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靖难之役与朱权的别样人生
作者:丁凡星   历史追光者最新章节     
    建文帝朱允炆因“仁柔少断”,朱元璋曾欲换太子,因刘三吾劝谏作罢。
    朱允炆即位后,朱棣直奔京师,朱允炆令其返回,朱棣不悦。朱棣遣长史葛诚入朝,朱允炆向葛诚密问燕王府事,派其回燕王府作内应。朱棣察觉异样,托病观变。
    面对势力膨胀的藩王,尤其燕王朱棣,深感不安。在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削藩。采取强硬手段,或废为庶人或逼其自杀。对有问题的亲王下手,先后废除五位亲王。
    这种激烈做法引发其他藩王的恐慌与不满。燕王朱棣深知自己将成为削藩目标,于是暗中筹备起兵。他在北平广纳人才、扩充军队,同时装病装疯迷惑朝廷,以争取时间。建文元年(1399 年),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之名起兵,“靖难之役”爆发。
    战争伊始,建文帝掌控全国资源和兵力,占据绝对优势,朱棣仅有北平一地的兵力。建文帝用人失误,派去的将领李景隆多次战败,损失巨大。朱棣则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逐渐扭转局势。
    白沟河之战是靖难之役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建文元年(1399 年),朱棣起兵反抗建文帝后,迅速解除了北平外围的威胁。建文帝先拜耿炳文为将讨伐朱棣,耿炳文在雄县、莫州、真定三战皆败。同年八月,建文帝以李景隆取代耿炳文负责平燕事宜。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与朱棣的军队在白沟河展开会战。
    战役第一天,朱棣的军队在苏家桥遭遇明军伏击,先锋官平安及都督瞿能父子率兵冲杀,朱棣所部死伤惨重,大败而退。
    第二天,朱棣再次渡河求战。平安率领明军击溃燕军大将房宽所部,瞿能父子又从燕军背后形成夹击之势。朱棣奋战中射光了箭弩,宝剑也砍钝了,眼看就要被俘,幸得朱高煦领兵救出。
    傍晚时分,瞿能父子再次带兵围住燕军追杀。就在燕军即将全线溃败之际,明军统帅李景隆军帐大营的帅旗突然折断。中军大旗倒下后,明军以为指挥部已被燕军攻破,顿时不战自乱,四散逃窜。朱棣则抓住这个机会,率领精兵四处放火,猛烈反攻。
    这一仗下来,明军死伤数十万,参战的瞿能父子及俞通渊、滕聚等将领尽被诛杀,李景隆率残部逃向济南。
    白沟河之战中帅旗折断的原因,有观点认为,李景隆可能是朱棣的内鬼。李景隆是名将李文忠的儿子,从辈分上讲,朱棣是他的表舅。李景隆在与朱棣的作战中多次表现异常。例如,在攻打燕京时,瞿能父子已经攻克了张掖门,准备杀入城内,但李景隆嫉妒瞿能的功劳,没有及时派兵增援。
    而在白沟河之战中,当瞿能父子即将击败朱棣时,帅旗却突然折断,导致明军大乱。朱棣夺取皇位后,对李景隆论功封赏,李景隆受到的封赏甚至高于为朱棣立下赫赫战功的第一猛将朱能,这也让一些人怀疑他与朱棣暗中有勾结。
    白沟河之战后,建文帝强大的军事优势瓦解,朱棣由守转攻,开始走向胜利。
    建文二年(1400 年),朱棣在济南遭遇铁铉的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后选择南下直取南京。建文四年(1402 年),朱棣绕过济南,接连攻克宿州、扬州等地,兵临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朱棣率军入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说自焚,有说逃走隐姓埋名。朱棣登基,成为明成祖。
    朱元璋的分封制虽初显巩固统治之效,却终致藩王之乱。当年,平遥县训导叶伯巨曾指出藩王势力过重的隐患,却遭朱元璋下狱囚死。朱元璋规定诸王就藩且不得相互往来,虽用心良苦,仍未达预期。
    朱棣久经沙场,麾下将领善战,而建文帝一方将领指挥不力,军队战斗力弱。人心向背方面,朱棣“清君侧”的旗号赢得部分支持,且他在北平经营多年,深受当地军民拥护。
    靖难之役后,朱棣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继续削藩、设立东厂等。同时,他多次亲征蒙古,拓展疆土;
    派遣郑和下西洋,加强对外交流,开创永乐盛世。然而,这场战争也给百姓带来沉重灾难,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出现“淮以北鞠为茂草”的景象。
    从朱元璋传位建文帝,到建文帝削藩引发靖难之役,再到朱棣夺位,这四年,反映了明朝初期政治制度的缺陷、权谋及社会的动荡。明朝逐渐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朱棣即位后,设立了内阁与东厂。
    先说这内阁,起初它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却也分身乏术,国事繁重,于是有了内阁的雏形。那时候的内阁大臣,不过是些低品阶的官员,在文渊阁中战战兢兢地为皇帝出谋划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的权力逐渐膨胀。仁宗朱高炽时,内阁成员开始兼任六部尚书,地位陡然上升。
    宣宗时期,内阁更是成为了皇帝与六部之间的重要桥梁,草拟意见,处理政务,权力渐重。
    到了后期,内阁首辅成为了群臣之首,能左右朝政。张居正的出现,更是将内阁的权势推向了巅峰。
    张居正,自幼聪慧过人,怀揣着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步入仕途。他历经官场的风雨,看尽了权谋的争斗。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坚定的决心,一步步登上了内阁首辅的高位。
    张居正掌权后,雷厉风行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整顿吏治,推行考成法,严格考核官员,使得官场风气为之一新。他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他的治理下,明朝似乎迎来了新的生机。
    张居正的改革强势手段引起了众多官员的不满,他的独断专行也让一些人对他心怀怨恨。但他不为所动,坚信自己的改革能够拯救这个日渐衰落的王朝。
    大臣们为了争夺内阁首辅的位置,拉帮结派,互相倾轧,内阁的权力完全依赖于皇帝的信任,一旦失去皇帝的支持,内阁首辅便可能瞬间失势。
    再说东厂,这是一个让人闻之色变的特务机构。永乐十八年,朱棣设立东厂,本意是为了加强皇权,监视群臣。
    东厂的厂公通常是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他们手握生杀大权。厂中的贩子遍布京城的每一个角落,监视着官员百姓的一举一动。一旦被东厂盯上,那便是厄运的开始。
    东厂的手段极其残忍,屈打成招、诬陷忠良的事情屡见不鲜。他们为了邀功,不惜制造冤案,使得无数无辜之人遭受牵连。
    东厂的罪恶远远大于其所谓的“功绩”。它的存在,内阁与东厂,一个在明,一个在暗,共同演绎着权力的游戏。最终,这场游戏的结局,却是大明王朝的衰落与倾颓。
    明朝内阁与东厂的篇章翻过,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朱元璋儿子们的世界。朱权,朱橚便是这其中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一位。
    朱权(公元1378年—公元1448年),朱元璋第十七子。13岁的朱权被封为藩王,封地为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县)。朱权出藩大宁,他带甲兵八万、战车六千,以及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与诸王多次出塞作战,常被称赞“善于谋划”。朱权发动士兵开荒兴植,参与修撰图书,对发展边境的经济和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朱棣起兵“靖难”。建文帝担心宁王朱权与朱棣联合,派遣使者召朱权入京,朱权没有应召,被削三户卫。同年九月,朱棣设计擒下了朱权,挟持宁王府的姬妾子女,收大宁兵马为己用,并向朱权许诺,待到他成功夺取皇位,要和朱权平分天下。
    朱棣登基称帝,史称“明成祖”。朱权请求改封到南方的苏州,明成祖却以苏州地属中央管辖之内为由拒绝。
    朱权再次请求受封钱塘,然而钱塘是明朝的财赋之地,于是明成祖又以太祖曾经想把钱塘赐予周王却没能分封为由拒绝,并让他在建宁、重庆、荆州、东昌选择封地。最终朱权被改封到了南昌,明成祖亲自写诗为他送行,命朱权以布政司为宅邸,宅邸的规格不加以改变,但护卫、禄米、仪仗减半。朱权受封南昌后不久,有人告发他用巫蛊之术害人,明成祖派人暗中查证,没有找到证据,事情最终作罢。
    此后,朱权购置了一间精致的书斋,每天在书斋里弹琴读书,韬光养晦。明仁宗时,朱权上表陈言南昌并非他的封国,意图回到大宁,未果。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朱权上书向明宣宗请求将南昌城附近的田地赐给他,次年,又非议明朝宗室的品级制度,明宣宗为此发怒,对朱权颇有诘责之意,朱权上书谢罪请求原谅。
    晚年的朱权终日与文人相往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他曾奉命编辑《通鉴博论》,并着有《家训》《宁国仪范》《汉唐秘史》《史断》《文谱》《诗谱》等作品。
    他在戏曲上也颇有造诣,其北曲谱及评论专着《太和正音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杂剧曲谱,也是戏曲史上第一部曲论着作,对后来的戏曲发展和研究影响深远。
    朱权一生创作了杂剧十二种,现存《私奔相如》和《冲漠子独步大罗天》两种。历时12年完成了琴曲谱集《神奇秘谱》的编撰,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纯音乐曲集。
    他制作的“中和”琴,号“飞瀑连珠”,被称为明代第一琴。此外,朱权对道术颇有研究,曾在南昌结交道教第43代天师张宇初,拜其为师,研习道教理论,弘扬道教教义。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撰成《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综合概述了道教教义、音乐、仪轨等各方面内容,从理论到实践指导道教的建设和发展,被收入明末编辑的道教经典《续道藏》。
    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权去世,史称“宁献王”。享年71岁。
    朱橚(1361年—1425年),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是植物学家、方剂学家,明朝第一任周王,史称“周定王”。初被封为吴王,后被改封为周王。
    洪武十四年(1381年),旧藩封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朱橚擅离封国,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被其次子朱有爋告发谋反,全家被流放云南。
    到云南后,朱橚看到当地居民生活困苦、缺医少药,便重新组织人员编撰了《袖珍方》一书。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后恢复其王爵并令其复国返回开封,又因谋反罪遭到朱棣警告,主动交出护卫队伍。
    朱橚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其一生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医药学和植物学方面:
    编着《救荒本草》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一部经济植物学着作。他组织学者收集各种图书资料,设立植物园,种植大量野生可食用植物,观察并记录其形态、特征、用途、可食用部分及食用方法等。
    该书不仅可用于救荒,还开创了野生食用植物的研究领域。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配合的方式呈现内容,方便民众寻找食物和普及植物知识。其对花器官的观察与研究为瑞典学者林奈创造的植物分类法打下了基础。
    采用的植物木刻画也比西方早近70年。《救荒本草》对后世的药物学、植物化学以及资源植物学有一定参考价值,对明代及后世相关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明代的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清代吴其浚撰写《植物名实图考》时都曾引用其成果,还促进了日本本草学和植物学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末,英国药物学家伊博恩根据朱橚的研究写了一部专着。
    编着《普济方》这是一部大型方书,分1960论,2175类,778法,239图,共方。该书辑录的《六脉论总》所记载的中医传统理论和治疗方法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它保存了明代以前的大部分方书内容,为后世研究中医药学提供了丰富资料。
    组织编撰其他方书,曾利用藩王的特殊身份,组织学者编着了《保生余录》和《袖珍方》两本方书。
    朱橚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根据元朝宫中旧人所述的元宫旧事,创作了七绝联章体的宫词组诗《元宫词》103首。
    洪熙元年闰七月二十日(1425年9月2日),朱橚逝世,享年65岁,谥号为“定”,葬于禹州明山(今河南省禹州市老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