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秦淮河畔的风云
作者:火山岛祝心   大明:宁愿被人遗忘的大明皇孙最新章节     
    朱怀面带微笑,目光扫过在场的众人,最后落在了黄子澄的身上,轻声说道:“我说完了,你呢?国子监黄夫子,应当不会比我差,给他们也说说。不要实磨不响空磨响,一瓶不满半瓶摇。”
    黄子澄被朱怀的言辞所逼,心中暗自焦急。他的脸色在阳光的映衬下愈发红润,犹如盛开的桃花,羞愧难当。黄子澄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国子监教授,但面对朱怀的挑战,他却有些不知所措。
    “朱兄,你的词句真是高亢激昂,令人心驰神往。”黄子澄微微颔首,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我不过是个教书匠,何敢与君相提并论?”
    “教书匠?黄夫子可不是如此谦虚。”朱怀笑道,“你在国子监传道授业,教导无数弟子,难道就不能为我们这些朋友献上一段吗?”
    周围的文人们纷纷点头,纷纷表示期待。黄子澄心中虽然紧张,但也感受到一丝温暖,似乎这份期待在鼓励他。于是,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绪,缓缓开口:
    “既然朱兄如此期待,那我便试试。”黄子澄略显犹豫,但目光坚定,开始吟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他的话音刚落,便引来一阵轻声的赞叹,周围的文人纷纷竖起大拇指,表示赞同。朱怀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看来黄子澄的才华并未被他低估。
    “好!好!黄夫子的词句,字字珠玑,真乃一代风流!”朱怀兴奋地拍手称赞,“你我皆是文人,何不借此良机,畅谈一番?”
    黄子澄的心情渐渐放松,看到朱怀的热情,心中也燃起了几分斗志:“朱兄所言极是,既然我们在此聚会,不如谈谈诗词、道理,抑或是世事,如何?”
    “正合我意。”朱怀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那么,我先问你,黄夫子,你对当今的治国之道有何见解?”
    黄子澄思索片刻,缓缓说道:“治国之道,首在于德。君主应以德行感化百姓,施行仁政,方能长治久安。古人云:‘德不孤,必有邻’,这便是明理之道。”
    “言之有理。”朱怀点头称赞,“但在如今这个时代,光有德行似乎还不够,如何才能兼顾德与才呢?”
    “确实如此。”黄子澄认真思考,“在德行之上,才干同样重要。一个君主若无才干,纵使德行再高,也难以治理国家。我们可以借鉴古代贤君的治国理念,结合当今的实际情况,寻求平衡。”
    “你我皆是文人,如何能不谈才华?”朱怀突然转过话题,微微一笑,“黄夫子,你可曾听闻那位年轻的才子李时中?”
    “李时中?”黄子澄一愣,随即点头,“听闻他才华横溢,颇受人们推崇,乃是当今文坛的翘楚。”
    “正是如此。”朱怀目光闪烁,似乎在思索着什么,“我听闻他最近在京城的诗会上一展风采,声名远播,若有机会,真想与他一较高下。”
    “你若真想一较高下,不妨邀请他来此共聚。”黄子澄提议道,“如此一来,或许能激发出更精彩的诗词。”
    “这是个好主意。”朱怀兴奋地点头,“我定会去请他来。黄夫子,若他真来,咱们可要好好较量一番。”
    就在这时,画舫的船头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几位身着华服的公子哥走了上来,打断了他们的谈话。为首的一位公子,面容俊朗,气度不凡,正是李时中。
    “诸位兄台,真是巧合,今日竟在此相聚。”李时中微微一笑,目光在众人身上扫过,最后落在朱怀和黄子澄身上。
    “李公子,果然是风采卓绝。”朱怀迎上前去,恭敬地拱手道,“我正想请你来此共襄盛举,没想到你竟然主动来了。”
    “朱兄过奖了。”李时中微微一笑,显得谦逊而自信,“我正好路过此地,听闻诸位文人雅士在此聚会,便想前来一见。”
    黄子澄见李时中到来,心中暗自思索,若能与他一较高下,定能激发出更多的灵感。他站起身,微微一礼:“李公子,既然你在此,不如一同吟诗作对,如何?”
    “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李时中目光一亮,笑着回应,“不知黄夫子可有题目?”
    “我想以‘春’为题,如何?”黄子澄提议,心中暗自期待。
    “好,春意盎然,正是吟咏之时。”李时中点头,目光中透着几分兴奋。
    于是,几位文人纷纷围拢过来,准备聆听他们的对决。朱怀站在一旁,心中默默为两位才子加油。他知道,这将是一场精彩的较量。
    黄子澄沉思片刻,先开口吟道:“春风拂面花自开,柳垂千丝似人来。桃花流水窅然去,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时中微微一愣,随即展颜一笑,回应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白云苍狗随风去,明月何曾照我回。”
    周围的文人纷纷发出赞叹声,气氛愈加热烈。朱怀在一旁默默鼓掌,心中为两位才子的才华感到自豪。
    “李公子果然才思敏捷,黄夫子也不甘示弱,真是美妙的对吟。”朱怀欣然说道,心中暗想,若能将这样的聚会常态化,定能激发出更多的文化火花。
    “我等虽为文人,但也应当关注时事,谈论国事。”黄子澄突然转变话题,目光严肃,“如今朝廷动荡,民生困苦,作为士人,我们更应有所作为。”
    “黄夫子所言极是。”李时中认真点头,“我们身为文人,理应以文会友,以文治国。若能将我们的才华运用到治国理政之中,或许能为国家出一份力。”
    “正是如此。”朱怀也附和道,“文人不仅要吟诗作对,更要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
    “我等虽无权无势,但言辞之力不可小觑。”黄子澄语气坚定,“我们应当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出谋划策。”
    李时中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光芒:“若能借助这次聚会,集思广益,或许能为朝廷献上几条良策。”
    “这是个好主意。”朱怀点头赞同,“我们可以将这些想法整理成文,呈递给朝廷。”
    “我愿意参与其中。”黄子澄目光坚定,心中涌起一股热情,“文人之责,岂能置身事外?”
    “我也是。”李时中笑道,“既然我们聚在一起,便应当有所作为。
    酒楼内,文人雅士云集,吟诗作对之声此起彼伏,气氛热烈。朱怀身材修长,面容清秀,气质儒雅;孔讷则身材魁梧,性格豪放,常以直言着称;而黄子澄则显得有些瘦弱,脸上总挂着一丝忧郁,内心却怀有一腔抱负。
    “孔兄,听说你最近在研究《易经》,可否赐教?”朱怀微笑着问道,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孔讷一拍桌子,豪气干云地说道:“朱兄,易经乃是宇宙之道,讲究阴阳变化,岂能一言以蔽之?我最近在思考其中的‘变’字,感觉这不仅是对事物变化的描述,更是对人生的深刻启示!”
    “你这番话,倒让我想起了《道德经》中的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变’与‘道’是相辅相成的。”黄子澄此时也插嘴道,虽然声音略显微弱,但其中的坚定却不容忽视。
    “哈哈,黄兄,你这道理说得好,但我看你似乎有些心不在焉。”孔讷调侃道,眼中闪过一丝狡黠。
    “我……我只是思考太多,脑子有些乱。”黄子澄微微一愣,面露窘迫之色,心中却暗自不甘。
    朱怀见状,连忙打圆场:“孔兄,黄兄的学识不容小觑,咱们不妨来一场论辩,如何?”
    “好啊,我倒想看看黄子澄究竟有多少本事!”孔讷兴致勃勃,眼中闪烁着挑衅的光芒。
    “你们别太过火,学问之道在于探讨,切莫伤了和气。”朱怀试图劝解,心中却隐隐觉得事情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我不怕!”黄子澄鼓起勇气,目光坚定,“请问孔兄,你认为‘变’的本质是什么?”
    孔讷嘴角微微一勾,显得颇为自信:“‘变’者,变化也。变化乃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你看那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岂不是变化无常?”
    “变化虽常,但其中却有规律可循。”黄子澄回应道,声音渐渐提高,“就如同人心,虽有波动,但内心的信念却能指引方向。”
    “哈哈,黄子澄,你这话倒是有些道理,但你可曾想过,信念本身也会随着环境而改变?”孔讷挑衅地问道,眼中闪烁着得意的光芒。
    “那又如何?难道我们就要随波逐流,任由外界的变化来左右我们吗?”黄子澄的声音越来越高,脸上泛起一抹红晕。
    “你这是自欺欺人!”孔讷冷笑道,“你可知道,多少人为了追求理想而丧失了自我?你不过是个书生,何必如此执着?”
    这番话如同一记重锤,重重击打在黄子澄的心上。他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心中涌起一阵不甘与羞愧,仿佛被全场的目光所包围。
    “你……你别说了。”黄子澄低下头,心中一阵苦涩,眼前的景象开始模糊。
    “怎么?难道你怕了?”孔讷趁机加大了攻击的力度,周围的众人开始窃窃私语,嘲笑的目光不断投向黄子澄。
    “我……我不是怕,只是……”黄子澄的声音越来越小,最终无法再继续下去,心中一阵晕眩,整个人仿佛失去了力气,向后倒去。
    “黄兄!”朱怀见状,连忙起身,奔向黄子澄,试图将他扶住。
    “真是个无用之人,居然在这种场合晕倒!”孔讷冷冷地说道,语气中满是嘲讽。
    “你这人怎么能如此无情?”朱怀愤怒地回头,目光如炬,直视孔讷。
    “无情?我不过是说了实话罢了。难道要我对他虚情假意?”孔讷毫不在意,继续自顾自地饮酒。
    朱怀心中愤懑不已,黄子澄的身影在他眼中逐渐模糊,仿佛在这个瞬间,黄子澄承受的压力与孤独全都化为一股无形的力量,涌上心头。
    “你们别争了,赶紧把黄兄扶起来。”朱怀一边说着,一边将黄子澄的身体轻轻扶起,脸上满是关切之色。
    “我看他根本就是装的,根本不值得你如此在意。”孔讷不屑地撇了撇嘴,心中暗自得意。
    “你这人真是无情!”朱怀气愤不已,心中暗想,孔讷如此无情,难道真的是因为他心中对黄子澄的嫉妒?
    此时,黄子澄缓缓恢复了意识,睁开眼睛,看到朱怀关切的目光,心中一阵感动。“朱兄,我……我没事。”他勉强挤出一丝微笑,尽量让自己看起来镇定。
    “你可千万别逞强,刚才你可是晕倒了。”朱怀语气温柔,目光中满是担忧。
    “我……我只是有些不适。”黄子澄低下头,心中却暗自思索,孔讷的嘲讽是否真如他所说的那样。
    “你看,这种场合,若是再晕倒,岂不是更丢人?”孔讷冷笑道,显得毫不在意。
    “孔兄,若你再如此无礼,我可不客气了!”朱怀怒火中烧,目光如刀,直逼孔讷。
    “好啊,我就等着你来不客气。”孔讷毫不畏惧,挑衅的目光与朱怀对视,仿佛在这一瞬间,空气中都弥漫着火药味。
    “够了!”黄子澄突然打断了两人的争执,声音坚定而有力,“孔兄,你的言辞让我感到失望,但我不会因此而退缩。无论外界如何,我都会坚持自己的信念!”
    朱怀一愣,随即感到黄子澄的决心,心中不禁为之感动。他知道,黄子澄并非如孔讷所说的那般脆弱,而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青年。
    “好,黄兄,我支持你!”朱怀微微一笑,心中暗自欣慰。
    “哼,真是个天真的人!”孔讷冷哼一声,心中虽有不屑,但也意识到自己或许言重了。
    宴会在此时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平静,众人开始低声讨论,气氛逐渐缓和。朱怀与黄子澄的友谊在这一刻显得愈发珍贵,而孔讷则在心中暗自反思,是否自己的言辞过于尖锐。
    “我想,我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孔讷心中默念,眼神渐渐柔和下来。
    就在这时,酒楼的门口走进了一位身着青衫的年轻书生,手中握着一卷书卷,面容清秀,神态自若。他走上前来,微微一笑:“诸位,听闻此地文人聚集,不知可否与诸位共论一番?”
    “你是谁?”孔讷冷冷地问道,眼中闪过一丝警惕。
    “在下名叫李明,专研儒道之学,今日特来请教各位。”年轻书生淡然一笑,目光中透着自信。
    “李明?我听说过你,你在学术上颇有建树。”朱怀恍若见到救星,连忙邀请道,“快请坐,正好我们在讨论‘变’与‘道’的关系。”
    “变与道,乃是宇宙的法则,二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李明微微一笑,坐下后,目光在众人之间扫过,仿佛在评估每个人的反应。
    “你认为二者之间有何关联?”黄子澄迫不及待地问道,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
    “变者,乃是道之体现。道是无形的,变化是有形的,二者相辅相成。”李明认真地说道,语气中透着深邃的智慧。
    “这番话说得极好!”朱怀赞同地点头,心中暗自钦佩。
    孔讷却仍旧保持着一丝怀疑:“可你如何证明这一点?”
    李明微微一笑,目光如炬:“我们可以从自然界的变化入手,四季轮回、日月交替,皆是道的显现。若无道,何来变化?”
    “你说得对,确实如此。”黄子澄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心中渐渐燃起了斗志。
    “我明白了,原来‘变’与‘道’之间的关系如此密切。”朱怀感慨道,心中暗自思索。
    “可惜,有些人只懂得表面,而不懂得其中的深意。”孔讷冷冷地说道,语气中透着一丝不屑。
    “孔兄,你的见解或许有失偏颇。”李明淡淡一笑,目光中透着一丝坚定,“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去探讨,而不是以偏见去限制他人。”
    孔讷微微一愣,心中不禁生出一丝疑惑。李明的言辞虽然温和,却直击要害,让他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我觉得李兄说得对,学术之道在于交流,而非争斗。”朱怀赞同地点头,心中暗自感慨,若是能与李明深入探讨,定能受益匪浅。
    “我愿意听听李兄的见解。”黄子澄也主动表示,心中暗自鼓励自己,决不能再退缩。
    “好,那我们就从‘变’字谈起。”李明微微一笑,语气中透着自信,“‘变’者,乃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但其中的规律却是我们需要去探讨的。”
    谨身殿内,朱元璋正在案前翻阅文件,神情凝重。
    朱元璋抬头,目光扫过窗外,雪花如柳絮般飘落,心中不禁感慨:“这大明江山,虽已稳固,但内外之事仍需谨慎处理。”他转身,见身边的侍卫李景辉恭敬地立着,便问道:“李景辉,江夏侯抄家之事,查得如何?”
    李景辉微微躬身,答道:“回陛下,江夏侯与贼寇勾结,私吞朝廷财物,现已查明属实。奴才已将其家产悉数抄没,现正准备送往库房。”
    朱元璋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情:“做得不错。贼寇之事,绝不能姑息。你继续监督此事,务必严加处理。”
    李景辉应声道:“是,陛下。”
    **此时,朱怀走了进来,脸上挂着笑容,手中捧着一卷书卷。**
    朱怀恭敬地行礼:“父皇,儿臣有一事相告,想必能让您开心。”
    朱元璋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你这小子,竟然还有能让我开心的事?快说来听听。”
    朱怀展卷而读,声音清朗:“父皇,今日在书院中,弟子们吟诵《沁园春·雪》,其词句意气风发,正是您当年气吞山河之志。”
    朱元璋听罢,心中一震,微微一笑:“哦?来,给我吟一遍。”
    朱怀朗声吟诵: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宫在云间。
    天涯何处无芳草,萍踪何必惆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朱元璋听罢,心中豪情万丈,仿佛看见了当年他披荆斩棘,开创大明的壮丽场景。他轻声道:“这首词,确实气吞山河,正合我意。雪中吟诵,正是我心之所向。”
    朱怀见父皇如此高兴,继续说道:“父皇,您在书院之上,教导弟子们要有志气,今日弟子们皆以您为榜样,发誓要为国效力,弘扬文治。”
    朱元璋心中感慨,长叹一声:“我这一生,虽历经艰辛,但为国为民之心从未改变。希望你们这些年轻人,能继承这份责任。”
    朱怀点头,眼中闪烁着光芒:“父皇放心,儿臣定不负所望。”
    这时,李景辉突然插话道:“陛下,外面雪景如画,不如您出门走一走,散散心。”
    朱元璋沉吟片刻,最终点头:“好,正好借此机会,欣赏一下这雪景。”
    三人走出谨身殿,朱元璋站在殿前,俯瞰白雪皑皑的世界,心中一片开阔。
    朱元璋感慨道:“雪花如同我大明的未来,虽白茫茫一片,却又纯洁无瑕,象征着我们要将这片土地治理得如同这雪一般,清明无瑕。”
    朱怀附和:“父皇所言极是,儿臣常想,如何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让这大明长治久安。”
    朱元璋微微一笑,目光深邃:“治国之道,首在于德。德行之下,方能得民心。你要多读书,广纳百家之言,才能有所作为。”
    李景辉在一旁静静聆听,心中默默记下朱元璋的教诲。
    朱元璋突然抬头,目光投向远方的秦淮河,雪花飘落在他的肩头,仿佛给他披上了一层白色的轻纱。他轻声吟诵:
    “雪落无声,天地一色,唯我独立于此,何惧风霜?”
    朱怀听罢,心中激荡,随即接道:“愿为父皇分忧,共同守护这片江山。”
    李景辉见此,心中也涌起一股豪情,心想:“为国为民,岂能后退!”
    朱元璋满意地点头,继续说道:“年轻人,要有抱负,切不可安于现状。要勇于追求理想,才能成就大业。”
    朱怀郑重其事地点头:“儿臣定当铭记于心,勇往直前。”
    此时,雪越下越大,白色的世界仿佛将一切都覆盖,朱元璋的心中却是热血沸腾。
    “走吧,咱们去书院,看看那些年轻人的风采。”朱元璋说着,带着朱怀和李景辉朝书院走去。
    书院外,学子们正聚集在一起,或吟诵,或讨论,热闹非凡。朱元璋走进书院,顿时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见过陛下!”众学子齐声行礼,声音洪亮,气势如虹。
    朱元璋微微一笑,目光扫过这些年轻的面孔:“你们今日所学,可有心得?”
    一名学子站出来,恭敬地答道:“回陛下,弟子们正在讨论治国理政之道,愿意请教陛下。”
    “那你们说,治国之道,首要何事?”朱元璋问道。
    另一名学子答道:“弟子认为,治国之道,首在于德,德行能感化百姓,方能安国。”
    朱元璋欣然道:“说得不错,德行乃治国之本。你们要时刻铭记,君子之德,乃为国之根基。”
    学子们纷纷点头,表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