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帅怯战,退守安营扎寨】
【可李景隆手下的副将们却坐不住了】
【一位叫做瞿能的将领日夜监视北平,发现张掖门的防守十分薄弱,只要发动突然袭击,就能轻松拿下】
【为了达到闪电般的进攻效果,瞿能没有向李景隆汇报,自己带着本部人马展开猛攻】
【张掖门果然形同虚设,被瞿能的军队一轮攻势冲得七零八落】
【就在瞿能快攻下张掖门的时候,变故突然发生了】
【主帅李景隆得知瞿能在前线即将立功,赶紧下发命令,让李景隆退军】
【瞿能无奈叹气,带着人马从残缺的张掖门撤了回来】
【而就是因为这一番迷之操作,不仅让唯一攻占北平的机会丧失,还给朱棣回军争取到了时间】
【不久,朱棣带着整装待发的大军驻守在北平外的郑村坝】
【李景隆看到这个情况,竟然一改之前唯唯诺诺的风格,分出一部分兵力继续围困北平后,带着剩余人马前往郑村坝与朱棣展开生死决战】
【可是,久经战阵的朱棣怎么可能会输给李景隆】
【在李景隆刚刚排兵布阵完成的瞬间,朱棣直接下令,骑兵猛冲前者的中军大营】
【北边苍原上成长起来的骑兵犹如虎豹豺狼,猛冲起来,犹如山崩地裂】
【李景隆的部队眨眼间便成为了溃军,狼狈而逃】
【看到阵脚大乱,原本自信心爆棚的李景隆感觉天都塌了】
【望着朱棣的旗帜越来越近,他只能让部队丢盔卸甲,轻装向南奔逃】
【朱棣哈哈大笑,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了不少辎重,还解了北平之围,实力得到质的提升】
……
唐朝
李靖饶有兴趣的看着如此戏剧性的一幕,道:“无能贪功的主帅,有计谋的随从,注定会失败,真是天助朱棣啊!”
……
【李景隆大败而归,损失了近十万人马】
【远在朝廷的黄子澄听闻北伐失败的消息,也是心有余悸】
【人是他推举的,现在弄成这么个结果,皇上怪罪下来,他是小命难保啊】
【因此,他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隐瞒前线的战事,暗中让李景隆继续微操残兵败将】
【然而李景隆在经历这么一场惨败后,脑袋一片空白,根本不敢再与朱棣产生摩擦】
【朱棣则对李景隆的现状了如指掌】
【他料定李景隆不敢主动出击,就先解决掉辽东的隐患,然后,兵锋直指大同】
【殊不知,这虚晃一枪,让得李景隆心神不安,决定出兵解救大同】
【可等李景隆达到大同后,朱棣又迅速撤军】
【这样一骗一信,李景隆部队的士气再度消沉】
【因此,一整个冬天,李景隆留守德州,不愿再去管朱棣的一举一动】
【翌年,初春时分,朱允炆看到前线一直没有进展,便再度增派几员老将,前去协助李景隆】
【得知是皇上派出的援军,李景隆也不敢怠慢,佯装出一副斗志昂扬的样子,决定再次与朱棣进行决战】
【很快,六十万北伐大军与朱棣的十万燕军的大战在白沟河一触即发】
……
明朝
朱元璋抹了抹老眼的浊泪,面容凝重起来:
“六十万大军,几乎是整个大明的家底,应该不会输给老四。”
……
【起初,北伐军取得不少战果,燕军的阵地接连被攻陷】
【朱棣都是亲自下场,掩护队伍撤退】
【可是,到了第二次爆发血战的时候,情况却是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朱棣一马当先,带着亲卫冲入敌阵,与北伐军尽力搏杀】
【仗着自己是皇帝叔叔的身份,北伐军的士兵果真不敢伤害朱棣一分一毫】
【就这样,整个局势开始有所缓解】
【不过,独木难支,尽管朱棣再怎么努力,其余防线相继传来告破的噩耗】
【在中军大帐目睹全局的李景隆气势一涨,挥舞手臂,让全军出动,直取朱棣】
【北伐军步步紧逼,燕军不断后撤】
【情况危急之际,一阵东风突然刮起,直接将北伐军队帅旗给吹断了】
【前方还在压阵的士兵们看到这种情况纷纷慌了神】
【朱棣眼前一亮,火速派出一支小队赶往北伐军的后方,点燃火把,扔向粮草堆中】
【刹那间,火光四射,熊熊火焰以及乌黑的烟雾不断升腾】
【北伐军再度大乱,作为主帅的李景隆却不能掌控局面,一个劲的命人去寻找前线的老将们来主持大局】
【六十万北伐军彻底乱成了一锅粥】
【几个呼吸后,不知是那只先头部队扔掉武器,仓皇逃窜,其余人马见到后,纷纷效仿,大溃败迅速蔓延整个北伐大军】
【李景隆见状不妙,也什么都不管,调转马头,骑着马便融入溃军之中】
【白河沟一战,朱棣再次捡到了便宜,又收获了一番辎重补给】
【不过,这一次,朱棣可没再放过李景隆,一路从德州杀到济南】
【在济南城下,李景隆又不战而逃,残存的守城士兵全部被朱棣俘杀】
【至此,北伐大军六十万十不存一,跟随李景隆提心吊胆的回到了南京】
【黄子澄见到这个瘟神竟然还能完好无损的回来,也是决定与其一刀两断】
【他在朝堂之上,厉声呵斥李景隆北伐期间的所作所为,对朱允炆说:
“陛下,北伐不利,李景隆的无能占全责,应该立即将他斩首,以儆效尤!”】
【朱允炆却罕见地宽宏大量,认为李景隆祖上也是明朝的功臣,便放过了他】
【可就是他这一举动,让其余驻守在朱棣势力范围旁的各个将领灰心丧气】
【他们认为,李景隆犯了这么大的错,皇帝都不砍头,那自己即便打了败仗,当了逃兵,也没有多大关系】
【一个月就那么点俸禄,玩什么命呢】
【可就是这种思想,让朱棣这一发不可收拾的祸水猛地暴涨,下一息,就是冲垮南京的堤岸】
……
三国时期
一些穿着道袍的老者坐在高山之巅,看着白河沟一战,笑谈道:
“大势所趋,这是大道所向,朱棣是天选之子!”
“一阵东风吹来,真是天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