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若非叛乱,便是辱没祖先!
作者:小康7   大明之最逍遥太子最新章节     
    众智囊明白朱厚照的意图后,转而集中精力研讨如何激化宁王的叛乱意愿。
    宁王是否愿意叛乱已不再重要,关键在于太子殿下期望宁王叛乱。朱厚照出示了宁王企图谋逆的确凿证据:勾结修炼界官员,私自蓄养修士军队,意图杀害或驱逐地方文武官员及无辜百姓,强行夺取官府与百姓的土地,数量多达万顷,并且抢劫商人财物,包庇藏匿盗匪。
    自从朱厚照那次遇刺未遂之后,便持续派遣手下密切监视宁王府的动静,收集此类证据对他们而言易如反掌。
    智囊们看了之后皆感震惊,看来无需杜撰,宁王的一系列行径分明就是在为谋逆铺路。如今只需助推宁王走上这条路,也许宁王自身也正徘徊在反叛边缘。
    下一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促使宁王反叛,以及在宁王叛乱之后如何将其引诱至江浙地带,以最低的代价同时消灭宁王及其背后支持的江浙豪门大族……
    严嵩自出生之日起,便携带着牵引他人步入深渊之能,沉思片刻后提议道:“宁王若是逆天而行,其最忧虑之事莫过于如何攻破金陵要塞,倒不如寻魏国公共同演绎一出假象之战。”
    朱厚照微微点头,表示赞同,并打算寻机说服弘治帝赐予魏国公一道秘令。
    于是,谋士团开始策划引导宁王进军的路线,如何巧妙地将宁王的修士大军引向江浙之地修炼宝地。
    远在豫章的宁王尚未动乱,全然不知自己的叛乱起始与终结早已被精心布局妥当。
    待朱厚照手握智囊团制定的行动计划,面见弘治帝时,后者面对这份计策满脸愕然。
    弘治帝不解地道:“原来你早已察觉到宁王蓄谋叛乱之意图?为何未曾早些告知朕?”
    朱厚照反问:“若朕提前告知父皇,父皇又能如何应对?”
    弘治帝被朱厚照这么一问,顿时领悟了他的用意。倘若自己事先得知,也无法轻易处置宁王的王位,毕竟宁王尚未公开举兵叛乱。
    至多不过一道圣旨予以谴责,料想宁王一族便会暂时收敛,静候时机。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毕竟有贼心者必有贼胆,何来千年防贼的道理?
    弘治帝深知与宁王虽为宗亲,但也不会因血缘关系而过度袒护。两家祖辈间的恩怨纠葛,他心中自有衡量。
    然而朱厚照诱导宁王叛乱的策略实在过于狠辣,这真是大明天子应有的行事方式吗?
    朱厚照看出弘治帝陷入两难,解释道:“倘若宁王真心效忠大明,自然不会因我等此举而生反意。如若他已有悖逆之心,终究会叛乱作乱,我们怎能任由这一隐患持续存在。”
    弘治帝并非优柔寡断之人,对朱厚照这招一箭双雕的计策颇为心动。
    朱厚照并未将宁王放在眼中,因为他知晓即便宁王举兵叛乱,有王守仁率领的一众修士不足两个月便可将其擒获,更别提如今朝廷已有充分准备。
    弘治帝亦深知宁王的实力,并未将其视为威胁重心。真正的目标乃是盘踞南方的那些世家巨擘,他们根基深厚,权势滔天,足以影响半壁江山政局,弘治帝对他们深恶痛绝。
    以寻常手段对付这些世家大族几无可能。故而在朝廷中扶持对立力量对抗他们成了唯一选择。
    此刻,弘治帝面前竟出现了一个彻底铲除这些世家大族的良机。
    实话讲,
    弘治帝心动了。
    他迟疑一阵,终是开口询问:“若宁王果真叛乱,太子认为何时可将其平定?”
    朱厚照答道:“只需两个月内,定能确保宁王及其背后的世家大族一同肃清。”
    昔日仅凭王守仁一人便能降服宁王,尽管如今的目标增加了世家大族,但在朝廷支持及新型法宝助力下,两个月之内摆平宁王并无太大难度。
    听闻朱厚照的保证后,弘治帝终究还是提笔给魏国公写下了那封密函。
    原本以为只有萧敬那样之人会被太子引入歧途,殊不知太子连他也一同拉下了这条道路……
    此事非同小可,需调动数州仙卫修士共同作战,所耗之天地灵气与法宝资源极为庞大。
    然其回报之丰厚,实乃令人垂涎欲滴。
    书写完给魏国公的秘函后,紧接着又下达数道隐秘仙令,调度各路仙军行动。
    朱厚照目睹弘治帝部署周全,遂返西玄山脉督促飞舟的建造事宜。
    朱厚照将西玄山脉的炼器师及研习者尽数调配至飞舟的研制之中,此刻飞舟已进入试验飞行阶段,一旦试验成功,便可投入使用,助阵平息妖乱。
    且西玄山脉的工坊正全力以赴地生产元磁雷石、辟邪神雷等仙军法宝,以供平乱所需。
    此刻只待宁王发起叛乱。
    不多时,朱厚照收到从南疆传来的消息。
    宁王竟在调查市井民意,询问百姓是否愿意响应宁王举旗起义。
    朱厚照满脸愕然,如此别出心裁地筹备起义,只怕世间唯有宁王一人矣。
    然而观宁王此举,显然其确有反意。
    在白莲宗的斡旋之下,当杨虎与赵真、赵哲两位修炼者宣布投靠宁王府的消息传开后,宁王心中对于起义的念头愈发活跃起来。
    莫非真乃祖上有德,庇佑吾成就大事?朱拱栩与宁王身边的智囊军师亦言此乃宁王天授之命。
    此时宁王府兵强马壮,至少在其自视之下如是,并得到了诸多修真世家的支持,加之又有两支义军前来投诚。
    南疆城中,民心所向,声称愿随宁王府起义之人占到了八成之多。
    实际上,这所谓的支持率并不真实,那些答允支持宁王府起义之人能得到灵石奖赏,故而即使付钱,支持率也不过六成左右,而朱拱栩却多报了两成。
    伪朝弘治已失人心,待其举事之时必会引起四方响应,届时正是宁王一脉崛起之时。
    于是乎,宁王开始精心策划起义之事。
    确定了先夺取金陵,与伪朝廷隔江对峙,先行统一南方,而后沿江北进,一统神州大地的大策略。
    然而在此之际,问题出现了——金陵城岂是那么容易攻克?
    传言金陵乃是沈万三亲自主持修建,坚不可摧。
    更何况金陵作为皇家陪都,驻扎着大量修为精深的戍卫,手中现有兵力,足以应对吗?
    正当宁王深思自家起义计划之时,一则情报传来。
    魏国公在为其子求取封号时与朝廷发生争执。
    现居魏国公之位的是徐达的第五代孙徐俌,他坐镇中军都督府,守护金陵。
    因年岁已高,身患顽疾,欲将金陵守备之责交于其子徐奎璧接管。
    朝廷以徐奎璧难堪大任为由予以拒绝,要求徐俌继续坚守岗位。
    此消息引起了徐俌的愤慨。
    “想让我再多干几年便明言便是,何须贬低我儿不堪重任?”他心中暗想,“我徐家世代为贵皇室镇守金陵,朝廷竟然还想更换人选?”
    而宁王趁此机会向魏国公抛出了联手之意。
    大致之意是朝廷昏聩无道,自己已有另立门户之意,问徐家是否愿意鼎力相助。
    魏国公并未直接拒绝,而是态度模糊不清。
    宁王看出端倪,心知此事已然成局。
    弘治帝倒施逆行,失尽天心民望,就连魏国公也对此颇有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