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郑老太爷的分家旧例
作者:一颗叫福宁的树   恶女种田:薛四娘家花满蹊最新章节     
    沈氏依仗着郑赟要多分田地产业,丁氏很不乐意。
    大房有郑赟,她二房同样有男娃,一样都是他老郑家的种,凭什么厚此鄙薄!
    她这么想,也理直气壮这么问。
    沈氏气急,叉腰就要骂,被郑宝城一把拉住,小声在她耳边嘀咕几声。
    薛黄英皱眉细听,耳朵竖的高高,也只听到隐约两个词,仿佛是……旧例。
    郑金虎和诸氏瞅着丁氏梗着脖子的熊样,对视一眼,都有些恼怒头疼。
    这次分家对他们而言,原本就是一个幌子。
    只消过几个月,待郑新城修养好身体,找个由头,顺势又能合为一家。
    如今不过是走个过场的事儿,挑几亩下田的地契糊弄过去,大到一间屋,小到一个碗,他们谁都没想细掰这些细枝末节。
    原因无他,只待郑新城接下地契,这家明面上就算分了,到时随薛夏姜往薛家一住,现成的东西,他光身过去就成。
    缺啥,找薛黄英要去。
    俩人瞧丁氏虎了吧唧的模样,都怕她坏了这个事儿。
    郑金虎是公公,不好教导儿媳,他使个眼色给老妻。
    诸氏接收到,也就不客气,怒斥出声:“眼皮子浅的,只看见这三瓜俩枣,你大侄儿以后出息了,多少好处由着你沾,还不快闭嘴,等着我遣你回娘家,问问亲家,他们是怎么教的闺女,长辈面前,岂有你说话的份儿。”
    她这一番连消带打,有耳朵的人,都听得出来,这是在点薛黄英等人。
    薛黄英神色淡淡,静静坐在竹凳上,任诸氏怎么说,只要不是点名道姓说她,她全当是骂的郑家这些人,才不对号入座。
    诸氏骂上一通,气火略消,她沉着脸思索几息,道:“自古以来,长子长孙能分得田地产业的一半,阿赟又在私塾进学,理应多分。
    按照惯例,老大分十八亩,其余剩下的,平分三份,一份给老二,一份给老三,一份留做我和老头子养老,我和老头子的那份,活着时,跟着哪个儿子,出息就归哪个儿子,我俩死了………!”
    她知道这个分法很不公平,如果真要按照他们老郑家的惯例,她和郑金虎的份额就该一分为二,百年之后由老二和老三继承。
    然她心里偏着郑赟,这话就说不出口。
    郑宝城和沈氏一脸喜色,果然,爹娘最看中他们大房。
    二人眼睛灼灼看着诸氏,期盼她把下面的话赶紧说出来,他俩百年后,属于二老的份额最好都归他家阿赟。
    郑志城眼睛发红,扯着丁氏的衣裳,不让她出声,他倒要看看,他爹娘的心,到底能偏到哪个份上。
    这惯例能不能贯彻到底。
    “咳,咳,金虎,金虎家的,这手心手背都是肉,阿赟读书紧要,老大负担重,你俩多顾着一些都能理解。
    按老太爷的遗言惯例,这样分也算合理,只你俩的份额也得公正些,往后他们兄弟之间才不生嫌隙,方是家庭和睦之道。“族长清清嗓子,语重心长道。
    郑金虎接到族长警告的眼神,抿抿唇,不甘心道:“百年后,我和老婆子的份额分成三份,一份留给照看我和老婆子炕前的孝子贤孙,另外两份,留给老二和老三。”
    与其说郑金虎偏向大房,其实是他更喜欢大房的郑赟。
    对于这个大孙子,他寄予厚望,郑家能不能改换门庭,洗干净腿上的泥点子,他全压在郑赟身上。
    这个打了折扣的惯例,更是明晃晃证明这一点,自古爹娘多是跟着长子养老,他们老两口跟着大房,除了大房儿孙伺候送终,还能是谁。
    他就是要把其中一份留给大房。
    郑志城沉默,自嘲一笑,好歹,他爹还记得给他留一份。
    “竹林,竹林怎么分,爹娘,田地你们偏大哥大嫂,竹林可得分的公正些。”
    丁氏恨恨,猛然间也想起这个分家惯例,盯着郑金虎和诸氏,眼中满是不甘。
    诸氏闻言,狠瞪一眼丁氏,厉喝:“竹林不分,竹林是从你们太爷爷手上一辈辈传下来的,你太爷爷有言,代代留给长房。
    不然你们爷爷兄弟四人,不是因着你太爷爷的遗言,你以为这片竹林能全须全尾到咱们手上。”
    八亩竹林委实不少,他家的竹林既能盖房子,又能编竹编,春日里,还能挖竹笋卖。
    是个细水长流的长久进项,这竹林,必须在大房。
    如此,大孙子的进学之路才能多一重保障。
    薛黄英眉头微蹙,没想到郑家老太爷关于分家还有这遗言规矩。
    田产长房占一半,竹林全部归长房,这是不想分薄家底,不管如何,郑家长房一脉,也能保证家底殷实,来日儿孙进学不算太过为难。
    薛黄英试着理解郑老太爷的立下规矩的初衷,若果真如此,不止是三房,便是二房,都强求不得,
    她看向族长,这人只比郑老太爷低一辈,对这些旧事应该知之甚详。
    郑老太爷这遗言规矩是真有其事,还是诸氏等人扯着郑老太爷扯虎皮做大旗,一问便知。
    不光薛黄英等人看向族长,丁氏也看向族长。
    族长不疾不徐,轻轻点头:“这事千真万确,大叔年轻时聪明能干,挣下大把家业,当日分家时,田地也是长房分一半,其余诸子分余下的。
    只有竹林则是全留给长房,他老人家的意思是,只有这样,才不会太过分薄家产,来日就算其余房难以为继,长房一脉到底还有余力搏一搏前程。”
    可惜,长房一脉再没出个如大叔一样的能干人,给这份家业添砖加瓦,反而一代代分家分田地,如今分到郑宝城这代,只余十八亩地了。
    丁氏不可置信,扯了扯自己男人的衣袖,低声询问。
    郑志城轻轻点头。
    这事儿他小时听说过,爹娘说起来颇得意,那时自己坐享其成,心里也感激太爷爷这句遗言。
    不然,这大把的田地和成片的竹林,怕是还归不了自家。
    早就沦落的和他那些没出五服的兄弟们一般,将将够填饱肚子,哪里能十天半月尝一回肉菜。
    如今轮到自己分家,才觉得满心苦涩。
    沈氏这会儿才想起来,恍惚当初郑家遣媒人上门,就说过郑家分家这个旧例。
    当初她没当回事儿,虽说长房大多能多分一些,一般也是因着奉养父母,比别的兄弟多继承三成父母的养老田。
    今儿说到明面上,得知自家竟然能分到十八亩地,可谓是意外之喜,顿时心花怒放,这会儿扯着郑宝城,乐的嘴都合不拢。
    薛黄英看众人的面色,又听院内院外上了年纪老人回忆旧事,两相一结合,就知道应是真有这么一桩事。
    如此,她二姐二姐夫只能分六亩地。
    至于郑金虎老两口手里的那两亩地,薛黄英瞅一眼老两口硬朗的身板,瞧那模样,少说还能活十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