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封官
作者:木头做的十二月   何愁南北不知音最新章节     
    随后关北轩好似突然想起了什么,带着戏谑的口吻问他:“小七啊,你那不能人事的事儿都已经传得人尽皆知了。你不会……?”说完,挑了下眉,眼睛还不怀好意地望向他某处。
    江羽七见状,赶忙收拢双腿,满眼尽是鄙夷之色:“三哥,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能不能成熟点?我可没诓骗南南,只是稍稍改了一些东西而已。”
    转而又问:“你打算如何处理你与李婵的事情?你可得想好了,不然我可立刻要给南南寄去书信了。”
    关北轩垂下头,一边摆动着头一边说:“让我再想想。”说罢,站起身回了房间。
    不一会儿,还坐在门口的江羽七就听见他房里传来了呼噜声,无奈地摇了摇头,也回到房间,关上了门。
    次日,李善权再次派人来接关北轩。
    在去宴会的途中,关北轩与李善权在马车内相对而坐,关北轩紧紧攥起拳头,鼓足勇气开口道:“尚书大人,明日便会下达封官的文书,学生也将返乡,这些时日承蒙大人关照,学生感激涕零。若有机会,学生定会携妻登门拜谢大人。”
    李善权原本正在闭目养神,听到关北轩提及“妻”字时,他猛地睁开眼睛,满脸疑惑地看向关北轩,诧异道:“你已成婚?”
    关北轩拱手回答:“回大人,学生早已订婚,此次还乡之后便会完婚!”
    李善权立即沉下眼眸,搭在腿上的双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衫。随后,他高声让车夫停车,把关北轩赶下了马车。
    关北轩望着渐行渐远的马车,无奈地耸了耸肩,喃喃自语:“得罪了吏部尚书,关北轩,你的日子可算是到头了。”
    转身,他走向主街,为了过两日的返乡之路做准备,他购买了许多京州的特色物品。由于物品太多,他便雇了一名独轮车夫。逛了一日,天色已渐黑,他才和车夫一起将满满一车的东西推回住处。
    江羽七打开门,看到那车上堆积如山的货物,不禁感叹:“三哥,你可真会败家啊!”
    随后,又帮忙将所有东西都搬进了院内。
    封官文书下达后,江羽七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而关北轩则被安排进了都水监。
    江羽七到大理寺报到后,回到住处匆忙收拾好了返乡时要带的东西,后又在书房里悠闲地喝着茶等待关北轩回来。他回想着自己到了大理寺后,刚报出名字时,众人都惊讶地看向他的样子,便觉得十分滑稽。
    又看到书桌处那尊百里南送的磨喝乐,伸手拿过来,摸了摸,笑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而关北轩去都水监报到的过程却没有江羽七那么顺利。在门口,就受到了冷遇,他被拦住了,侍卫说都水使暂时不在,让他在门外等候。
    他站在门旁许久,又去问了两次,那人动都没动便回了他同样的说法。他便不再去问,顺势坐在了都水监门口的阶梯上,从清晨一直等到太阳快升到头顶时,才有人不耐烦的将他叫了进去。
    他是知道这个都水使的,与吏部尚书大人是同窗,前两日尚书大人还带他见过。
    其实他昨日就已经预料到了今天的局面,此刻内心虽郁闷,但在自己的安慰下,还是礼貌地站起来行了礼,随着侍卫进去了。
    侍卫将他带进了一处很大的房间,放眼望去,里面并列摆放着一张张很大的桌子,上面铺满了各种图纸。
    正位处有一张书案,上面坐着的正是都水使杜昶,他拿着朱笔在面前的那张图纸上面标注些什么。
    侍卫退下后,关北轩上前几步,拱手行礼:“学生见过都水使大人。”
    杜昶停下笔,抬起头,眼神轻飘飘地瞟了关北轩一眼:“我都水监虽然不像其他地方那么讲究礼仪规矩,但你今日在外面的行为,已然是触犯了朝律。况且你既已被授予官职,就应自称下官,你可明白?”他的表情和言语都异常平静,看不出丝毫情绪波动。
    关北轩再次拱手:“下官知罪,谢都水使大人提点。”
    杜昶拿起书案旁的折子,打开扫视一眼后又合上:“你起身吧,既然担任了都水监的少监,就一定要牢记官家的恩泽,日后好生做事!你,可是埴县人?”
    关北轩回答:“谨遵教诲,回大人,下官正是埴县人。”
    杜昶靠坐在椅子上,看了一眼桌上那张运河图纸上自己标红的地方,正是埴县。
    他抬头皱了皱眉,开口道:“那你返乡后,直接去埴县的河渠署协助方石青修缮京琼运河吧!不过,你毕竟是新官上任,方石青已然在埴县七八年,与他共事,你需虚心求教!”
    关北轩应下后便回到住处,他心中暗自庆幸,能在自己家乡任职,哪怕并不是长久在那里,他也是心满意足了。
    只是这都水监少监本就是个四处奔波的苦差事,他不免担心往后会与百里南聚少离多。
    不过听都水使的意思,埴县的水利似乎颇为复杂,否则方少监也不会在那里一待就是七八年。
    怀着对未来的种种不安和憧憬,关北轩与江羽七踏上了归乡的路途。离开时,国子监满是不舍,关北轩只好将自己心爱的那把弓箭送给了他。
    埴县的县令早已接到了喜报,县里近百年来都未曾出过进士,今年一下子竟然中了两位,而且年龄都如此年轻,他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
    尤其是桑槐书院,早早地就在门口贴了喜报,门上还挂起了红灯笼,就连书沁阁的门边也换上了两块崭新的牌匾。朱夫子更是逢人便说自家学子中了两名进士,而且都是二甲,那嘴巴都快咧到耳朵根了。
    而关家的门槛也快要被踏破了,七大姑八大姨们全都赶来道贺,每天忙得关母晕头转向,家中不得不请了几个下人。
    百里南却好像不关自己的事一样,她每天都深居简出,有人问起,她也只是微笑着回应。
    回来的时候,关北轩和江羽七为了早点到家,选择了走水路。
    在上船前,两人开怀畅饮,谈论着对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