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提前做持笔人
作者:滚动的苦瓜   重生大明之六世荣耀,老娘不要最新章节     
    “晚上也要做我布置的功课的那种认真。”
    徐氏答。
    张欣默了。
    她还真有点心疼。
    公爹原来习惯卯时起床,婆婆也差不多。
    朱小胖跟着他们俩,能晚起半个时辰的样子。
    也就是卯正起来,吃完早饭,夫子就给上早课,要差不多俩时辰。
    这都是需要朱小胖一直能坐住的,学识字,学读书,写笔顺。
    午正用了午饭,睡个午觉。然后就要坐车去道衍和尚那边了。
    这个一呆就是一下午,什么都学。
    文的武的都来,甚至琴棋书画,观天象,测风雨,算吉凶等等,就看道衍和尚当天玩什么来定。
    回到王府的时候,吃点点心,跟来请安的自己腻歪一会,跟朱高炽打打嘴仗,就要睡觉了。
    一天到晚也没啥玩的时候,也很少听朱瞻基说玩了什么。
    按朱瞻基的说法,他觉得跟他师父一下午都在玩。
    这可能就是神童跟张欣这种学渣的区别了。
    只是张欣对比自己的小时候,觉得儿子也太可怜了一些。
    没有玩过泥巴的人生,真的不太完美。
    而且,张欣怀疑,就是因为小时候一直在学习,长大了,朱瞻基才有那么多很投入的爱好。
    思绪一晃而过,张欣最终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娘,那不是一天都满满登登的?太满了。。。”
    “没办法。今时不同往日。
    娘不喜欢亡羊补牢。就得把事情做在前面。
    小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教的人填上去什么,以后出来就是什么。
    不能放手全让道衍和尚。
    更不能让京师里那些人带歪了。
    昨天道衍和尚就试探了一下我们府内人的深浅。”
    徐氏把昨天朱瞻基回来跟她探讨的问题跟张欣整个儿复述了一遍。
    才接着往下说明她的想法。
    道衍和尚已经算是比较中允的那种了,什么都教,像《资治通鉴》这种讲帝王心术的也教。
    但道衍和尚始终也只是个臣子,他教导朱瞻基是从臣子的立场去教。
    一切偏向于教出来一个能听臣子言的皇帝。
    道衍和尚这次教一半留一半,让朱瞻基去想,其实就是在试探燕王府里面有没有人能给朱瞻基解惑,看不看得懂《资治通鉴》,懂又懂到了什么程度。
    只能朱瞻基一去道衍和尚那边上课,小孩子没心眼,是很自然的就会说起这些的。
    道衍和尚就这么一篇文章,就能探出燕王府的一部分底蕴。
    多说几篇,整个王府里大家都在什么层次他一目了然。
    是个人,就会有私心,谁也不知道这个私心会导向哪里。
    有些人的试探是为了明哲保身,有些人则是为了找到一击即中的死穴。
    很多时候,在事发之前,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死穴已经暴露出来了。
    而且徐氏突然想到,回了京师,朱瞻基必然要去大本堂上课。
    到时候同样的情况还是会发生。
    孙子的记性实在太好,那么些繁杂的人名地名,只要讲过,基本就不会忘。
    这样的学生教起来是很让人痴迷的。
    不知不觉就会越教越多,夹杂的私货也会越来越多。
    这个对朱瞻基非常不好。
    一张白纸,前面的人画好了底子,后面的人就很难下笔。
    徐氏要在朱瞻基进学堂前,提前做持笔人。
    之前她顾虑着朱瞻基太小,不能理解这其中的差别。
    但昨晚朱瞻基的那疑问,跟最后的总结,就说明朱瞻基完全能够融会贯通。
    她必须从帝王的角度,把《资治通鉴》这本帝王之书里的条条道道,早早的讲给朱瞻基听。
    让朱瞻基在进学以前就能独立思考。不受他人观点的影响有自己的见解。
    将来才不至于让学堂里那些大儒左右了去。
    朱允炆就是个典型的被左右了的且失败了的例子。
    一个当君王的人,无法完全掌控军权的情况下,谈什么文治!!!
    这狗屎一样的认知,居然也是大本堂教出来的。
    说到最后,徐氏都有点激动了。
    反正孙子不能让别人嚯嚯了。那么聪明的一个大孙子!
    “这样,也太辛苦娘了,”
    张欣搂住徐氏,有点想哭。
    婆婆真的是,什么都想在了最前面。
    “也就是到小胖这里了,以后你的孙子,你教。再往后,也就当个傻瓜皇帝罢了,那会我们都埋土里了,管不了!”
    徐氏想说朱瞻基运气好。
    这真就是赶趟,要不是身体大好,她真没这精力。
    朱高煦跟朱高燧她就因为精力不足,没教好,各有各的大毛病。
    “这又不是断了,还有我的儿媳妇呢?”
    张欣嘴里安慰徐氏,自己心里却是万箭穿心。
    她的儿媳妇。。。。真断了。。。
    说到底还是自己当年的错,心里没成算。
    她的亲娘包氏碍于面子把小姑娘带过来,她以没有前例推了就是了。
    她都是太子妃了,无论她怎么做,谁都不能有什么怨言,更何况那只是永城的一个小主簿。
    接了这位不省心的孙氏在宫里以后,在瞻基这里,先入为主,防不胜防,一下就把后来的胡皇后给坑了。
    “除非像你这般,主意正,能教敢学,也能管着自己男人,不然跟断了也差不多。
    从宁王妃到你们这一届,再到后面,这宫里选出来的,越发的往温柔贤德十三不靠走。
    简直就像选只鹌鹑!生了蛋就交给外面的文官孵。
    能孵出个什么好来?”
    徐氏十分不屑。
    曾经是一只鹌鹑,这会也觉得自己只是勉强不算鹌鹑的张欣,心情沉重,无言以对。
    “这话说到这,欣儿到时候提着我点跟你公爹说,这选妃的规矩还是改一改的好。咱把门槛升一升。”
    徐氏想了想,又追加了一句。
    要是能活到给大孙子娶媳妇的年纪,她必然自己盯紧了选。
    可万一没活到,她还是要提前做准备。
    这选妃一事,始终是两难全。
    选有根底的这些,怕后宫干政,乱政。
    可皇子们有个有底蕴的娘亲,真的大不同。
    远的不说,就现在天天在北平晃悠的宁王。
    他的生母杨氏,徐氏多多少少接触过。
    虽然在宫里挺默默无闻的。
    可实际上杨妃写得一手好字,接人待物也颇有章法。
    宁王那么早封王就藩,独掌十万大军,都是因为杨妃在先皇那边的经营跟宁王自己的上进。
    人家一点都不显山不露水的,就把儿子的前程安排好了。
    早早远离了朝廷的喧嚣,驻守一方。
    将来不管这皇位怎么传承,藩王实在当不了了,往外面发展发展,也是一条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