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治理郡县——董和
作者:徐夏半生   史事讲将1三国明最新章节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县人,东汉末期刘备手下官员。
    董和,祖先原本是巴郡江州人氏,汉朝末年,董和率领宗族西迁,被益州牧刘璋任命为牛鞞,历任江原长、成都令。蜀中富庶,民风奢侈,但是董和勤俭节约,衣食朴素,有豪强畏忌董和执法严厉,说服刘璋改任董和为巴东属国都尉,董和动身前往新任地前,下属和几千百姓恳求他留下来,刘璋得知后,留董和在原地继续任职两年,并升为益州太守。董和结好南方外族,外族都很信任、爱戴他,刘备入蜀后,任命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自此董和又为官二十余年,外联少数民族,内干机衡,他病故之后,家中所留财物极少。
    百余年的三国历史,人才济济,英雄辈出,但是纵横乱世一生的英雄的后代,却是一代不如一代,曹魏和东吴还算是比较好的,曹操在与东吴的战争中,见到孙权后就大发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之子,若豚犬耳。”可见三国时期,自己干得好,不如儿子生得好,守业更比创业难。
    蜀汉的人才,不禁喟然长叹,“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其实这也不是廖化的错,这正好反应出廖化的能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只能说当时蜀汉的年轻将领是很缺乏的,虽然如此,但也不得不说蜀国已无回天之力,而攘除奸凶,恢复中原,兴复汉室矣!在刘备时期,虽然领土狭小,实力却能和曹魏和东吴相提并论的,“五虎上将”风靡一时,文臣诸葛亮、法正、邓芝、蒋琬、费祎等辈皆世之良材,直到现代也有无数的人对此津津乐道。
    即使如此,其实蜀之五虎皆浮云也,五虎将的后人除关羽之子关平和关兴有将才,但却早死,正史中记载关平确实是关羽长子,非养子,算是忠义勇敢之辈,而关兴年少时即受诸葛亮器重,在蜀汉担任侍中、中监军之职,但数年后便英年早逝。
    张飞之子张苞,在历史上的事迹不详,由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张苞总是以一员不亚于父亲张飞的猛将形象,出现在后世的文艺作品中,史书上记载张苞早夭。
    赵云的两个儿子和马超的儿子也都是泛泛之辈,皆不堪大用,都只官至官至虎贲中郎而已,史书就无过多的记载;黄忠曾有子黄叙,因身体欠佳,早年死去,故黄忠无后。而纵蜀汉大臣,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还有两把刷子,但是却也没扭转蜀汉被灭的危局,并且在邓艾在进军绵竹的时候,诸葛瞻因畏惧而没有占据险要的地形,不智也。
    不过比起魏、吴两方,蜀汉却也有它的优于魏、吴之处,没有权臣之肆意废立,没有宗室之内的骨肉相残,后主虽则十分平庸,却也不曾糊涂得像孙权晚年一样。后主也很幸运,有一连串的文臣,从董允到樊建,忠心办事,使得国家的庶政始终没有违反诸葛亮所留下的规模。
    诸葛亮对其评价很高,认为他办事周到、能及时匡正自己的失误,且将董和与自己的好友徐庶相提并论,是蜀汉“四英”之董允之父,其他三位是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和不仅才智兼备,在教育后代方面也是很有心得的,董允是蜀汉后期重要大臣,担任蜀汉朝廷之侍中兼尚书令,诸葛亮在时,多有任用,在《前出师表》中就提到“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如果费祎死后,董允还活着,如果蜀汉不灭亡,执蜀汉朝廷之牛耳者必是董允,并且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董允是极少数能够立传“子不系父,可别载姓”的人物之一,足见其人之优越。
    董和生子若此,夫复何求?足可以名垂青史,光宗耀祖矣,而蜀汉众英雄之后皆若董允者,秉公执法,内侍历年,翼赞王室,义形於色,正颜厉色而匡谏,蜀汉何至于速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