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之事传到了王太后的耳中,她大发雷霆,震怒于王氏兄弟竟敢欺瞒她派人行刺她的儿子,虽然赵焿毫发无伤,但是小儿子赵煜却为此受了重伤,她不禁想到如果自己一旦过世,那么王氏兄弟是不是会同时对她的两个儿子下手?
王太后权欲心重,但并不糊涂,能够执掌朝政十六年不衰,智慧谋略不输于她的丈夫明宗皇帝。此时她已经意识到王氏兄弟想要的恐怕不止是王家的荣华富贵,他们想要的还有她儿子那至高无上的位子。
王氏家族早年没落,王氏的父母去世的早,全凭王太后一人将几个弟弟拉扯长大,靠着王氏其他族叔的推荐入宫做了秀女,侥幸得到明宗的宠信,并生下了皇长子赵焿。靠着王氏的手腕与王氏其他支系的帮助,她最终做到了母仪天下,后宫独宠。她吃过苦,自然知道权力的重要性,所以求人不如求己,只有将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让事情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运行。
所幸她的两个弟弟都非常聪明,在她掌权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她也为王氏带来了至高无上的尊荣。她以为这应该是三赢的局面,虽然她架空了帝权,但她死后这一切不还是她儿子的吗?只不过是让赵焿多等几年他都不愿意,所以王氏才想要换掉赵焿,另立赵煜为帝,以保证这个局面能够维系下去。等她百年之后,她的儿子们能够与他的舅舅们和睦相处。但终究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也许是因为弟弟们都是自己带大的,跟着自己吃了很多苦,所以王氏总觉得自己的弟弟们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她要打压自己的儿子以扶持自己的弟弟,但现在看来这一切似乎出了问题。
王太后自己心里也在思索,这皇位到底是该给赵家还是王家?从太庙之事便可以看出,如果天下改姓了王,那么恐怕她的两个儿子与孙子孙女们都会惨遭厄运。而且王氏官员们其实很多人并不愿意改朝换代,如今天下太平,景元帝稳重又不失锐气,是众多大臣心目中理想的皇帝人选。反观王氏子弟,在王太后一意地宠幸之下,与她儿子同辈的王氏子弟竟无一人可以担当重任且多有不法,京师之地对此早有怨言,她若执意将天下给了王氏,恐怕她辛苦营造的太平景象顷刻间便会灰飞烟灭。
她深知王士敬与王士疆的为人,做到位极人臣的这个地步,真的是到头了,他们都不是合格的帝王,天下就算给了他们也早晚会丢的。
王太后思索半月,病情渐渐加重,她感觉到自己真的有可能随时去见明宗,摸着玉玺久久无言。
“来人,去请赵王。”
“是。”
半个月的时间,倒是让赵煜伤口长得差不多了,想想也有一段时日未向太后请安,所以赵煜并没有想那么多就去了太后的寝宫。
“拜见母后。”赵煜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
看着面色还有些苍白的儿子,王太后难得有些慈母心肠,说道:“坐吧,伤势可好些了?”
“回母后,儿臣已无大碍了。”
王太后叹了口气,说道:“从小你就孝顺,母后从你手中夺走了皇位,你从来没有埋怨过我,也没有怪过你大哥,这么多年你躲在甘阳,装作贪图玩乐、不思进取的样子,这一切母后都看在眼里。”
赵煜挠了挠头,反驳道:“母后误会了,儿臣就是贪玩而已。”
但是王太后显然不信,她从没有像此刻般清醒,“母后知道你是不想跟你大哥起冲突,如果母后还能多活几年,母后也不想这么早地将你叫回来,让你卷入这风云诡谲的朝堂之中。唉,天不从人愿,母后的日子不多了,母后最后再问你一次,你真的不想当皇帝吗?”
赵煜坦言道:“十二岁之前,儿臣确实憧憬过。十二岁之后,儿臣已不再奢望。大哥为帝多年,勤政爱民,朝野上下都对其叹服,儿臣输得心服口服,也不愿再同室操戈。母后若真的为儿臣着想,就不要徒增大哥对我的猜忌,让儿臣活下去。”
王太后眼眶微湿,也许真的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她并没有因为赵煜的话心生不满,而是苦笑着说道:“母后执掌朝政多年,王氏族人皆因母后得享尊荣,唯有你,只能孤守甘阳,甚少回京,是母亲亏待了你。”
赵煜摇了摇头,说道:“母后千万不要这样想,其实儿臣在甘阳过的很开心,也结交了许多朋友,并非母后想的那样凄惨。”
“你说的是李家那小子?”
赵煜大惊失色,问道:“母后知道?”
“你在甘阳做的桩桩件件,还有哀家不知道的吗?你这次回京也是为了救他吧?”
赵煜小声道:“母后都知道了?”
“这宫里还有哀家不知道的事情吗?就凭你这三脚猫的功夫还想夜闯珍宝阁不惊动侍卫?”
“那母后不阻拦吗?”
王太后摇了摇头,说道:“难得你有真心相待的朋友,那李家小子哀家也派人打听过,不是个凉薄之人,万一哪一日你在这里待不下了,有个朋友总能帮衬你一二。”
“不会有那一日的,大哥他……应该不至于如此。”
王太后摸了摸赵煜的脸,轻轻一笑,却没有将赵焿暗地里利用虚中水的事情散布流言打击赵煜声望的事情说出来,以赵煜的性格,说出来也只是让他徒然难过而已。
王太后将一个黄色的小包裹交给了赵煜,说道:“打开看看。”
赵煜依言打开,惊呼道:“玉玺?”
王太后点点头,说道:“这玉玺母后便交给你保管了,怎么处理你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