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天才只是见我的门槛
作者:想要摸鱼的咸鱼   各朝代围观我刷的短视频最新章节     
    李然然决定再刷最后一个视频后就去追剧,然后看到一个很奇怪的标题,李然然一边在心中琢磨哪儿来的这句话,一边点开了视频。
    【天才只是见我的门槛】
    【天才只是见我的门槛,在北宋嘉佑二年的科举考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四十万名考生中最终录取进士388人。最出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三的苏轼、苏辙、曾巩,程朱理学奠基人之一程颢,还有说出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学大师张载,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成员吕惠卿、曾布、章惇。被称为“三奇副使”的北宋名将王韶。
    这届进士九宰相,明臣立传者有二十四人。
    从宋仁宗在位末期,经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直到宋徽宗早期的近50年间,北宋新旧两党因政见政策歧异,使许多人几乎都卷入了这场党争。自王安石熙宁变法起,直到北宋灭亡,两党之争绵延六、七十年之久。由嘉佑二年进士科组成的强大阵容,基本主导了北宋的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领域的走向,既开创了无比辉煌的事业,也造就了无数的遗憾,新旧两党更迭执政,多用政治手段迫害政敌,使北宋政局大坏,甚至于北宋之亡,也与他们相关。】
    <嘉佑二年科举考试——“科举史上的千年龙虎榜”>
    <苏轼当年成绩中下,宋朝考经义、论说、诗赋、文章四科,好像苏轼的诗赋是不及格的>
    <啊?他诗赋还不及格???>
    <我记得他不是有个本来该得第一吗,结果欧阳修觉得自己是苏轼老师要避嫌就给了他第二,哈哈哈>
    <图片评论:北宋嘉佑二年部分进士名单.jpg>
    <有意思的是这届状元是章衡,他是章惇的族侄,章惇耻于在章衡之下,拒不受敕,扔掉敕诰回家。两年后再考,还是中了,哈哈哈哈>
    <章衡很牛逼的,文武全才,干实事,不能因为不了解他就觉得他不配这个状元,其他人真的输的不冤>
    <仁宗朝,大宋背诵天团全在了[捂脸]>
    <文学上我喜欢苏轼,政治上我欣赏章惇>
    <其实我更喜欢苏轼的乐观精神,面对困境时的心态真的很值得学习>
    <欧阳修慧眼识英才[点赞]>
    <唉,党争,北宋后期不是新党就是旧党。[叹气]>
    <这届真的神仙打架,就因为党派之争,朋友也分道扬镳。>
    <章惇以前还替苏轼求过情,后面旧党得势苏辙疯狂攻击章惇,章惇就恨上苏轼了,唉,重新起势后变得疯狂不留旧情了[无奈]>
    ......
    李然然第一次知道这个科举龙虎榜,真的牛逼,不过这之中最感兴趣的还是从当年那么多大佬里脱颖而出的状元章衡了,能压这些人当第一,肯定很厉害吧。
    宋仁宗前的朝代也不得不佩服这届科举,这才是做到了“野无遗贤”。宋仁宗之后的朝代,人们翻看史书,或是背诵某位名人的诗词文章。
    被提到日后疯狂报复旧党的章惇,见光幕似乎很不喜这种行为,皱眉想,党争已持续数十年了,要不要现在卖个好?
    宋哲宗赵煦略思索后也同意了章惇的想法,新党和旧党的相互攻讦是该消停了。
    ————
    宋 宝元元年
    光幕说的嘉佑二年到底是哪儿一年?
    宋仁宗赵祯从抄录好的【北宋嘉佑二年部分进士名单】中开始对人。
    嗯...光幕提及最多的苏轼?现在没有。状元章衡和政治上很厉害的章惇,现在也没有。至于北宋名将王韶,还是没有。
    唉!
    不过,欧阳修还是靠谱啊,发掘出这么群人。想到欧阳修就又想起了西夏,现今欧阳修和韩琦在边境防备党项快一年了,他们能阻止党项人吗?
    “也不知我朝有没有名将。”党项建国这事一直是横在赵祯心中的坎,绝不允许,羡慕看着北宋名将王韶,真是可惜,朕还没遇到你。
    ————
    宋 熙宁二年
    宋神宗赵顼在苏家休息,边看光幕边和苏家兄弟闲聊。
    “你们二人啊真是厉害。”赵顼是真的高兴,朕也算是慧眼识英才吧,他们既入了眼,就不会轻易被贬了。
    “哥,你说唐宋八大家还有哪儿些人?这个评判标准又是什么?”苏辙有点好奇其他几位了。
    “唔,我也不知道,许是文章作得好?”苏轼猜道。
    说着话间,赵顼也觉得仁宗嘉佑二年的科举出了很多人才。想到光幕提到的北宋名将王韶,去岁他献上的《平戎策》三篇,分析了熙河地区吐蕃势力的状况,提出了解决西夏问题的策略。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一致重视和采纳,他也被任命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主持开拓熙河之事务。
    这人的确是大才,朕等着他带来的好消息。
    ......
    王安石很是欣慰看着变法的骨干成员,吕惠卿、曾布、章惇。尤其是章惇,被光幕多次提及,之前也曾讲过他在宋哲宗时期大有作为。
    唉,再想到光幕说的新旧党争,心中又不免难受起来。一派起势后就迫害另一派,然后两派政权更迭,又是起势那派迫害另一派。
    其实王安石也想明白了,这源于上位者的决策,皇帝偏向新党,新党为了获权会上书陷害旧党,皇帝偏向旧党,旧党则也会为了更好实施自己的主张而陷害新党。
    两党都会排除异己,久而久之朝廷之上都要站位,最终乌烟瘴气。
    前车之鉴的唐朝“牛李党争”加速了唐王朝的动荡和分裂,王安石很愁,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