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和南吴,不断地向前线增兵。
南北对峙的状态,越来越剑拔弩张,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一场大规模的作战。
关中地区,南吴部署着十五万兵力。
其中直属于吕蒙、朱桓的兵力,达到十二万众,都是精锐的边军。
曹魏一边,夏侯渊为关中都督,坐镇着洛阳。
他在弘农前线,打造了一条防线,能拖延住吕蒙进攻的脚步。
由于夏侯渊是防守的一方,所以曹操只给他留下八万兵力。
河东地区,也是曹魏重要的防线。
曹魏最精锐的铁骑,便驻扎在河东地区。
河东向北则是并州,向西能进入三辅之地,是重要的战略要地。
同时,河东也阻挡着南吴夺取上党地区。
历史上的秦朝,正是在夺取河东后,兵发上党爆发长平之战。
如果上党地区落入南吴手中,那么孙权将掌控进攻的主动权。
上党地势很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
从上党出兵,能轻而易举进攻魏、赵故地。
曹魏要反击,会被太行山阻挡,主要兵力会被牵制在邺城。
所以曹操相当重视河东,委命张合、曹休进行镇守,骑兵有四五万人。
当然,曹魏的骑兵数量不止于此。
曹真统帅着上万虎豹骑,跟随魏王曹操出战河东去了。
虎豹骑中,有大量的具装骑兵,不适合奔袭拉扯作战。
如果在一天内决战,那么虎豹骑的马具,将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时间放长到半个月、一个月以上,沉重的马具会成为骑兵的负担。
总结起来,曹魏在关中地区部署的兵力,和南吴旗鼓相当。
作为防守的一方,曹魏稍稍占据那么一点优势。
但也仅仅是一点罢了。
中部的战场,主要集中在南阳和颖川的对峙。
朱然、全琮麾下,有十万边军。
由于战争还没有全面爆发,孙权并没有向南阳增兵的意思。
曹魏一边防守的主将是曹仁,兵力也达到十万众。
江淮地区的对峙,局势才是最严峻的。
孙权将二十五万主力,都部署在合肥、皖城、濡须坞地区。
曹操针锋相对,调来二十多万兵马,几乎将北方的边境都抽空了。
现在幽州、并州的边境,大概只剩下四万兵力。
曹魏还有五六万人马,留驻在邺城,作为机动性地增援。
各州的物资,疯狂地运输到前线。
就连南吴的海上航线,都变得异常地忙碌。
交州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集中到江淮地区,大都走的是海运。
南吴大规模的兵力调动,根本不可能瞒得过曹魏的细作。
所以孙权很难采取偷袭的策略,正面交战又会损失惨重。
他选择了最持重的作战方式,那就是耗下去。
如果是以前的曹魏,孙权必败无疑。
毕竟中原的物资丰富,不是南土所能相提并论的。
曹操常年用兵,穷兵黩武。
在江淮两败后,还没有恢复元气。
大量的甲胄、武器、战具等,都需要人力物力前去打造、维护。
曹操为了补充军备,没少耗费民力。
对峙状态,变得对南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