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战前会议
作者:天天吹泡泡   三国:身为反贼,没有金手指最新章节     
    不论输赢,这仗都得打。
    只有在战斗中,才能寻找新的战机 。
    这事就和找对象一样,追到追不到都得上。
    在追求的过程中,改变策略,发掘对方心思,爱好,找准机会直接拿下。
    彭脱召集了城中所有的渠帅议事,众人齐聚蔡府。
    蔡文姬没有什么怨言,嚷嚷着要跟着韩星河一起。
    福伯却一直板着个脸。
    蔡家原来的家丁,基本都回乡下了。
    蔡邕走了几个月,不可能把人一直养在家中。
    说起来,蔡文姬还有个妹妹,叫蔡媛,才才7岁,去年因为中原大旱,又有瘟疫,便送去了吴地羊家。
    算是投靠亲戚去了,一同去的还有蔡家的部分家眷。
    蔡邕的这几年编着史书,也是在吴地羊家进行。
    今年回来陈留,没想到却赶上了天下大乱。
    以往的蔡府,文人雅士齐聚,经常吟诗作对,讨论经文。
    如今却是一众反贼头目在此谈天说地。
    福伯不时叹气,心中憋屈的很,有辱蔡家名声。
    只不过这老头没说,韩星河也没想到这块。
    这事就是个灯下黑,虽然身为反贼,但是韩星河并不认为自己就是坏人。
    住在蔡家,还能保护蔡文姬,多好的一件事。
    蔡文姬现在已然没有了阵营立场的偏见,早看淡了,也不会多想。
    彭脱是大方渠帅,龚都和黄邵是中方渠帅。
    何仪,何曼,吴霸,张闿,韩星河都是小方渠帅。
    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如何破敌,谁来指挥。
    主人公当然是韩星河和黄邵。
    彭脱的存在感有些低,他提议让韩星河指挥全局,并没有得到所有人认同。
    很尴尬,四票对四票。
    气氛沉寂了许久,双方陷入了僵局,黄邵不让步,他不愿把自己的十万大军交予一个异人掌控。
    当主帅,可以获得经验,声望,韩星河自然也不想让步。
    何仪直言道:“韩兄,不是我等不信任你,是此事不合规矩,凭你侥幸赢了一次,就想以小方渠帅之名指挥战斗,难免有些儿戏了!还望你以大局为重!”
    黄邵也冷言道:“你也说了,此战关乎太平道生死存亡,将这几十万人的性命全交于你手,万一败了,你对得起这么多将士么?”
    韩星河反问道:“那你指挥,可能百分百取胜?”
    “不能,但我等与朱儁交锋数次,还算有些经验!比你肯定要强一些!”黄邵说的不无道理,众人纷纷点头。
    面对质疑,韩星河有心而无力,根本没办法反驳,自己确实没有必胜的把握,也没对战过朱儁,对此人了解很少。
    看三国的人,都知道东汉三明,卢植,皇甫嵩,朱儁,挽大厦之将倾,救东汉于水火。
    可惜这三人,黄巾起义以后就碌碌无为,名声大不如从前。
    多数玩家对各大诸侯,都比较了解,史书也记载的比较多,但对这三人,了解很少。
    “彭帅,先讲一下斥候打探回来的情报吧!”刚不过,韩星河只好先转移话题,重新找机会。
    彭脱起身说道:“朱儁两千先锋兵前些日子便来陈留了,都是骑兵,他的步兵,一直在准备攻城器械,还有粮草辎重,俨然是要打长久战的准备!只是最近几日有些奇怪,不知为何,突然急行军,直奔陈留,似乎要速战速决!”
    黄邵也点头道:“据我的了解,朱儁为人谨慎,一贯的作风都是步步为营,不贪功冒进,波帅也曾感叹,与之交战,极难发现破绽,更无机会兵行险招,这也是为何波帅甘愿亲身为饵,诱他出战的原因,可惜...最后 还是没能成功!”
    韩星河默不作声,耐心听着,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便是这样。
    战场交锋,不单单是行军布阵,还要了解对方主帅的性格,处事风格。
    有的人喜欢出奇制胜,有的人喜欢稳扎稳打,还有人两相结合。
    纵观华夏几千年的战争史,出现的军事天才太多了。
    战国时期,战术,战略相对还是保守一些。
    秦朝以后,兵法概论形成体系,作战不拘一格。
    最早的应该是战神白起,喜欢打歼灭战,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
    即便敌军败了,白起的做法也不是穷寇勿追,而是穷追猛打,力求全歼。
    他的这种打法,最重视情报,在开战之前必定会多方侦察敌情,以求准确了解全局形势。
    精确进行战前料算,不论敌我双方军事、政治、国家态势甚至第三方可能采取的应对手段等等皆有精确料算,无一不中,能未战即可知胜败。
    将帅不和,君臣离心离德、城池不修、守备松懈,这些破绽,都是白起战略中的关键因素。
    白起掌军时期的秦军斥兵和间谍的军事素养极为过硬,近乎单向透明的情报,让他总能准确抓住敌军的破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占据有利地形,重注野战营寨建设,多布疑兵,乱人耳目,时机一到,果断出击。
    李牧作为战国名将,最为擅长的就是用出其不意的阵型去攻克敌方,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王翦,孙武,廉颇等等一大堆名将,都有各自的作战风格。
    再者是项羽,他打仗,都是正面刚,从来不怂,靠勇猛,靠打击敌军士气为主,破釜沉舟一战败章邯,3万铁骑破刘邦56万。
    这种人往往身先士卒,麾下士兵盲目崇拜,跟着主将就是干就完事,需要很强的凝聚力,执行力。
    他这种打法,基本没人能学来。
    韩信作战常常是正战+奇战+计谋,属于变化最多的套路,善用骑兵。
    他属于后辈,在前人的基础上,集众人特长于一身,去其糟糠,重新改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可以说,韩信是什么仗都能打,别人的套路,他都会,这也是为何他被称为兵仙的原因。
    李广、李陵、卫青,马援,霍去病,曹操,南朝的陈庆之,蒙古铁木真,诸葛亮,司马懿,这些人都对战术战略进行了升级。
    本意上来说,大多都是沿用成型的战术体系,随机应变,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