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恭王府的书房中,奕宁与恭亲王奕欣相对而坐,两人谈笑风生,气氛十分融洽。窗外的天色已渐暗,但室内的灯火通明,映照出两人脸上的笑容。
“六弟,今日与你交谈,真是受益匪浅。”奕宁感慨道,“你的见解独到,让我对许多事情有了新的认识。”
奕欣微笑回应:“陛下过誉了,我只是尽了一个臣子的本分。能与陛下这样的明主交流,是我的荣幸。”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话题从国家大事到诗词歌赋,无所不包。他们发现彼此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共同的兴趣和追求,这让他们的关系更加亲近了。
然而,好景不长,安德海突然走进来,禀告道:“陛下,时间已经不早了,该回宫休息了。”
奕宁听了,不禁有些惋惜地叹了口气:“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六弟,我们改日再谈吧。”
奕欣起身送别:“陛下慢走,期待与您的下一次相聚。”
奕宁带着满意的笑容,与奕欣告别后,离开了恭王府。他乘坐着轿子,穿过繁华的街道,回到了紫禁城。
回到紫禁城后,奕宁躺在床上,回想着与奕欣的交谈。
他感到自己的心情格外舒畅,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心声的知己。
他知道,这次与奕欣的交谈,不仅增进了他们的感情,也为他日后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启示。
夜深了,奕宁渐渐进入了梦乡。他梦见了自己与奕欣共同治理国家的场景,仿佛看到了未来的繁荣和昌盛。
他知道,只要他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景。
第二天早朝奕宁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地扫过下面站着的各位大臣。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肃顺、赛尚阿、奕欣等人整齐列队,神情各异。
“朕昨晚深思熟虑,决定启用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巡视。
同时,朕命御前大臣载垣、僧格林沁你们会和两湖、两广总督率10万大军秘密前往金田附近,以备不时之需。”奕宁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不容置疑。
载垣听了,不禁皱眉:“陛下,林则徐年迈体弱,恐怕难以胜任此重任。而且,金田附近乃是拜上帝教活动频繁之地,我军前往恐怕会遭遇埋伏。”
奕宁听了,眉头紧锁:“朕知道你的顾虑,但林则徐是朝廷的重臣,他的能力和智慧是值得信任的。
至于金田附近的局势,朕已经有了应对之策。你们只需按照计划行事,一切都会顺利。
还有朕决定将左宗棠晋升为桂林知州,正五品衔。”
众臣问道:“陛下,左宗棠何许人也!”
奕宁说道:“此人三次落第归乡,如今乃一介白身!”
话毕就在这时,军机大臣邵灿站了出来,对奕宁的决定表示反对。
“陛下,左宗棠不过一介贫民,出身低微,如何能够胜任桂林知州这样重要的职位?”邵灿的声音洪亮,语气中充满了质疑。
奕宁听了邵灿的话,眉头紧锁,目光如炬。他看着邵灿,沉声说道:“左宗棠虽然出身贫寒,但他的才干和能力却是有目共睹的。朕看中的是他的才华和潜力,而不是他的出身。”
邵灿听了奕宁的话,脸色微微变化,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陛下,臣并非质疑左宗棠的能力,只是担心他的出身会成为日后的隐患。”邵灿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担忧和不安。
奕宁听了邵灿的话,冷笑一声。
“朕做事,从来不看出身。只要他有能力,有志向,朕就愿意给予他机会。你作为军机大臣,应该明白朕的用人之道。”奕宁的话语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权威。
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奕宁的气势所震慑
邵灿听了奕宁的话,沉默了片刻,然后低下了头。他知道自己的质疑已经无法改变奕宁的决定,而且自己的立场也显得有些狭隘。
“臣知罪,臣失言了。”邵灿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歉意。
奕宁看了邵灿一眼,微微点了点头,示意他可以离开了。
端华紧接着接过话茬,拉回正题,:“陛下,我们是否应该加强与地方官员的沟通,确保他们能够配合我们的行动?”
奕宁点头赞许:“很好,端华你说得没错。朕会下令地方官员全力配合你们的行动。你们也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确保行动的顺利进行。”
赛尚阿听了,不禁有些担忧:“陛下,我们是否应该加强对叛军的情报收集工作?了解他们的动态和意图,以便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奕宁听了,点头表示同意:“很好,赛尚阿你说得对。朕会命令情报部门加强对叛军的情报收集工作。你们也要密切关注形势的变化,及时向朕报告。”
“同时朕决定封洪秀全为山西大同通判,冯云山、萧朝贵、石达开各有官职,杨秀清为济州知州。”奕宁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个字都充满了威严。
朝堂上顿时一片寂静,所有的大臣再次愣住了。他们没有想到奕宁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这简直是在助长拜上帝教的气焰。
载垣首先回过神来,他急忙上前跪拜:“陛下,这……这如何使得?洪秀全等人乃是叛逆份子,怎可授予官职?这岂不是在纵容他们的叛乱行为吗?”
奕宁听了,淡淡地看了载垣一眼:“朕自然有朕的打算。你不必多言。”
端华也忍不住上前劝谏:“陛下,这……这恐怕不是明智之举。这样做只会让拜上帝教更加嚣张,对国家的稳定不利啊。”
奕宁听了端华的话,心中不禁有些不悦。他瞪了端华一眼:“朕做事还需要你来教吗?你只需按旨办事即可。”
僧格林沁和肃顺对视一眼,心中都明白这个决定的严重性。他们知道,这样做虽然可能会暂时安抚一些人,但长远来看,却可能给国家带来更大的麻烦。
赛尚阿则沉默不语,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他知道这个决定已经做出,他们作为臣子,只能遵从。
奕欣看着奕宁的表情,心中不禁有些担忧。他知道奕宁的决定可能是出于某种考虑,但他也担心这样做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
奕宁看着众大臣的反应,心中不禁有些得意。他知道这个决定已经让他们感到震惊和不安,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
他相信,通过这样的手段,他可以分化拜上帝教的领导层,加剧他们的骄傲自大之心,从而达到他的目的。
奕宁看着众大臣的反应,心中不禁有些感慨。他知道这个决定并不容易被接受,但他也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将叛乱灭于源头,恢复国家的安宁。
于是,奕宁下令将旨意传下去,让各地官员按照旨意行事。他相信,只要他坚持自己的决策,就一定能够成功地平息这场叛乱,恢复国家的稳定和安宁。
朝会结束后,奕宁独自坐在龙椅上,思考着未来的局势。
奕宁猜测洪秀全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可能会感到非常震惊,因为这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他们原本以为自己的行动不会引起朝廷的重视,但没想到奕宁会以这种方式来对待他们。
洪秀全等人可能会将奕宁的这个决定看作是一种策略,试图通过分化来削弱他们的力量。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朝廷对他们的一种试探,或者是试图收买他们的一种手段。
洪秀全本人可能会感到愤怒和失望,因为他原本期望得到更高的认可和地位。
他可能会认为这是对他领导能力的质疑,或者是对他信仰的不尊重。他可能会采取更加坚定的立场,拒绝接受朝廷的任命,并继续推动他的宗教和政治目标。
冯云山、萧朝贵、石达开等人可能会对奕宁的决定感到警惕和怀疑。
他们可能会担心这是一个陷阱,旨在诱使他们放弃抵抗或投降。他们可能会加强内部的团结和防备,以应对可能的威胁。
杨秀清可能会对这个决定感到矛盾和困惑。他原本就对朝廷抱有一定的信任和期待,现在他看到朝廷竟然将他封为济州知州,这让他感到非常意外。
他可能会在忠诚于洪秀全和接受朝廷任命之间挣扎。他的反应可能取决于他对洪秀全的忠诚度以及他个人的野心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