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蜀锦入吴
作者:糊糊味的糊糊   孟获,身为南蛮为大汉续命五百年最新章节     
    就在孟获对南中越来越充满希望时,远在吴国的阿会喃已经到达吴国都城武昌,有着蜀汉和孟获的加持,南中使团一路都很顺利,从僰道顺长江而下,走走停停不过四五日便到了武昌(今武汉市范围内),若不是孟获要求带着象兵,恐怕两日不到便可到达武昌。
    阿会喃站在武昌的港口,目送着波光粼粼的长江水悠然东去,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感慨。他看着眼前这座繁华的城市,屋舍林立,市集熙熙攘攘,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吴国的富饶和繁荣,与他所来的南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南中,山高谷深,交通闭塞,村民们往往需要翻山越岭,涉过湍急的河流,才能进行日常的出行和物资的运输。生活的艰苦,使得南中人民习惯了勤劳和坚韧,每一分收获都来之不易。而在吴国,肥沃的中原土地、发达的水系和便捷的交通,似乎让这里的人民天生就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阿会喃深知,正是这样的差距,激发了主公要改革南中、对外开放的决心。他想要借助与蜀汉和吴国的联盟,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改善南中的基础设施,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阿会喃作为使者,肩负与吴国通商的使命,他要在吴国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为南中的未来铺路搭桥。
    在武昌的吴国王宫,阿会喃和他的随从被迎接得极为隆重。作为南中的使者,他们的到来不仅代表着蜀汉与吴国,也象征着南中与吴国奇怪的联盟关系。
    阿会喃心中充满了期待与紧张,他知道这一次的会面至关重要,可能会决定南中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命运。
    进入王宫后,阿会喃被引至一间装饰华丽的大厅。墙上挂着精美的丝绸,地面铺着细腻的地毯,厅内摆放着各种金银器皿和珍奇宝物,显示出吴国的富庶与奢华。
    不久,孙权便在一群文臣武将的簇拥下走了进来。他身着华贵的龙袍,气宇轩昂,目光如炬,透露出不凡的王者之气。
    阿会喃上前一步,深深一拜,用流利的汉语说道:“南中使者阿会喃,奉蛮王之命,特来拜见吴王陛下,愿南中与吴国友谊长存,共图大业。”
    孙权微微点头,示意阿会喃起身,然后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他,缓缓开口:“听闻南中之地,山川险峻,民风淳朴,蛮王更是英名神武,今日得见其使者,果然名不虚传。”
    阿会喃心中一紧,知道这是孙权在试探他的诚意和能力,便恭敬回应:“吴王陛下过誉了,南中虽小,但民众一心,愿与吴国友善。此次前来,除了表达我们的敬意之外,还有重要事宜相商。”
    孙权微微一笑,挥手让旁人退下,只留下几位亲信大臣,然后对阿会喃说:“既然如此,那就请使者详细说明来意。”
    阿会喃深吸一口气,开始详细阐述起来。
    “吴王,蛮王早就佩服吴王所为,愿与吴王建交,蛮王…”阿会喃还未说完,便被人打断。
    “凭你南中蛮夷也配与我吴国相提并论?” 征北将军朱然呵斥道
    阿会喃转头看过去,见吴国有人挑事,自是不虚他。
    “将军此言差矣,”阿会喃慢条斯理的分析起来,“蛮王为季汉皇帝陛下所封,吴王为魏国皇帝陛下所封,同为王属,为何不可相提并论?何况蜀汉皇帝可比曹家正统多了,将军以为如何?”
    “你…”朱然还想辩驳,却被大都督陆逊制止。
    “既然蛮王有话带到,我等洗耳恭听,只是不知蛮王有何可教我等?”陆逊看向阿会喃,目中闪烁不定。
    “蛮王让我出使吴国,自是来救吴国的。”阿会喃脾气上来了,也开始胡说八道,你们不是看不起我蛮族吗?今天我就贬低你等。
    “哈哈哈!”听到这话,吴国上下皆是大笑起来。
    “蛮族小儿不识天数。”
    “井底之蛙,不过如此。”
    嘲讽之声不绝于耳,但阿会喃一点都不慌。
    “若是诸位不信,某家便自去,我南中能与蜀汉分庭抗争,自是不惧蜀汉,但大王仁慈不愿多造杀孽,到时候南中与蜀汉联合,虽打不过曹魏,但收复一个荆州还是容易的。”阿会喃说完便转身欲走。
    “哈哈哈!使者何必动气,既是来商量国事的,自然是要多探讨。”孙权忙开口挽留。
    “若吴王愿商量国事,自要拿出诚意,若再辱及我主,却是无需多言了。”阿会喃声音掷地有声。
    “诚意?”孙权重复了这两个字,然后缓缓站起身来,环视四周的臣子们。他的目光最终落在阿会喃身上,神情严肃而认真。
    “孤今日能坐拥江东,非偶然之事。孤自知,天下未定,英雄并起,南中虽远,但蛮王之勇,孤亦有所闻。今日使者前来,若能开诚布公,孤又岂会吝惜展现我吴国之诚意?”孙权的话语坚定而有力,显然他已经做好了深入交流的准备。
    阿会喃见状,知道这是自己的机会,便重新端正态度,肃然回应:“蛮王遣我前来,正是希望与吴国共商大计,蛮王欲与吴国通商,南中蜀锦不比蜀汉差,吴王与蜀国通商不如与南中通商,且我南中有身毒来的商品无数,定能满足吴国需求,蜀国本为强国,若是南中无法开辟自己的商道,蜀汉必将南中收割,若是吴国的粮食卖与南中,南中必与蜀汉产生隔阂,且蜀国必将国力大减,如此一来,吴国自是不必担心蜀汉做大,强大的蜀汉我想并非吴王想看到的。”
    孙权听后,微微点头,显然对阿会喃的话产生了兴趣。他深知南中虽然地处偏远,但资源丰富,若能与之通商,对吴国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而且,阿会喃所言非虚,蜀汉的强大确实让东吴感到压力山大。
    “使者言之有理。”孙权缓缓说道,“朕自然不愿看到蜀汉一家独大。不过,通商之事非同小可,需要详尽的计划和准备。朕想知道,蛮王除了通商之外,还有何高见?”
    阿会喃见孙权态度转变,心中一喜,知道自己的计策已经初步奏效。他继续说道:“蛮王除了通商之外,还愿意与吴国共同开发蜀身毒道,以及共享军事情报,共同抵御外敌。”
    这番话让在场的大臣们议论纷纷,显然是被阿会喃所提出的条件吸引。孙权也是眼中精光一闪,他知道这些条件对于吴国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共享军事情报和抵御外敌不过是一句空话,但南中愿意开放蜀身毒道却很有吸引力。
    “好!”孙权拍案而起,“孤决定了,就依使者所言,与蛮王建立友好关系,共同发展。”
    朱然和陆逊等人虽然还有些保留,但见孙权已经决定,也就不再多言。众人皆知孙权独断,而且从战略上考虑,这确实是一步好棋。
    后面自然有人与阿会喃对接具体事宜,孙权只需旁听即可。
    孙权听得十分认真,不时插话询问细节。他对南中的象兵特别感兴趣,询问了许多关于象兵的训练和作战方式的问题。阿会喃一一作答,尽力展现出南中的军事实力。
    会谈持续了许久,最终以成功会谈告终。
    而没过多久,消息便先于使团回到了朱提,
    孟获看到与吴国通商已然开通后,忙开始下令,搞事情了。
    只见南中的蜀锦、香料、铁器、马匹通过河运源源不断的向吴国运去,而吴国的粮食、船只也不断向南中而来。
    没错,除了购买吴国的粮食外,孟获还采购了吴国很多船只,毕竟别人船造得好,得承认。
    随着南中的货物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向吴国,整个地区的气氛似乎都变得活跃起来。孟获站在朱提的城墙上,远眺着繁忙的河流,心中满是得意。他知道,这次与吴国的通商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更是为了在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中,为自己争取到一个强大的盟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孟获亲自监督了与吴国的贸易事宜。他派遣了自己最信任的将领和谋士,与吴国的商队进行交流和谈判。他们不仅讨论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还探讨了如何改善运输路线,以提高效率。
    与此同时,孟获也没有忘记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他利用从吴国购买的船只,建立了一支小型的水军,用于保护河运的安全。他还特别关注象兵的训练,希望将这支独特的军队打造成南中的王牌。
    在孟获的精心策划下,南中与吴国的贸易迅速繁荣起来。南中的蜀锦、香料和铁器在吴国市场上大受欢迎,而吴国的粮食和船只也为南中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两地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开始受到影响。
    便是蜀国境内,孟获也没有放弃,他投入了大量蜀锦与蜀国当地商人抢夺生意,这一套操作下来,蜀国国内经济陷入了大危机,粮食价格暴涨不说,蜀国官府发放的直百五铢也在接连贬值。
    孟获本以为南中能够安安稳稳的持续繁荣。
    然而,好景不长,这种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一些南中的贵族和地方势力开始对孟获的政策表示不满。他们认为孟获过于依赖外部势力,忽视了内部的发展和稳定。一些人甚至暗中与蜀汉接触,希望能够借助蜀汉的力量来制衡孟获。
    蜀汉和南中都陷入了新一轮危机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