之野了,但他也是三十出头的人了。
    其他学员大多数都是,四十左右的中老男人,身体素质自然没法跟那些二十左右岁的小年轻相比。
    因此,这样高强度的训练,对于这他们群人来说,无疑是一场艰巨而深刻的考验。
    它不仅考验着他们的体能极限,更在悄无声息间磨砺着他们的意志与毅力。
    刘之野当然是所有学员里表现最好的,他可以轻松地完成所有科目的训练,还游刃而余。
    他是被同期同学们暗骂“变态”般的存在。
    学习好也就罢了,怎么军事训练也是样样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