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大军还朝
作者:寡欢太叔   靖难再现,这次我是朱允熥最新章节     
    春稻开始撒种,田间地头,各处都能瞧见农户们,窝在自家的耕地里。撒下种子,接下来,就是盼望天时人和,祈祷着风调雨顺。
    一个娃娃在田间用渠水,和起稀泥,糊在脸上。
    与家人对视,“咯咯”笑出声。
    童趣与田园,浑然一体。
    爷爷在田间直起腰,满脸慈爱的看着自己的小孙子。再抬头看一眼天,今年的天时瞧着不错。可别再像去年那样,半年旱,半年涝。
    听说,去年朝廷,也是有着难处。
    鞑子犯边,好多地方,都跑出了难民。又要打仗,又要赈灾,还要安置灾民。光是他们这个庄子,就来了不少户部的大官。
    “也不知道,朝廷打仗打的怎么样了。可别再让鞑子,跑到咱们这儿来了。”
    老人出生在前元文帝时,经历了元中、元末再到明初。元廷如何祸害百姓,他可是看的真真的。
    到了本朝,也是大灾不断。
    可朝廷却从未曾将灾民不当人,尽管有着难处,可还是尽着百姓来。
    “爹,你看。”
    老人的儿子擦了擦汗,捶着腰刚直起来,便看到一队大军正从田垄旁经过。
    那一面大大的“蓝”字,告知世人,这支王师的主帅。朝廷之中,也只有一位“蓝”姓将军,为世人所熟知。
    “这是,蓝大帅的兵?”
    老人两眼放光,他的老家江都,便是常遇春带着蓝玉打下来的。
    渐渐,蓝玉拽着坐下马,也出现在田垄旁。他看着有些疲倦,双腿走路,也有些发软。即便如此,可还是一脚一脚的踩在泥地里。
    扎实且有力。
    “舅舅,您上马吧。”
    蓝玉摇头,两只眼睛中,布满了血丝。右手,有气无力的拽着缰绳。
    走路时,一个踉跄,险些摔着。
    “舅舅,您慢着些。”常森心中一急,连忙扶住蓝玉,低声恳切道,“舅舅,您就听我一句,上马吧。待快到了京城时,您再下来就是了。”
    “闭嘴!”蓝玉呵斥一句。
    抬头看一眼前方,似乎已经能隐约的看到京城的城门楼了。
    走着回京,这是蓝玉自知有罪。
    一路上,蓝玉甚至不知,有多少的锦衣卫。自己似乎有些坏了朱允熥的意思,走着回京,这是朱允熥的意思,也是朱元璋要看的态度。
    你,蓝玉,可以跋扈,可以骄纵。
    但你纵使是有天大的本事,也得听话。
    只要听话,再大的过错,也能给一带而过。可若是不听话,哪怕多么不起眼的过失,也会成为杀头的罪名。
    “还有多远。”
    “十几里路。”
    蓝玉咬咬牙,扭头吩咐,“都他娘的走好了,莫要踩了百姓的庄稼。踩坏了一株,就自个儿留下来帮着种一年的地。”
    临近皇城,蓝玉脚步渐快,正好瞧见朱允熥,带着常升,站在城楼下。
    “臣,蓝玉,给三爷您请罪!”
    朱允熥的目光有些复杂,在蓝玉跪下的瞬间,朱允熥的内心,也猛的震荡一下。
    譬如前世,自己若是能替蓝玉说上几句话。
    那蓝玉,也不会落得那样的下场。
    “先起来,舅姥爷。”
    四下无人,朱允熥还是称蓝玉为舅姥爷。
    “三爷!”
    蓝玉大哭,不停的磕头,“臣给您和皇爷丢脸了,臣没能管住裤裆里那玩意儿。您的几次叮嘱,臣也是忘在了脑后。臣愧对于皇爷,愧对于您。”
    朱允熥没有接话,伸出右手。
    边上,常升端来一壶酒,并上两个酒杯。
    在蓝玉眼前,朱允熥给蓝玉斟满,双手端着,送到蓝玉面前,“舅姥爷,出征之前,孤与您说过。待您凯旋那一日,孤定亲自在城门,迎大军还朝。”
    “那些话,就别说了,孤晓得,你并非没管住自己。没拿到脱古斯,你心里着急。”
    说着,朱允熥抓住蓝玉的手,“走,孤带你进城。皇爷爷他在奉天殿理政,等着您凯旋呢。且不说旁的,光是拿了脱古斯,就是立了大明朝的不世之功。梁国公,皇爷爷给您备上了美酒与铁券。”
    蓝玉哽咽道,“臣受不得,受不得啊。”
    沿途街道,人山人海。
    一早的,应天府就贴出告示,百姓齐家而动。
    当年,常遇春、徐达攻破元大都,威震华夏。可元顺帝北遁,成了大明朝的稀罕。二十年后,大明朝后继有人,大将军梁国公蓝玉,拿回了元顺帝之孙,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之嫡系,脱古斯帖木儿。
    百姓闻声,皆欲睹大将军蓝玉之风采。
    “舅舅,您瞧。”
    蓝玉回头一看,常森怀里,抱着一大包的馒头、烧饼、馍馍。
    这些东西,平日里常森是看不上的。
    可今日,百姓之盛举,常森也是喜上眉梢。他可是体会到了,当初他爹常遇春进城时,百姓如何的夹道而迎。
    “哪来的?”蓝玉皱眉。
    常森咧嘴笑道,“百姓给的呀,这和那鞑子可真是不一样。”
    “胡闹!”
    常森有些愣神,不知为什么,就被蓝玉给训斥了。在北边时,即便是去抢,蓝玉也从来是一句话没有。
    想了想,常森不禁松了松手,馒头、烧饼、馍馍,滚落一地。
    有调皮的娃娃,见着地上的馒头、烧饼、馍馍,赶忙去捡。一大口塞进嘴里,唯恐被别人抢了去。
    蓝玉叹气,瞧一眼天边,“都给了吧,出息,和百姓抢这些东西。待回了府,有你吃的。”
    “回了府,那能一样嘛。”
    常森刚嘟囔一句,就瞧见蓝玉怒视着他,连忙闭上嘴。
    不远处的皇城上,朱元璋笑吟吟的看着城楼下,嘴里吃着果子,说话含糊不清,“徐家大小子,常家大小子。当初你俩的爹进城时,也是这般光景。百姓都上了街,就为迎咱入城啊。”
    城楼下如何,徐允恭与常茂,看的真切。
    当年入城那时,他二人也在。
    “如此大明盛世,皆归功于皇爷您的文治武功。救济斯民,也尽是为此。当年唐太宗入长安城,也不尽然。百姓拥护大军,实则是拥护朝廷,拥护皇爷您。”
    朱元璋笑着摆摆手,“别急着给咱戴高帽,咱心里头,明镜似的。蓝玉这仗,打的确实不错。咱先前许他的梁国公,他就受着吧。他呀,咱是看着他长大的。从半拉点小子,也长成了这么大。咱们大明朝,往后可还得指望着他呢。”
    一番话,徐允恭默默不言,而常茂则是心中大喜。
    常茂跟上朱元璋的脚步,又为蓝玉说起话来,“皇爷,古人云,良将不少,可无人识良将。梁国公得今日之功,也是皇爷您给了他莫大的造化。臣等于皇爷的知遇之恩,感念不尽。”
    朱元璋淡淡的笑着,再看一眼城楼下,招一招手,“待会儿,让蓝玉并上李景隆,到永安宫来见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