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无绍不成衙
作者:想要摸鱼的咸鱼   各朝代围观我刷的短视频最新章节     
    李然然刷新了一遍又一遍的首页,无意间点进了一个长视频。
    “不想看长视频诶。”但看了眼标题,感觉是不知道的事,先点进去看看吧。
    【为什么说无绍不成衙?】
    【有这么一个地方,它文风炽盛人才辈出,崇尚读书追求功名,可偏偏科举难就。此地又人地矛盾激烈,生活艰辛,十分讲究亲缘认同感。
    它就是绍兴。
    在我国明清时期,所有地方官的共识:假若一个县的县长没有师爷,他的县衙是无法运转的。
    甚至官场上的这句话流畅至今:无绍不成衙。
    绍兴师爷这个极具地域和专业性的幕僚群体的发展,起始于明,盛行于清,衰落于民国建立初,在我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机构中活跃了三四百年,是中国封建官衙幕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落第文人需要政府官员谋生路,政府官员同样需要落第文人做师爷。
    明朝立国以后,浙东文人成为仅次于淮西勋贵的政治势力,盘踞在六部和行省的重要部门。因为绍兴是浙东首府,所以这些浙东文人里,绍兴文人的占比非常大。
    到了朱元璋晚年,浙东文人尤其是绍兴文人,便成为朝廷六部的主要人群。明朝进入万历时期,绍兴文人的势力不仅延续下来,而且稳步壮大,号称“一入衙门,前后左右皆绍兴人。”1
    朝廷六部的吏和政府官员的师爷,充斥着绍兴文人,绍兴文人就此形成一个同气连枝的阶层。其规模甚至遍布全国,名声极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称谓“绍兴师爷”。
    “天下治乱之根本,皆在绍兴。”2
    明清的地方官需要刑名(法律)钱粮(财经)来治理一县。而明清的地方官,往往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熟知各项办理流程且人脉广的师爷来帮他们。
    号称“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徐文长,十岁就有“指掌之间万言可就”的文学水平,是个天才,却乡试屡次不中,无法入仕做官。中年以后,徐文长做了浙直总督胡宗宪的师爷(幕僚),协助胡宗宪抗倭,还给胡宗宪代笔,写贺表、和青词,在做胡宗宪幕僚期间,“知兵,好奇计”,多有立功事迹。
    胡宗宪入狱后,应礼部尚书李春芳的邀请,前往京师。次年便因与李春芳性格不合,辞归故里。胡宗宪入狱死后,徐渭狂病发作,行为极端怪诞,绝望于人世,多次自杀而未果。因怀疑继妻张氏不贞,将其杀死,他因此被关入监牢,服刑七年。徐渭出狱后不改习性,狂病复发,常有自残行为出狱后不改习性,狂病复发,常有自残行为,在贫病交加下,终于郁郁而死。
    清代时,绍兴师爷达到鼎盛期,到了“无绍不成衙”的地步。师爷在清代出现了一门“幕学”,由诸多绍兴师爷共同撰写的教科书性质的书藉,如汪辉祖的《佐治药言》和《学治臆说》和王阴庭的《办案要略》和《刑钱必备》等大火。
    绍兴出生的邬思道,也是多年都没考中功名,在康熙、雍正年间做了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师爷,全权负责田文镜的一切奏折。雍正对田文镜的恩宠日隆,有次还在田文镜的奏折上批了一句:“朕安,邬先生安否?”。由此可见,清代大吏多半离不开师爷。】
    <绍兴人路过>
    <绍兴的科举水平真不是一般可比的,明朝时期绍兴府的进士数量全国第二,浙江第一,卷不过啊[捂脸]>
    <不得不说绍兴文人真的很出名,比如:徐渭、王阳明、鲁迅、朱自清...>
    <幕友胥吏>
    <up没有讲详细,要说师爷,就必须说胥吏制度的形成,朱棣限制了胥吏的出身,后面考生和秀才之中无出路的就来做胥吏了>
    <县长需要会计和法律顾问治理,师爷完美契合了。而且师爷没有编制,还要县官自己花钱雇佣,相当于找了的一群秘书和门客>
    <推荐一本书,《官场现形记》里面就有很多关于师爷的描写>
    <看到师爷第一反应是让子弹飞里面葛优演的师爷[微笑]>
    <徐渭是个真猛人,还是大明名将李如松的老师,教李如松怎么抗击日本人>
    <愿为青藤门下一走狗>
    <徐文长可惜了,最后疯了。徐文长和胡宗宪戚继光都是那时牛逼的抗倭人>
    <多亏了清朝的养廉银制度,要不然田文静真养不起师爷hhh>
    <清朝最出名的师爷是王辉组,给了十八个人做师爷,师爷工资比知县的官方俸禄还多...>
    <最牛逼的不应该是左宗棠吗?从师爷一路上升到封疆大吏[点赞]>
    <也就是说大清地方上的话事人是师爷咯,师爷拥有实权,又不用背负责任,啧,真爽。>
    <害,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李然然发出惊叹:“我一直都晓得有明清师爷,今天算是知道了师爷的作用。而且师爷还是雇佣合同工啊,本以为是正规编制诶。”
    “不过师爷们的人脉关系网也是真大。”
    光幕各界对师爷倒不是很在意,只是惊讶于他们竟然成了地方的实际掌权人。一时之间,关于师爷的弊端也摆在了众人面前。
    绍兴多文人,此次文风浓厚。
    康熙朝关心最多的则是:光幕提到好多次的雍正会是哪儿位阿哥呢?
    ————
    明 洪武二十七年
    朱元璋本想瞪朱棣,却没看到人。这才想起儿子们都被赶出去监督黄河治理了。看光幕的人也只剩下自己了。
    浙东文人。
    朱元璋对于这批文人是有矛盾的,江浙地区不仅是经济发达地区,税收大地。还有这些地方的人学习成绩好,科举入仕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地区。大明初建,南人和北人还要磨合,南人的科举占比高于北人。
    所以对浙东文人采取的是打压政策。
    朱元璋脑海中闪过一个想法,要不开南北榜?
    ————
    明 嘉靖二十六年
    朱厚熜很满意自己的眼光,朕就说他胡宗宪能行,能抗倭!果然如此!
    至于后面的入狱,朱厚熜只当没看到,无非就是政党之争,胡宗宪今得了预言行事肯定会更稳妥,让人抓不着把柄。
    这个徐渭倒是有意思,等胡宗宪抗倭成功后,让他带徐渭来京,总得要有个出身才好。现在有徐渭还有戚继光在,倭寇不难解决了吧。
    徐渭如今还在教私塾用以糊口,胡宗宪看了光幕后,派人四处打听,想要将其招为幕僚。徐渭从光幕中知道了自己的选择后,主动前往胡宗宪的邀请后处。他明白,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个时空的胡宗宪提前被嘉靖帝任命为浙江巡按御史,同样徐渭也提前进入了胡宗宪的幕府。
    ————
    清 乾隆
    这些现象,已成默认。胥吏流品虽低,但在政治影响上很大。
    “地方官是管官的,师爷是做事的。”
    乾隆认真想了想,朝廷每年的养廉银也是耗费颇多,要不改革师爷制度,让师爷有朝廷的正式任命?
    注:1《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2陈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