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我!”
作者:铁刀驸马   南宋夫妻档最新章节     
    元好问其实只有十七岁,比李桓只大两岁。
    可是他把盏之间,口吐锦绣,出语如珠,才气纵横,已经峥嵘初露了。
    难怪能写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种诗词。
    而且写出这首千古绝唱《雁丘》时,他才十六岁,也就是去年。
    可见的确是个牛人。
    而在元好问看来,李桓有英雄之姿,豪杰之态,气度非凡而卓尔不群,可谓虎纹成文,已有食牛之气!
    元好问从未在任何一个少年身上,见到这种清越贵重的英雄气。
    两人越谈越是投机,真是相见恨晚,一见如故。
    更让李桓高兴的是,元好问十分笃定的认为,宋军开禧北伐,必败无疑!
    他的理由,几乎和李桓对李仁惠说的一样,还多了一个李桓没有想到的理由:
    “宋廷本就很少赏赐将士,更没有分配战利品的规矩。”
    “宋军若是赢了,收回淮北,那就必须大军镇守。可淮北贫瘠,远不如江南富庶繁华,又远离临安,宋军将士必然不愿意镇守,巴不得北伐失败。”
    “北伐失败,也就不用驻守北方了。如此一来,宋军将士岂愿意死战?”
    “反观金军,若是赢了,士卒也能获得很大好处。若是拿下江南,愿意去江南繁华地镇守的将士,也大有人才。”
    “此消彼长之下,宋军要赢更难,此乃势也……”
    元好问一番畅谈,鞭辟入里,说的十分在理。
    就是李桓,也听的不住点头。
    这真是个人才啊。
    元好问说完,又问李桓道:“李兄以为,大金之祸在何方?”
    李桓一指北方,“大金之祸,在北不在南,在蒙不在宋。可惜满朝大臣,鲜有人知。”
    元好问一拍手,“李兄虽然年幼,真可谓目光如炬,远见卓识,胜过那些尸位素餐的颟顸之辈多矣!”
    “小弟深以为然,这大金之祸,确乎就是蒙古!”
    “我家在晋北,距离草原很近,塞外的消息也听的多些。”
    “就在今年二月,有个叫铁木真的人,已经在漠北称汗了,建了什么大蒙古国,自称成吉思汗。”
    “自古以来,但凡草原一统,无论是匈奴、鲜卑、柔然、突厥,没有一个不南侵。”
    “小弟以为,三五年之内,那大蒙古国的铁骑,一定会大举南下叩关!”
    李桓不禁对元好问的评价更高了一层。
    他居然看出了蒙古会在三五年之内南侵!
    这个战略眼光,已经堪称一流了。
    历史上,元好问在金朝即将灭亡时,才得以入朝,提出了很多卓然有效的对策。
    若是金帝采纳他的意见,也不会那么快灭亡。
    历史证明,元好问的这些对策,都是对的。
    说明他的政治才能,同样很强。
    元好问也对李桓惺惺相惜,又道:“还有一句话,小弟也只敢对李兄说起。”
    他指指自己的头发,又指指李桓的头发,“你我皆没有髡头辫发,心照不宣,是以小弟才敢言及此事。”
    李桓心中有数,放下酒杯道:“元兄但说无妨,出的你口,入的我耳。”
    元好问低声说道:“大金第一大祸,在内不在外耳!”
    “女真人凌驾汉人之上,以夷制夏,此乃有违天道,一旦有事,便是不可收拾啊。”
    如此大干忌讳的话,他敢对李桓说,当然是表示信任李桓。
    李桓暗自点头。
    果然,元好问心中还有华夷之防,还有汉家情怀。
    否则的话,若是金朝的死忠,那再有才能也不能用。
    李桓一副“心有戚戚焉”的神色,说道:“元兄能说出这番话,足见碧血丹心啊。”
    常言道,交浅言深是大忌。可此时元好问和李桓初次见面就肝胆相照,也的确是一番佳话了。
    李桓也就不再藏着掖着。
    “实不相瞒,小弟是元妃娘娘的族侄。如今官居司竹监使,授只侯郎君。”
    什么?元好问大感意外。
    如此年轻,就已经是七品实缺,还有只侯郎君的出身?
    若非是真有本事,就算是元妃族侄,那也很难做到。
    却听李桓继续说道:“过段日子,朝廷要派出使团去宋国交涉,我已经内定为使团副使。”
    使团副使?
    元好问都麻木了。
    十五岁的使团副使?这……
    李桓微微一笑,“元兄若想出仕,这次倒是个好机会。我是副使,可以推荐使团官吏。”
    “想必元兄也知道,如今的使团,正、副使,参议之下,就是五位都勾管为大了。”
    “这五位都勾管,其中有一员是掌管行程录事的司录都管,正九品差遣。”
    “元兄只要愿意俯就,这个司录都管的差事,小弟就帮元兄谋到手。”
    “如此一来,元兄既解决了仕途,又能去宋国见识见识……”
    元好问很是激动,声音都有点颤抖了。
    “李兄,此事当真?”
    他毕竟只有十七岁,正是少年热血,希望一展抱负的时候。
    若是能直接入仕,何苦还要年复一年的考科举?
    他并不喜欢科举!
    “唉呀李兄,小弟求之不得,岂有不愿之理!”
    元好问站起来,整肃衣冠叉手一拜,“有李兄此话,无论成败,小弟都感念不尽!”
    李桓回礼道:“元兄不必如此。我还希望元兄和我同行,途中也有好友为伴。”
    云裳看到这一幕,苏幕遮后面的小脸笑的像只小狐狸。
    警察还真会收买人心啊。
    看元好问的样子,已经将警察引为知己,视同恩主了。
    后世大名鼎鼎的元好问,逃不出手心了。
    不收文人则已,一收就是大文豪!
    吃完饭之后,李桓和元好问互通地址,约好明日一起去参加端午盛会。
    接着,这才尽欢而散。
    等回到了东春园,云裳忍不住问道:
    “元好问可是大诗人,你就不怕他明天参加诗会,一鸣惊人,被权贵看中,将他截胡了?”
    李桓摇头微笑,“这是不可能的事。历史上元好问三十多岁才中进士,金朝都要完蛋了。”
    “他要是真能凭借诗才被其他权贵看中,又怎么会壮志难酬,落魄半生?”
    “天子脚下的所谓诗会,有皇帝到场参加,你以为比的是什么,真是比诗才么?没那么公平。”
    云裳明白了,“比的是马屁诗?吹捧诗?那元好问的确不行。”
    李桓神色讥讽,“当然是比拼马屁诗,尽吹捧粉饰之能事了。嗯,美其名曰:应制诗。”
    “元好问的确诗才纵横,可要写起那些违心肉麻的应制诗,他肯定不行。他毕竟有君子的清高。”
    云裳笑道:“他写马屁诗不行,那么谁行?”
    李桓指着自己的鼻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