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量力而行
作者:楼顶望远   李二:我表弟过于给力最新章节     
    第二百一十三章
    李世民很气愤。
    他此行山东收获不菲。
    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弘农杨氏、博陵崔氏、洛阳司马氏、相州马氏、南阳谢氏等大士族算是倒了血霉,河东士族的结局在他们身上重演,纵观大唐,数得上号的大士族中,只有远在金陵的琅琊王氏、东武的清河崔氏和身在平棘的赵郡李氏暂时没有被波及到,离河南道比较近的山东士族几乎是全军覆没。
    当然,李世民不可能把他们全给杀了,大唐暂时还离不开士族。他只是按照在河东的经验收回了他们手中的大部分土地和隐匿人口,顺便让他们交了十一年的税款。
    在河东的成功经验给了他很强的信心,不过实际操作时却遇到了一些麻烦。
    相比河东士族,山东士族的势力更为庞大,内部的关系网更加的复杂,想要直接把他们控制下的地区变成朝廷的势力范围比较困难,有时候想要找当地的经年老吏来取代士族官员都找不到。
    因为这些地方从上到下都是士族的人。
    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好不停的从关中和洛阳往这些地方调人。
    开弓没有回头箭,哪怕明知道这样做可能会引起地方管理混乱也要做。
    所以他这一走就是四个月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安排自己人接收地方的管理工作。
    忙活了几个月时间,李世民成功清理了河南道、河北道南部、山南道北部和部分淮河北边的士族势力。
    他想要一鼓作气,将剩余的士族势力全部打掉,但现实是朝廷已经吃撑了,即便是把其他几大士族搞掉,朝廷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派遣合适的治理官员。
    如果一意孤行,不但无法稳定局势,还有可能影响到关中和洛阳的安稳。
    况且士族没有死心,仅仅是在过去的三个月里,黄河以南就发生了数次规模不小的动乱,甚至发生了三次针对皇帝行辕的袭击。
    虽然袭击并没有造成寻猎队伍太大的损失,但是也是给皇帝提了个醒。
    过犹不及,要量力而行。
    大唐的精华地区已经拿下,其他地方不如缓口气之后再说,反正士族也翻不起什么大浪了。
    李世民此行清理出的土地多达数百万亩,隐匿人口近三十万,查抄和税款补交更是一举超过了八百万贯的钱粮。
    原本有些青黄不接的国库一下子富裕起来。
    没来的及高兴,吴正义就惦记上了国库的钱粮,李世民不生气就见鬼了。
    不过吴正义的想法和他很不一样。
    “表哥,国库里存那么多钱做什么?花出去的钱才是钱,留在库房里的那叫工业原料!”
    吴正义又开始给李世民讲起经济学,听得李世民脸越来越黑。
    “够了!”李世民叫停他的喋喋不休,怒道:“钱是朕的,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管你什么事?”
    吴正义也不生气,笑呵呵道:“是不关我的事,只是我看表哥接下来怎么办。”
    李世民道:“你什么意思?”
    “钱嘛,是个人就想要,如果我没有猜错,表哥已经收到了很多催款的奏疏吧?”
    “是又如何?你都说了,钱要花出去才是钱,朕把钱批给各部,一样是花出去。”
    “不一样的,不是弟弟我看不起朝中的那些人,他们只知道要钱却是不会花钱。”
    吴正义掰着手指道:“礼部拿到钱,做的第一件事估计是修订礼典,兵部拿到钱,可能会把军队里的装备换一茬,工部拿到钱,应该会考虑到处挖沟修路,刑部拿到钱,会把钱花在捉拿逃犯,给各地衙门升级办案场所和手段上,吏部拿到钱,估计会尚书提议给官员涨俸禄。司农寺拿到钱,会多办些祈祷仪式。表哥我说的这些可对?”
    李世民道:“自然如此,各部按职能办事,无需你多言。”
    “问题就在这里!”吴正义说道:“各部花钱根本就没有一个计划,做的事情更是没有意义,纯粹就是浪费!”
    李世民抬眼,讥笑道:“买你的飞艇就有意义了?”
    “嗯!”
    吴正义重重的点头。
    “不可理喻!”
    李世民气到了,转身便走。
    “诶,表哥,你走什么呀,我话还没说完呢!”
    李世民头也不回道:“朕要五艘飞艇,朝廷的事情你不要再管了!”
    “好嘞,谢谢表哥!”
    吴正义屁颠屁颠的追上去,给李世民当司机。
    两人没有再说朝廷开支的事情。
    李世民和吴正义都知道朝廷的开支有问题,吴正义更是直接点了出来。
    但是这件事他们不能管,一管的话,朝廷保证立马停摆。
    不是危言耸听。
    李世民对士族下狠手,搞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如果这个时候再去挑战朝廷的运转方式,肯定要出大问题。
    吴正义之所以提这件事,除了要卖飞艇,还有就是提醒李世民要适当调整对士族的手段,不要急功近利。
    有些话不能说的太直白,点到即止最好,不然李世民也不会给吴正义一个五十万贯的大单子。
    当然,李世民也的确是看上了飞艇在战场上的作用。
    突厥当初可是把大唐搞的灰头土脸,哪怕是把颉利给怼了回去,还拿到了大笔的赔偿,但是他和朝堂上下都咽不下这口气,时刻想着把突厥给搞死。
    有钱之后的李世民敢挺着腰板说:不就是花钱吗?只要能干掉突厥,钱不是问题。
    吴正义在送李世民回皇宫的路上,还说了自己过段时间要回琼崖的事情。
    李世民当时就笑了。
    他此时恨不得吴正义赶紧滚蛋。
    不是卸磨杀驴,而是他对士族一顿老拳,直接把大唐的管理体系打的相当的脆弱,在官员们看来,朝廷正想着皇帝一言堂的趋势前进。
    无论是士族还是寒门,又或是其他人,对此都非常警惕。
    不管是出于对大唐稳定的考虑还是出于对自身地位的考量,皇帝专权都不是好事情。
    大唐统治阶层人心浮动。
    李世民还没有信心和实力成为秦皇汉武那等存在。
    所以他需要暂时调整一下朝堂局势。
    吴正义这个号称不入朝堂的家伙已经是朝堂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身上还深深的刻上了帝党的标签,有他在长安,各方势力都会担心皇帝的实力过于强大。
    他暂时离开长安,正好可以安抚某些人惶恐的心绪。
    两个人沟通之后,国侯府便传出了吴正义要回琼崖的消息。
    正在各处都在议论琼崖侯为什么要回琼崖以及他离开的时间时,关中传来了两个爆炸性的消息。
    首先是市舶司主导的第一次官方海贸船队归来。
    南线二十一艘大商船途径交趾、南洋、到达天竺,东线十一艘商船东渡倭国,北线三十二艘商船到达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六十四艘商船带着大量的货物到各国倾销,历时近七个月时间,陆续归来,在杭州港集中卸货。
    经过统计,此次海外贸易活动中,船队总计销售额高达三百一十二万贯,并带回了价值超过五十万贯的各国特产,里外里的收入达到了惊人的三百六十二万贯。
    仅仅是市舶司收到的进出口税款便高达七十二万两千贯,加上市舶司的分红,就这一次的海贸便给朝廷带来了超过百万贯的收入。
    当孙伏伽亲自赶回长安汇报情况后,整个长安都沸腾了!
    百万贯的收入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贞观元年的国库岁入也不过堪堪达到千万贯的门槛(皇帝从士族手中追回的税款不计入在内)。
    这还是纸面数据,抛开开支,真正的结余不到一百二十万贯。
    而一次海贸就能顶得上大唐一年纸面收入的十分之一。
    这是什么概念?
    普通人最朴素的理解就一个:海外遍地黄金!
    惊人的收益给人的刺激非常大,一向无人问津的市舶司一夜之间成了香饽饽,孙伏伽这个不知所谓的市舶司总管正式进入大佬们的视野,各种好处纷至沓来,让孙伏伽飘飘欲仙的同时又深感惶恐。
    孙伏伽多次向吴正义抱怨,幸好自己是一个法家官员,不然早就被腐蚀了。
    吴正义开玩笑说:“老孙,大唐的财神爷就需要你这样的人,换成其他人在你的位置上,皇帝看到报账的时候你就该退休了。”
    孙伏伽表示自己的压力好大,希望朝廷给自己派个副手。
    面对如此识大体的下属,李世民表示很满意,先是将市舶司的级别提升到与九寺相当,又将孙伏伽的品阶提升为从三品上,让他成为了朝中大佬之一。
    最后给市舶司增设了护卫队和监察部门,一直神出鬼没的李君羡成为市舶司护卫将军,定品正四品上,负责统领市舶司的安保力量。
    而一向被皇帝讨厌的魏征成为了市舶司的二把手,皇帝给他封了一个“经济巡查”的新官职,定品正四品上。
    魏征本身身兼两职,一是御史大夫,二是门下省给事中,一个是正三品大员,一个是正五品近臣,哪一个的都是许多人羡慕不来的职位。
    当大家都以为魏征要被降级踢出朝堂的时候,皇帝却宣布魏征的其他职位不变。
    这就让人看不懂了。
    世人都知道皇帝不喜欢魏征,之所以魏征能担任御史大夫和给事中,根本原因就是这两个职位虽然清贵,但是没有实权。
    可是从新的市舶司架构来说,经济巡查一职是实权职位,主管市舶司与民部的账目往来,市舶司的所有经营安排也要过他的手 ,这意味着魏征在大唐的对外海贸上拥有着无与伦比的话语权。
    给讨厌的臣子重权,皇帝的操作让人看不懂。
    只有吴正义、房杜、长孙无忌和皇帝本人知道如此安排魏征的原因。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
    魏征不贪!
    市舶司涉及到的利益太大,必须有一个可靠的人来监管。
    得罪人的活儿理所当然的落到了魏征这个孤臣的身上。
    不管市舶司如何调整,其捞钱的本事都吸引了大量逐利的人参与到海贸之中,报名的参与贞观二年海贸的商行和个人多达上千。
    吴正义也好,李世民也罢,都很清楚,海贸只是一种积累财富的手段,不能任由其野蛮生长,影响到农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因此他们对所有报名的商行和个人进行了筛选,只挑选出了十二家民间商行参与今年的海贸活动,其他的报名者则是被吴正义推销了一大堆工业项目。
    市舶司带来的影响还未消退,有一个天大的消息传入长安——武功、雕阴、并州等地出现了蝗灾!
    此外,陇右的鄯州,河北道部分地区和河南府也有蝗灾出现的报告。
    蝗灾的来临让沉浸在海贸带来的巨大利益中的唐人猛然警醒。
    海贸赚的再多也抵不过蝗灾带来的损失呀!
    从民间到朝廷升起一股悲凉的情绪。
    旱灾来了,可以打井,可以挖水渠引水。
    水灾来了,可以排水,可以筑堤。
    水旱灾害都有办法挽救,可是蝗灾怎么应对?
    自古以来就没有治黄成功的案例!
    没有!
    蝗灾的可怕用任何的词语来形容都不过分。
    就在大家人心惶惶的时候,《贞观报》和《千秋报》却是爆出了几个消息。
    一是朝廷早就做好了应对,各地义仓储备了足够关中百姓吃到明年的粮食。
    二是朝廷的粮食不白给,需要百姓拿蝗虫来换,一斤死蝗虫换两斤粮食。
    同时,吴氏商行宣布加大蝗虫卵的收购量,提高蝗虫的收购价格。
    另外,吴氏商行已经派出总数多达五十万只的鸡鸭鹅提前到达了蝗灾出现的地方,大量的蝗虫未成群之前便已经被消灭。
    在派出鸡鸭鹅大军的同时,琼崖学派也派出了一批灭虫队,采用琼崖学派研究的杀虫剂参与灭蝗。
    两份报纸都确定的向百姓宣告了一个事实:
    蝗灾的规模不大,不会威胁到关中等精华地区百姓的正常生活。
    人们虽然对报纸上的说法表示怀疑,但是对朝廷的准备和态度很理解。
    毕竟关中的粮价没有任何的波动,也没有出现限售的现象。
    试问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能安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