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古时候的聘猫#】
作者:胖胖的栗子   历史视频:老祖宗边吐槽边吃瓜最新章节     
    康熙:“这个苏联到底在哪儿啊?看起来似乎离咱们华夏很近,但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地方?”
    雍正:“按照之前光幕视频所记载的年限,现在大清距离后世不过几百年而已,这个苏联既然强大到能够教导后世国家,应该早就有苗头了才对。”这个国家总不能是凭空变出来的吧?
    乾隆:“苏联,这个国家完全没听说过,难不成是其他国家改名的那是奥斯曼帝国?还是沙俄?还是y度?不对,后世有y度这个国家,那就不是y度,但会是其他哪个国家呢?”
    因为清朝总被后世人戳脊梁骨,清朝的皇帝对于后世的这些强大的帝国盯的可紧了,但除了m国这个还能稍微有点苗头,让他们听说过外,苏联完全没听说过。
    清朝的皇帝对于这个苏联,真的是完全摸不着头脑。
    百姓们关注点都不在这些国家上,而是在“第一”上。
    “后世国家不是第一,那其他国家会不会欺负后世国家?”
    “肯定会,我小时候和村里的孩子打架,打不过头领就得挨揍,最后打了最壮的大壮,把大壮都给打的半死了,才没人敢欺负我。”
    “我就说得争第一吧,不争第一,被人欺负了怎么办?”
    “后世之前那么厉害,应该没人敢欺负,后世国家。”
    “这可说不准,你不是第一,就那么强大,那第一能看你顺眼。”
    “必须得是第一,不然被番邦人小看了怎么办?”
    “……”
    对于现在不是第一的后世国家,古代百姓忧心忡忡的担忧着。
    ……
    【#古时候的聘猫#】
    【来看看古时候铲屎官你们的浪漫吧。】
    【在古代,因为技术不发达,灭鼠只能靠猫咪,所以养猫成了上流阶级相当流行的事。
    古人将收养猫猫称为“聘狸奴”,在选猫上也十分有讲究,还有专门的《相猫经》。
    古时候人们认为猫咪的颜色多以纯色为贵,胖橘更是十分抢手。】
    【但真正想要聘一只小猫回家也是相当有讲究。
    首先需要选定日期,根据传统习俗,选择一个良辰吉日进行聘猫,在古代还要请大师算一下,确保日期的吉利。】
    【其次就要下聘礼,聘礼的种类和数量因地区和习俗而异。常见的聘礼包括盐、糖、茶叶、芝麻、小鱼等。
    如果是聘家猫生的小猫,通常会给主人家送盐、糖等物品。
    但如果是聘野猫生的小猫,则要给猫妈妈送一串小鱼。】
    【下聘之后就需要写纳猫契,纳猫契相当于婚书,上面要写明聘猫的日期、猫咪的特征、对猫咪的期许,以及主人的承诺等。
    有些纳猫契还会请神仙做见证,以增加仪式的神秘性,一般都是东王公和西王母。】
    【然后主人就可以迎猫回家了。
    在选定的日期,主人带着聘礼和纳猫契,前往猫咪的原主人家或猫妈妈的栖息地,将猫咪迎接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主人可以用布或篮子将猫咪包裹起来,以表示对猫咪的尊重和爱护。
    在将猫咪带回家后,主人要先拜灶神,祈求灶神保佑猫咪健康、平安。】
    【经过这一系列的礼仪,猫猫的主人才可以养一只猫猫。】
    【所以说,在古代聘只猫猫也很不容易事呢。】
    评论区
    [裹盐迎得小狸奴——所以陆游聘的是家猫。
    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黄庭坚聘的是野猫。]
    突然被光幕点名的陆游、黄庭坚:……万万没想到!会因为这两首诗被后世人记住。
    [古人的规矩怎么到我们这里就不流行了呢?好有爱呀,我也好喜欢仪式感呀!]
    [花三千聘礼去宠物店,这样的仪式感咋样。]
    [其实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想要找健康的花钱去宠物店里买,如果要猫妈妈生下来的就拿猫条去换。]
    [没有失传唉,我小时候家里养猫就是用盐去换,也算聘礼吧!以前不懂为什么,现在想来大概就是如此。]
    [我们这边要给一包糖,狗也一样。]
    [哈哈哈,我们这边不是盐了,现在是礼盒。]
    [小时候家里是送糖,但我现在改送猫粮了,时代在发展!]
    [这繁琐程度,不亚于现在给孩子上户口。]
    [说起来,古人起的猫咪名字也很有意思:乌云啸铁(黑猫) 。
    墨玉垂珠(黑猫,只有尾巴一点白色)。
    踏雪寻梅(黑猫,爪子白色)。
    乌云盖雪(上黑下白的猫)。
    金簪插银瓶(白猫,但尾巴金黄)。
    雪里拖枪(白猫,但尾巴黑色) 。
    雪地金镂(白猫,带橘色斑点)。
    尺玉霄飞练(白猫,通常指山东狮子猫)。
    衔蝶(通体纯色,嘴角有其他花纹)。]
    [还是古人有文化,我给我的猫猫起名只会叫豆豆。]
    [关键……古代能养得起猫的,大多都是有钱读书人吧,起的名字好听,也不是不能理解。]
    [说的好像现代谁不读书一样。]
    [原来聘一只猫猫这么麻烦,怪不得在古代这么贵重,一只狸猫就能换一个太子。]
    宋仁宗赵祯: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个评论,突然感觉自己被点了。
    [《狸猫换太子》]
    [哈哈哈哈……]
    [……]
    “狸猫换太子,我听说过这个故事。”
    “堂堂皇子被刘妃设计给换成狸猫了,皇帝看到妃子生了个狸猫,可生气了。”
    “这皇帝也不想想,人能生出来猫吗?真傻!活该他没亲儿子。”
    “自己的亲儿子送给八贤王养,他还不知道,这也有意思。”
    “我们这儿还演过呢,可有意思了那个刘皇后可坏了,好不容易人家母子要相认了,结果放了火,想要把那个李妃给烧死了。”
    “多亏后面被人给救出宫了,不然就真的被烧死了,哪能等到后来被包大人认出来,带回去?”
    “还好包大人设计审问了那个郭槐,不然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撬开郭槐的嘴呢。”
    “……”
    狸猫换太子这个在明清得到了广泛流传,明清时期的不少百姓都听过这个故事,尤其是在清朝作家石玉昆的小说《三侠五义》中基本定型。
    在明清时期,这个故事被广泛传播,并被改编成了多种戏曲版本和影视剧。
    在百姓中口口相传,流传程度可不低,讨论的多了,被影射的皇帝,真的很难感觉不到。
    赵祯:……总感觉被影射了,但这事又不是真实的事,这个事还没办法解释![憋屈.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