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投无路的人,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会紧紧抓住。
刘琦听伊籍的劝,亲自去拜访庞统。
这时候的庞统担任本郡功曹,在刘琦不懈努力的多方拜访下,总算是见到了庞统。
“士元先生,事情就是这样...敢问士元先生可有良策教我?”
庞统看着坐在对面的刘琦,心头很是无奈。
身为庞氏之人,哪能不清楚刘表子嗣问题上的事。
但现在刘琦找来了,还是死缠烂打的那种,庞统只好给刘琦想想法子。
“大公子,你可知重耳、申生之事乎?”
“襄阳是个泥潭,以你当前的处境若不离开襄阳,此局无解!”
刘琦闻言,面露难色。
因为庞统荆州本土士族这个身份,他都要怀疑荆州庞氏是不是已经站队,故意让庞统借此将他支离襄阳。
“可是士元先生,我若离开襄阳,岂不正合蔡瑁、张允那些人的意?”
“如此岂不是正好把太子之位拱手让于我弟弟吗?”
庞统将头偏到一边,脸色很不高兴。
“大公子,我庞统只是站在局外人的身份看待这个问题。”
“破局的方法我就只有这么一个,你爱信不信!”
“否然大公子您还是另请高明吧!”
刘琦咬着嘴唇,哪怕再犹豫,最终还是没有选择离开。
“士元先生,我信,我信!”
“但您能否将这个办法再详细说说?”
庞统撇了撇嘴,继续说道:
“行!既然大公子发问,那我庞士元就详细说说。”
“你要是能离开襄阳这个泥潭,避祸之地有二,一为江夏,二是长沙。”
“不知大公子你是欲往何处?”
这次刘琦换上了一副恭敬的态度,回道:
“我听士元先生您的,您觉得何处更好,我便去往何处!”
鉴于刘琦这么恭敬,庞统也不为难对方,直接说道:
“我认为长沙更适合大公子你!”
“如今江夏太守是黄祖,黄祖在江夏扎根已久。”
“大公子你要是托庇于黄祖,且不论黄祖会如何待你,至少你弟弟刘琮那一系的人会怀疑你欲借黄祖的势,从而争夺太子之位。”
“如此,你离开襄阳便难了,即使离开也没多大的意义。”
“反观长沙,数年前荆南才遭受了张羡之乱。”
“现任长沙太守在郡中根基不深,且郡中有你从兄刘磐这般骁勇之人。”
“与你从兄交好,哪怕日后荆州有变,至少你也有一份自保之力。”
庞统说到这里暂时顿住,歇口气。
而对坐的刘琦像个认真听课的小朋友一样,不断点头认同。
庞统接着说道:“刘磐是其一,此外长沙郡的地理位置乃是其二。”
“长沙郡北面是云梦、洞庭等各大水系,西面是零陵郡。”
“如今张昊势大,你若能在下一次张昊南下前扎根于荆南,不管是荆州有变也好,还是襄阳挡不住张昊也罢。”
“总之,只要你有能耐,便能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
“如同此前的张羡一般!”
庞统后面几句说的还是比较隐晦。
‘如同张羡一般’,张羡是什么人,割据一方的造反头子。
让刘琦向张羡看齐,最坏的情况不就是刘琦对应造反的张羡,刘琮对应数年前的刘表吗?
要是刘琦再来个清君侧,诶嘿!
你刘琮当了太子还继承皇位又能怎样,我刘琦随时可以拥兵自重再夺回来。
当然,
以刘琦的心性,清君侧这种事大概是不会做的,甚至不向扶苏学习都不错了!
刘琦从庞统这里寻到破局办法,临走前对庞统深深一拜。
“士元先生,以你之法,他日我刘琦若是真能脱困,必报以重谢!”
庞统不甚在意地摆了摆手,并没有将刘琦这话放在心上。
往后的事会如何,谁又真的说得准呢?
......
刘表、孙权称帝之后,张昊拿下中原的这一年很快过去。
年末的时候,张昊有意在第二年继续发动南下的战争。
但鉴于与曹操、刘备的这一场大战,还是耗费了张昊不少元气,打下中原又需要治理恢复。
所以次年要是出兵,张昊能动用的力量有限。
为此,
张昊特意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首次谋面的贾诩解决。
“陛下,在回答您这个问题之前,臣有一问以问陛下。”
“哈哈~~~文和先生不用问了,朕知道你想问什么。”
“那么朕告诉你,朕是未卜先知,或是神人托梦你信吗?”
贾诩并不相信,轻轻摇着头。
“好了,文和先生,还是莫要纠结这些不重要的事情了。”
“关于明年向南面用兵一事,还请文和先生教朕!”
贾诩就算再想苟,第一次见面还是应该为张昊出点力。
故而贾诩也没有推辞,沉吟一会儿后说道:
“敢问陛下,明年若是向南面用兵,陛下是想覆灭刘表,还是覆灭孙权呢?”
张昊回道:“若是可以,自然两个都想。”
“但人不能太贪心,朕只求将战线从淮河,推进到长江足矣!”
贾诩微微颔首,“既然如此,那臣建议陛下佯攻孙权,主攻刘表。”
“不过臣所谓的佯攻,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主攻,就看陛下舍不舍得了。”
张昊好奇接话,“哦?不知文和先生的‘舍得’是指...”
贾诩‘和煦’一笑,回道:
“听闻在三韩之地更南端,渡过大海后有一倭岛,陛下治下的银矿皆是从此岛开采得来。”
“而臣纵观陛下对异族的方针,唯独对倭岛之民多有苛刻。”
“虽不明此中缘由,想来陛下对倭岛之民是不甚在意的。”
“那么陛下不妨用倭岛之民大举进攻孙权,只要伤亡不计,孙权、刘表又哪里分得清何处是主攻,何处是佯攻?”
“对此,请问陛下舍得吗?”
张昊仔细地看了一眼贾诩。
很好!
此计,很贾诩!
“嗨~~这有什么舍不得的!”
“文和先生就说应该送多少倭人给孙权建功算合适?”
“十万?二十万?或者三十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