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中国功夫: 从历史长河到门神佳话
作者:丁凡星   历史追光者最新章节     
    “功夫”是在清末出现的关于“武术”的别称,是一种身体技能,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体现。
    中国功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人们在与野兽的争斗中逐渐学会了拳打、脚踢等格斗技能。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战争、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流派和风格。
    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的基础和核心,注重传统武术实战攻法和用法的练习,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竞技武术,休闲武术,对抗武术,艺术武术,丰厚的文化底蕴。
    少林派,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以刚猛有力、硬桥硬马的风格着称,其武术套路和功法丰富多样,如少林拳、少林棍、少林七十二绝技等。
    武当派,北宋时期,道士张三丰结合少林拳的刚猛“复从而反之”,创造了“以柔克刚”的武当派拳术,也被称为内家拳。武当派注重内功修炼,强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至,其代表拳法有太极拳、武当剑等。
    中国武术中的形意拳门派、八卦掌门派、太极拳门派和咏春拳门派,每个流派都独具风格与特点。形意拳动作简洁、发力刚猛,实战性强;八卦掌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身捷步灵;太极拳柔中带刚、刚柔相济,流派众多且各有特色;咏春拳为近距离搏击拳术,强调以快打慢、以巧破力,注重实战性和实用性。这些武术流派不仅展现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时期,自然环境恶劣,人们为了生存与野兽进行搏斗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到了夏商周的时候,中国武术开始有了初步的样子。在军队训练的时候会用“武舞”,这样可以让军队的战斗力变得更强。另外一方面呢,在周代的“序”等学校里,把射箭和驾车这两项列为了“六艺”当中学习的内容。
    《礼记·王制》这本书里就有记载说,“凡是凭借技艺比拼力气,到四方去的人,会露出大腿和胳膊,进行射箭和驾车的比赛”,这里描述的就是当时武术比赛的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极为重视武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桓公曾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武术人才,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技巧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干将、莫邪、鱼肠等名剑均出自此时。
    越国,有一位越女,她的剑术极为高超。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意图复国,听闻越女剑术精湛,便邀请她来教导越国士兵剑法。其剑术理论不仅对越国士兵的战斗技能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越国的军事训练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在越女的指导下,越国士兵的战斗力大增,为勾践最终实现复国大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秦汉时期,盛行角力、击剑,有宴乐兴舞的习俗。鸿门宴中项庄舞剑,其形式更接近于今天的武术套路。秦时盛行的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赛场和一定的服装要求。
    汉时的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多以编排起来的攻防连续套路的形式出现。汉时是中国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已经形成了多种技术风格的流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手搏、击剑、射箭等实用之术长盛不衰。刀成为军队中最主要的短兵器,刀剑之术以及角抵活动开始东传日本。
    从这个时候起,武术开始和佛教、道教有了联系,这促使中国武术朝着多种功能发展。宋颜延年写的《皇太子释奠会作诗》,里面有“偃闭武术,阐扬文令”这句话,这是到现在为止有关“武术”这个词最早的记载呢。
    另外,在两晋南北朝的梁代,出现了记录武术套路的武谱,这让中国武术的理论体系变得成熟起来,并且完成了“攻击有方法、舞蹈有套路、套路有图谱”这样的架构。
    在隋唐时期,中国武术发展繁荣。这一时期出现了科举制度,不仅选拔官吏,也选拔武技人才。
    尉迟恭,朔州鄯阳(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人。是这时期杰出的人物,尉迟恭以勇猛善战着称,他的武艺在隋唐时期颇有名气。他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恭表现极为突出,他杀死齐王李元吉,又逼唐高祖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对李世民登上皇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尉迟恭勇猛无比。他武艺高强,在战场上常常冲锋在前,势不可挡。他不阿谀奉承,敢于直言进谏。在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他对皇帝忠心耿耿,同时也对朝政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
    尉迟恭晚年谢宾客不与通,“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还服食云母粉,飞炼金石,追求延年之术,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十六年。
    显庆三年(658 年),尉迟恭逝世,享年 74 岁。唐高宗为此废朝三日,下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赴其府第吊唁,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为忠武,陪葬昭陵。
    秦琼,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忠勇之士。他历经多次战争,最后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秦琼在战场上常常奋勇杀敌,不顾自身安危,为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琼武艺精湛。他擅长使用双锏,在战斗中表现出极高的战斗技巧和勇气。秦琼与尉迟恭一起被尊为门神,即人们春节门上贴的年画。可见其在民间的威望之高。为唐朝的统一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琼在唐朝建立和统一的过程中,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历经多次战役,浑身伤病。贞观十二年(638 年),秦琼因病去世。
    唐太宗李世民追赠其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贞观十三年(639 年),秦琼改封为胡国公;贞观十七年(643 年),秦琼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在唐朝初期,王世充占据洛阳,与唐朝对抗。少林寺的武僧们不满王世充的统治,认为唐朝才是正统。
    于是,少林武僧十三人在昙宗等僧人的带领下,毅然决定出手相助。他们凭借着高超的少林功夫,协助秦王李世民击败王世充、统一中原立下了功劳。
    这一壮举不仅展示了少林功夫的强大实力,也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功劳。
    战后,李世民对少林武僧大加赞赏,并对少林寺进行了赏赐和册封。使得少林寺的名声更加显赫,为少林功夫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郭子仪是唐代宗时期的名将,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唐朝的稳定和延续立下了赫赫战功。唐代宗曾下令重新开启凌烟阁,将郭子仪等平乱功臣的画像摆在里面。史书上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武则天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创武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武勇人才,并授予武艺出众者以相应称号,如“猛殷之士”“矫捷之士”“技术之士”“疾足之士”。
    武举制度的设立,为朝廷选拔了大量的武术人才,郭子仪就是通过武举选拔出来的杰出将领。
    郭子仪出生于697 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身高六尺有余,相貌俊秀。早年参加武举,以“高等”成绩补任左卫长史入仕,后累迁至桂州都督府长史、单于都护府副都护、安西副都护、北庭副都护等职。
    安禄山反叛。郭子仪率军出单于府,收静边军,斩杀叛将周万顷,又在河曲击败叛将高秀岩,收复云中、马邑,打通东陉关,因功加封御史大夫。
    次年,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出井陉关,在九门大破蔡希德,南下攻打赵郡,生擒伪太守郭献璆,获取兵器数万。后又用疲兵之策在沙河大败史思明军。斩首四万余,生擒五千余人,俘获战马五千余匹,河北各郡纷纷斩杀史思明部守将,迎接郭子仪军队,河北就此平定。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 年),郭子仪、李光弼率步骑共五万抵达河北,朝廷军声大振。后郭子仪参与了多次战斗,如潼关之战、蒲津之战等,还曾派其子郭旰攻打永丰仓,郭旰战死,但郭子仪最终收复永丰,潼关与陕郡之间的通道再无阻碍。
    郭子仪在京西香积寺以北与安守忠、李归仁率领的十万叛军交战,他和回纥部联手大败叛军,收复了长安。休整三天后继续东征,又打败安庆绪的军队,收复了东都。这时河东、河西、河南三地的郡邑都被平定,郭子仪因功劳被加封司徒,封为代国公,享有千户食邑。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 年),郭子仪的下属偏将仆固怀恩叛变,纠集回纥、吐蕃、党项等几十万人侵犯河西。郭子仪用德行感化他们,坚守城池等待时机,迫使敌军逃走。
    永泰元年(765 年),仆固怀恩欺骗回纥、吐蕃、党项、羌浑、奴刺等首领,又率领几十万人入侵。郭子仪只带几十名骑兵前往劝说,揭穿仆固怀恩的谎言,给他们讲清道理。回纥人恍然大悟,正好仆固怀恩突然死去,敌军群龙无首,于是和唐朝联合起来抵抗吐蕃,并打败了吐蕃。
    郭子仪在历史上善始善终非常成功的大臣。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多次成功平定叛乱,对国家和皇帝忠心耿耿,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拼尽全力。这种忠诚和担当赢得了皇帝和朝廷的信任,也让众人对他敬佩有加。
    尽管功高盖世,但郭子仪从不居功自傲。他为人谦逊,对待同僚和下属都很和善。在被加封司徒、封代国公等高位后,他依然保持着低调的生活作风,不张扬、不炫耀。这种谦逊低调的态度让他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嫉妒和非议。
    当被宦官鱼朝恩进谗言夺去兵权时,他没有抱怨和反抗,而是选择默默接受。这种大局为重的胸怀让众人看到了他的高尚品质,也让人们对他充满敬意。
    郭子仪非常善于处理与各方势力的关系。在与回纥等外族势力打交道时,他既能展现出唐朝的威严,又能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合作。在朝廷内部,他与同僚相处融洽,不结党营私,也不参与权力争斗。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得他在朝廷中拥有广泛的支持,减少了被人非议的可能。
    郭子仪功劳很大却不震主,地位极高但众人不嫉妒,生活奢侈却没人指责,备受后世尊崇。
    唐德宗继位后,尊郭子仪为“尚父”,解除了他的兵权。唐德宗建中二年,郭子仪在家中病逝,享年 85 岁,被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陪葬在建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