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三战匈奴 卫青再出
作者:叶瞎子   西汉爆浆史最新章节     
    卫青回来了。四位将军都回来了。
    公孙贺的队伍最壮观,因为伤亡是零,但是公孙贺的心情是最沮丧的,匈奴人的毛都没碰到;
    公孙敖和李广最为悲痛,也最为忐忑不安,麾下的兄弟们几乎全部战死,等待他们俩的也不知道是什么,因为吃了败仗。
    李广还做了一回俘虏,军人的奇耻大辱;只有卫青还是保持一贯的低调,虽然取胜,但是没有任何特别的举动,军队缓缓入城。
    汉帝国的军功奖罚制度,几乎完全继承自前秦,追溯渊源的话就是来自商鞅变法。以杀敌数量决定,斩敌首数量越大,战损越小,军功越大,封赏越多;杀敌和战损相当,功过抵消不赏不罚;战损多过杀敌,是要论罪的。
    至于客观条件,比如敌人实力强过己方、天气不好、传染病流行等等,基本是不考虑的。
    李广在景皇帝时期为帝国兢兢业业守了十几年边,几乎没受任何封赏,因为当时有和亲大政策,匈奴人没有大规模进攻,李广大量杀敌的机会没有,所以李广的声威再高,名将的称呼再响亮,没用,他的头衔只有一个简单的李将军。
    我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是苦劳没人认,要封侯吗?要赏赐吗?你杀了多少敌人?拿数据说话。
    没数据,免谈。其实有没有必要为这种事鸣不平,也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我们看看今天,有多少事多少人,不都是靠数据说话。
    窦婴当年在七国之乱是也领兵了,但是没参战,没杀敌,还是封了一个魏其侯,但完全是因为景皇帝要照顾到窦老太太的面子,里面有太大的政治因素,这种特例实在不好纳入考虑。
    这个赏罚制度不用说现在觉得也许有失公允,当时就有说法,太史公就为李广向后世请命,把一篇李将军列传写成了武侠小说。
    但是天下间哪有绝对公平的制度,始皇帝用这个制度驾驭他的军队统一中原,人们看到的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得胜归来的将军们鲜衣怒马,有谁去关注那些失落的将军们悲恸而泣。
    刘彻把军队交给你是为了杀匈奴人,为了打胜仗,惨败而归,不要再说什么了,败军之将不言勇。
    李广和公孙敖回来即被送到廷尉府过堂,很快判决就下来了,李广公孙敖要为战争的失败负责,斩首。
    按照当时的规定,如无特殊情况,比如某些必死的罪,一般的死罪是可以用钱抵掉的。李广和公孙敖都不是穷人,肯定不会一时义愤拿生命开玩笑,所以都掏钱了。
    当然,将军是肯定做不成了,俩人都回家当老百姓去了。
    公孙贺杀敌零,战损零,无封赏;卫青杀敌七百,战损可以忽略,他是这一战唯一受赏的将军。
    刘彻除了物质赏赐之外,另封卫青为关内侯。关内侯再向上一级就是彻侯,彻侯是最高的爵位了,可以有自己的封邑,比如淮阴侯平阳侯等等就是彻侯。
    卫青接受了封赏,他的将士们自然也是论功行赏了。当兵一定要跟对将军…
    这是刘彻第二次对匈奴开战,结果可谓惨败。
    如果说第一次马邑设伏是幼稚,那这一次可以说是盲目。兵分四路,兵力分散,一方遭遇强敌其他方面无法驰援。
    当然可以找很多理由,比如说侦查条件限制等等,但是这次失败的背后,是刘彻的急功近利,他太想打匈奴了。为什么要打匈奴呢?因为我要打匈奴。
    刘彻目前是这么一种心态,始终还是缺乏战略层面的规划。无论第一次还是第二次,都是匆忙上阵,无功而返和惨败而归也就不难接受了。
    包括刘彻在内从上到下所有人谁也没打过匈奴,一出边塞两眼全黑,匈奴哪里是那么好打的。
    卫青的这一战是帝国对匈奴自战端开启来,首场胜利,虽然是大败之中的小胜,也是胜利。说此战成就了卫青可能还不是时候,但是说肯定了卫青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无论如何此次对匈奴的进攻失败了,这对匈奴成了某种刺激:中原的实力不过尔尔。
    这也不能怪匈奴自视过高,大汉立国七十多年,对匈奴就没有过战胜的记录,不是失败就是用女人用财物换和平。
    当年冒顿给吕后写信:“听说你老公死了,过来跟我一起过吧。”吕后那么硬的人,怎么回的?“冒顿先生对不起啊,我老了,头发白了背也弯了牙也松了,无能为力呀。”都这样了,匈奴怎么会把汉帝国放在眼里。
    和亲七十年,匈奴人在边境抢劫了七十年,甚至都曾深入腹地逼近长安。汉帝国什么反应,没反应,送女人送东西,匈奴人来一次送一次,这么些年,早就把匈奴惯出来了。
    刘彻的这次出境讨伐,在匈奴人看来根本不是危机,只不过是挑衅而已。
    既然有人挑衅,匈奴人肯定要报复。就在本年,即刘彻第十二年冬天,匈奴人入侵渔阳郡(北京一带)。本想在长安颐养天年的老马韩安国接到调令,干起军人的老本行,去为帝国守边了。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韩安国也没说别的,重新披挂上阵,离开长安奔赴渔阳前线。刘彻跟前新贵辈出,韩安国这样的老家伙们,说句不好听的,物尽其用吧。
    紧接着的第二年,即刘彻第十三年,这一年的秋天非常冷,韩安国非常想念温暖的长安。
    韩安国抓到一个匈奴人,审问得知匈奴的大部队离渔阳很远,于是韩安国上书长安,此时正值秋收秋种时节,建议让渔阳边地的屯田兵暂时回田劳作。我们知道,汉帝国的边军一般是两种,一种是按规定服役的正规军,一种是招募的屯田兵。
    刘彻批准,大部分屯田兵都去解甲务农了,韩安国麾下只剩下七百多人。不知道韩安国抓到的这个俘虏是匈奴人故意布的局,还是这个俘虏本来就是胡说八道,一个多月后,匈奴人来了。
    这一次是大规模的,集结两万骑兵压境;所造成的后果也是大规模的,先是进犯辽西郡,辽西郡太守战死,全郡被掳走老百姓两千多口;渔阳郡亦被掳走千余人,韩安国在渔阳的不到一千驻军被包围了。
    韩安国出城与匈奴交战,敌我实力悬殊,大败而归,韩安国本人受了重伤,后来幸亏燕王刘定国的军队开了过来,匈奴人撤离了渔阳郡。
    刘彻得知后很愤怒,韩安国不了解敌情,乱下判断。于是派人训斥韩安国,并把他迁到右北平郡(今天的河北西北部承德一带)。这道命令对于韩安国无异于伤口上撒盐。
    重伤之人经不起车马劳作,再加上刚刚吃了败仗,心情非常低落,在右北平不到几个月,韩安国吐血而死。
    刘彻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接任,右北平是边郡,太守人选不能含糊,刘彻不得不考虑重新启用李广。自上次被贬为庶人后,李广在终南山打了近一年猎(被后世大肆渲染的李广误认石头为老虎,一箭射进石头便在这一段时期发生的)。收到任命书后,李广欣然应允,丝毫不作停留,极速赶赴右北平赴任,接替过世的韩安国。
    李广守边是老手,右北平郡暂时得以安宁。也就是在右北平任职期间,李广得到一个称号,飞将军,匈奴人奉送。
    右北平虽安,但是匈奴人并未罢休。右北平西边是渔阳,渔阳再西边的两个郡,上谷和雁门郡频繁向长安发急报,发现匈奴敌情,来势凶猛。帝国北方边境全线告急。
    刘彻必须做出应对,他又在策划新的反击。
    刘彻第十三年秋天,卫青和李息各领三万骑兵,北上进攻匈奴。卫青出雁门郡,李息出代郡。这是对匈奴的第三次战争,第二次出境作战。第一战马邑伏击,步兵骑兵战车兵混杂;第二战四路出击,步兵已经没了,只剩骑兵和战车兵;这次的第三战,全部都是骑兵了。
    当然这是根据每战后的经验进行的兵种调整,这种技术层面的东西还是交给专业人士们吧,没什么可多说的。
    对于刘彻来讲,这种事情不该是他考虑的,他更应该考虑为什么进行战争,即发动某次战争的动机是什么,战略层面的考虑。但是这一次,刘彻似乎还是有些迷惑,有些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