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大叫歇
作者:猫头叔叔   五代:这个小国太能打最新章节     
    两浙道,苏州城东,相门内,悬桥坊。
    天刚刚亮,城门才开了一刻不到,悬桥坊的河道里已经有连续不断的划桨声。
    “哗啦哗啦”的划桨声,拨动着河水,一荡一漾的拍打着河岸。
    河岸边就是密集的民居,“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并非虚言。
    自钱弘佐继吴越国王位以来,就放宽了坊市的限制,城中坊间商贸更加发达。
    许多船上挂着灯笼,有写着个“丝”的,那是专门卖茧丝的。一晚上下来,织户家的茧丝可能已经织完了,又得采购一些。
    有的写着“收锦”字样的,那是专门收购散户家的苏锦的。趁着天还没大亮,收到了丝绸,载到苏州西面的胥门外发卖,那里有成片的绸行,每天都有几百条外地的商船等着进货,多少匹丝绸都不愁卖不出去。
    没多久,河上的船只越来越多了,乡下卖鱼的、卖菜的、倒夜香的(收粪便)、磨刀磨菜刀的、箍桶的,各种吆喝声响成了一片。
    沿岸的民居会不会嫌吵?
    似乎并不会,这里有许多织行,大的织机上百张,小的几张几十张,家家都雇工匠,日夜轮织。这会儿,夜班的织工才刚刚收工,日班的织工还没上工,两班人这会儿都在街面上吃早点,条件差的吃两张面饼,条件好的进面馆吃上一碗浇头索饼(细面)。
    吵吵嚷嚷,要过一个时辰才会慢慢安静下来。附近的居民早就习惯了。
    织工们边吃边聊着家长里短,或者是国家大事。
    间或有读报“郎中”穿行期间,“要读报吗?二钱读一篇。”
    民报是新鲜事物,仿自官府的塘报,叫做民报或干脆叫报纸,有家财不充裕的士子早晨来给人读报以贴补家用。
    织工们中往往有仗义疏财的,出二钱,让读报郎中读上一段。
    大家便伸长了脖子,闭上嘴巴静静地听。
    “湖南周行逢擅杀节度使刘言,陛下下诏申饬,明年恐兴兵讨伐。”读报郎中读了一段新闻,织工们议论纷纷。
    织工们对于远在千里外的战争毫无在意,但是国家不断进取、开疆拓土,连同底层百姓也与有荣焉。
    读报郎中不仅读报纸上的原文,还会根据时事进行解释与点评,引来一阵阵叫好。
    又有人出了二钱,读报郎中又读了一条。
    “荆南遣使进贡、大食巨商日前抵明州,织造局加派苏锦一万匹。”
    织工们哗然,织造局又来加派,织工们为了完成织造局的加派,得拼命赶工,十分辛苦。
    加派并非钱弘佐所愿,事实上,整个吴越国、闽国旧地都在加派,攻灭南唐后,国土一下子扩大了一倍,战争造成的流离失所需要安置、扬州都城需要营建、江淮各州的城池需要修缮,到处都要钱。
    为了防止南唐灭楚失而复得的悲剧重演,户部建议在两浙道、福建道加派六十万贯,而苏州的织户,则要承担一万匹苏锦的任务,织造局卖出去后,可得大约十万贯,占据了加派总额六分之一。
    加上苏州农户要承担的加派,整个苏州的加派可能要占到总数的五分之一,谁让苏州是“人间天堂”呢?
    加派按道理得按每个织行织机多寡来分配,但其实不然,大的织行往往是世家大族所开,与织造局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分摊的加派,若是平均到每张织机上,反倒是小的织行的加派更高。
    织造局为了保证能收上来加派,还雇佣了一些地痞无赖充作“督工使”,进驻到各个织行,织行还得供他们吃喝。
    小织行没办法,只能让织工加快速度,减少休息,而工钱却是每月固定的月钱,织工们十分辛苦,意见也越来越大。
    九月十七,有人在织帮(织工的行会)串联织工,约定九月十九一起歇工(即停工)。只因那天是观音菩萨的出家日,城中百姓都要去各大小寺庙进香,差役们也得去维持秩序,那天歇工官府也管不过来。
    到了九月十九,首先从悬桥坊的织行开始,下了夜班的织工与刚到的白班织工汇合到了一起,大家吃了早点,开始汇集到一起。
    载入史册的苏州织工大歇工开始了,二百年以后,吴仁宗时期的宰相范希文称赞这次大歇工为“开民智之先河”。
    悬桥坊的织工首先开始“叫歇”,他们全体走上街头,沿着织行密集的悬桥坊,一路走向苏州的南北向大街——卧龙街。
    沿途有上百家织户,织工们大喊着“歇工、歇工”,越来越多的织工都加入了进来,高喊着口号,一路前进,人也越来越多,甚至有的小织户也一起加入了进来。
    “上工、上工,吃力得像条虫。歇工、歇工,偶伲匠人要歇工。”
    叫歇的队伍在一个叫葛成的织工带领下,袭击每个派驻在织行的“督工使”,愤怒的工人用石头、木棍将督工的泼皮无赖活活打死。
    但织工们很有节操,只打杀督工的无赖,绝不侵扰百姓。
    苏州织造太监罗如意收到消息,屁滚尿流的跑到苏州州衙,找鲍修让求救。
    鲍修让两手一摊:“没枢密院调令,我无权调兵。我只有二百衙门差役,现在都在各大寺庙里维持秩序。”
    罗如意又去求程仲谅。
    程仲谅不多时也来找鲍修让,商议对策。
    鲍修让道:“现在城中人最多的地方都在寺庙附近,你派兵守好这些地方,不要让人浑水摸鱼,我看织工们叫歇还是挺有秩序的。此事开天辟地以来头一回,只可疏,不可堵。强行镇压即易引起民变。”
    鲍修让现在对民变有ptsd了,一听这个头都大了,对鲍修让的建议是全盘接纳。
    叫歇的队伍到了卧龙街,转向北,经过了城中大寺——报恩寺。今天寺前人山人海,到处是进香的信众。
    可是信众中还是有不少鬼头鬼脑的无赖,他们装模作样地在那儿进香,眼睛耳朵却注意着外面的动静。
    他们是请来的帮闲,只要叫歇的织工到了,就鼓动信众,散播谣言,跟着织工一起去砸了织造局衙门。
    至于后面会不会发生全城的民变,就不是他们所考虑的了。
    叫歇的织工们打杀了几十个督工使,终于来到了报恩寺前,无赖们开始散播谣言,称官府要熔了庙里的佛像铸钱,信众们十分愤慨,大声的议论着,无赖们见气氛烘托的差不多了,就鼓噪信众们跟着织工们一起去砸了织造局,以阻止朝廷灭佛。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苏州卫军统军使程仲谅带着士卒跑了过来,将报恩寺给围了起来,阻止信众与叫歇的织工合流。
    无赖们在人群中就更起劲了,军队都开过来了,岂不是真的要熔毁佛像?
    信众们更是激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