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殿内争执
作者:腊月12   状元郎的商户妻最新章节     
    同殿外的安静相比,殿内大臣们可谓热烈的讨论着,不是对前三名的名次有异议,而是对状元和探花的人选有异议。
    根据考卷批阅,大臣们认为第一名当之无愧是来自扬州府江都县的叶景琛。
    第二名则是来自上京国子监的顾有章,出身镇国公府,幼时便聪慧过人,在京城素有才子之名,而事实证明名副其实。
    第三名同样是来自上京魏家的魏藏之,人如其名,平日低调不显,若非此次科举,怕是谁都注意不到此人。
    相比后两名,叶景琛若不是因为文章实在出色,着实不能同二人相提并论。
    即便如此,也有那趋炎附势之人提出反对,此次阅卷由礼部尚书翁仲儒担主考官,内阁、户部、吏部等各出两人。
    “自古探花便是英俊无比,而魏藏之实在是五官平平,担不起探花郎的美称。”户部侍郎宋毅提出异议。
    并接着给出了建议,“相比叶景琛身长八尺,气宇轩昂,实为探花郎最恰当人选,我认为应当定叶景琛为探花郎,其他两名则往前顺延一位,既顾有章为状元郎,魏藏之为榜眼。”
    其他几位大人听到这个也无可无不可的点头,第一名叶景琛为扬州人士,没有任何家世底蕴,实在不足令他们为他开口。
    礼部尚书抬眼斜了户部侍郎一眼,没有言语却也没有理睬对方的建议,直接将他无视了。
    都是千年的狐狸,和他说什么聊斋!!
    什么探花郎必须英俊无比,当人不知道他的真实目的,一心奉承镇国公而不得法,想在这里做文章,哼,当他是死的不成。
    礼部尚书仍保持拟定的名次不变,将结果呈给皇上,皇上将三人考卷一一翻看一番,对此无异议,便要着内侍拟旨。
    “陛下,臣有事禀告。”礼部尚书出列。
    “哦,爱卿请说。”皇上示意。
    “下官方才查看了一番叶景琛的资料,发现其在乡试中高中解元,会试亦是会元,此次若定为状元,便是连中三元。”
    礼部尚书此话一出,皇上连同殿内的大臣皆是一愣,连中三元已经百来年未出现过,可谓是大庆史上的奇观。
    “竟是如此,我大庆人才济济,何愁未来不会兴旺昌盛。”皇上只觉这是上天示意,寓意大庆国运兴隆,就连眼下的旱灾都忘在了脑后。
    “陛下英明,天佑大庆!!”众臣子适时跪拜附和。
    “爱卿平身,宣叶景琛,不,宣一甲前三名进殿。”他倒是想考考连中三元的学识如何。
    内侍来到殿外,焦急等待的学子们纷纷将目光移了过去,也没让他们失望,内侍开口便宣了起来。
    只是出乎他们意料的此次不是从后往前选,而是直接选了前三名。
    叶景琛听到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太大反应,只是疑惑为何会单独宣他们进殿,之前从未听说还有此一说。
    直到三人进入殿内,皇上没给他们任何准备时间,直接开口问了起来。
    “如今大庆旱灾渐显,西部、北部百姓更是食不果腹、流离失所,诸位身为大庆优秀之才,对此有何良策?”
    这就是变相的加试了,测试诸位应对实际困难的能力,大庆需要的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要的是懂变通有能力为国为民解决难题的人才。
    更是测试叶景琛是否真的具备连中三元的能力,能够不辱连中三元的盛名,皇上目光沉沉的看向左侧的叶景琛,心中有些期待。
    这种时候,越早回答越有利,大家能想出来的方法可能就是这些,若是在最后做答,可能没得说了,除非真的对此有独到的见解。
    顾有章和魏藏之显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思虑片刻顾有章便开始做答起来。
    从国家开仓发放救助粮,到鼓励地方乡绅富商捐赠财物、施粥救济,再到百姓节衣缩食撑过难关等,口才极好,文采斐然,就是对策毫无新意,让皇上提不起兴趣。
    接下来便是魏藏之,他主要对顾有章的说法进行了补充,主要也是从节流和安顿流民入手,期望稳定政局,也是没有新意。
    最后轮到了叶景琛,不止皇上和大臣们的目光盯在了他的身上,就连一旁的顾有章和魏藏之也为其捏了把汗,担心对方无话可说惹恼陛下。
    “此次旱灾对大庆是一次尤为严峻的考验,危及到百姓的生存和国家的稳定,而有国才有家,大灾面前务必先保证国家安稳,首要的便是保证军队粮草的供应,防止外敌趁虚而入;
    其次在百姓温饱方面,有两条路可走——开源节流,此次旱灾已造成作物减产,朝廷应当免除赋税并允许旱灾眼中地区及时开放义仓赈灾,鼓励民间自助等;
    在开源方面,大庆除了稻谷和小麦这两种主要的农作物,还有耐旱的作物可以种植,可以名大司农及时告知农夫,在适宜种植地区鼓励种植耐旱作物;
    大庆水资源丰富,此次旱灾对于大江大河影响不大,在沿江沿湖地区兴建水利,营造良好种植条件,增强日后面对旱涝灾害的能力,有备无患。”
    ......
    本以为无话可说的叶景琛,在殿内娓娓道来,且观点新颖,有些是从未听说过得,自然皇上听得喜笑颜开。
    但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提出异议。
    “说的倒是简单,其他但是不谈,单说有没有耐旱的农作物都另说,便是有,从种植到收获怕是也是鞭长莫及。”
    “据我所知,耐旱且高产的农作物便有地蛋和红薯,现在扬州及周边地区还可种植,再晚怕是就来不及了。
    至于大人所说的等不及完全不可能,这两种作物从种植到收获也就三月有余,这点时间还是等的起的。
    人定胜天,在灾难面前总要有所为,而不是毫无作为、束手就擒。”
    “好,便都如你所说,有耐旱作物,可以种植,我且问你,大庆如今适合我种植此种作物的地区几多,而整个大庆幅员辽阔,人员众多,仅凭这几处地方的粮能救的了全大庆子民吗?”
    问题可谓是一针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