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吕蒙崛起
作者:魔西斯   三国:挫其锋芒!最新章节     
    在孙吴,人们为伟大的名臣张纮的去世而悲痛叹息。
    张纮以其智谋和外交手腕支撑着孙家。
    曹操也高度评价他的才能,每次张纮访问许都进行外交活动时,曹操都会想尽办法挽留他。
    但最终,张纮选择了辅佐年轻的君主们。
    与被并称为江东二张的张昭一样,张纮既作为孙策、孙权的臣子效力,同时也时常扮演着良师的角色,给予指导。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孙权。
    张纮临终前留下的遗言是迁都。孙权听从了他的话,将州都迁至丹杨郡的秣陵,并将地名改为建邺。
    在新的州都,孙权每每读到那封可以视为遗言的书信,都会流下大颗的泪水。
    然而,不管孙权的悲伤心情如何,传来了曹操军四十万即将进攻濡须口的消息。
    孙权心想,不能总是沉浸在悲痛之中,否则会被张纮笑话,于是振奋起来。
    孙权立即组织军队,并决定亲自参战。他任命吕蒙为军队总司令。想想看,自从军事支柱周瑜去世后,这是孙吴的第一场大战。
    在此之前,吕蒙虽然作为一名武将表现出色,但担任总司令还是第一次。
    对他的这次重大提拔,体现了孙权对他的期望。
    孙权率领七万军队,为了与合肥的曹操军对峙,在巢湖的对岸、濡须口附近布下阵势。
    濡须口是指从巢湖流出的支流濡须水与长江的汇合处一带。
    在阵中,吕蒙提出建造坞堡的必要性。坞堡是以防御墙为主的防御工事,是具有卓越防御力的军事据点。
    以前,在合肥与曹操军对决时,孙吴军在巢湖布阵,但没有建造坞堡等防御据点,而是用船代替,让士兵在船上待命。
    那些对水上战斗有信心的将领认为,在船上更容易转为进攻,所以这种方法很受欢迎。
    吕蒙最初提出建造坞堡时,也有很多人认为不需要,但由于一件事情的发生,决定在濡须口建造坞堡。
    这件事就是孙权手下的猛将董袭遭遇水难去世。
    为了对抗曹操军,董袭像往常一样在船上待命,不幸的是,在夜里他被卷入了风暴之中。那时,船上一片混乱。
    “增加锚,以免被冲走。”
    “正在做,但船底开始进水了。”
    “什么都行,找东西堵住漏洞。”
    尽管如此下令,但船已经开始倾斜,几乎不可能恢复平衡。即便如此,董袭仍大声指挥,拼命重复着指示。
    “将军,这艘船不行了。请撤离。”
    “胡说。这是孙权大人赐予的重要船只。怎么能舍弃它逃跑呢。”
    “明白了。我们一起努力到最后吧。”
    由于董袭不撤离,船上没有一个人想要逃离。因为船上都是敬仰董袭的人,他们早已做好了同生共死的准备。
    船员们齐心协力试图抵抗,但最终还是无法抵挡大自然的凶猛力量。天亮时,董袭乘坐的船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沉没了。
    正是因为董袭强烈的责任感,才导致了这场悲剧。吕蒙面对被冲到岸边的董袭遗体,泪流不止。
    “这样的事情,绝不能再发生。”
    吕蒙发誓后,强烈建议设置坞堡。在战争开始前就失去了重要战力的孙权采纳了吕蒙的建议,各位将领也表示同意。
    得到批准的吕蒙开始在濡须口大规模建造坞堡。他设计了一个能够抵御曹操大军的坚固防御工事。
    濡须口正好有一个月牙形的水路,吕蒙在这里建造了濡须坞。由于这个坞堡的形状,它也被称为偃月坞。
    濡须坞建成后,孙权将濡须口的陆地本阵和这个坞堡分别作为攻击和防御的据点,准备迎击曹操。
    孙权虽然构建了万全的防御体系,但曹操军却抢占了先机。
    在长江西岸设置的阵地被从合肥出征的曹操军夺走,守将公孙阳被俘。士气高涨的曹操军一直推进到濡须坞前。
    面对四十万曹军,孙权不敢轻举妄动,而曹操也对新的防御工事保持警惕。
    在双方对峙的时候,天气又一次捣乱。
    为了迎击曹操的水军而出战的徐盛的蒙冲战船遭遇了突然的风暴,无法航行。
    结果,船被冲到了对岸曹操阵营的附近,在浅滩处搁浅了。
    在敌人阵营的正中央,只有一艘船孤立无援,徐盛的部下们脸色苍白。
    由于无法指望轻易得到救援,大家都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幸运的是,风暴似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由于担心风雨,曹操军也不敢靠近徐盛的蒙冲战船。
    在绝境中的船里,只有徐盛没有放弃。
    他斥责激励部下,在风雨中率领手下上岸,向附近的曹操阵营发起攻击。
    曾经一度想要放弃生命的孙吴士兵们在徐盛的带领下拼死战斗,曹操兵被他们的气势所压迫,纷纷逃跑。
    曹操认为他们是敢死队,为了防止损失扩大,下令在整顿好阵型之前不得出击。
    徐盛就这样建立了一个小据点,等待风暴过去。
    在此期间,他让人修理搁浅的船,做好航行的准备。
    然后,当天空稍微放晴的瞬间,徐盛在曹操军涌来之前登上蒙冲战船,逃离了困境。
    “快,离开这里。”
    徐盛驾驶的船成功地脱离了搁浅,开始航行,在千钧一发之际避开了曹操的追兵。孙权赞扬了徐盛的勇气和武勇,同时也为他的归来感到欣慰。
    受到徐盛气势的鼓舞,孙权想要积极地发起战斗,但不知为何曹操却按兵不动。
    从战果来看,双方几乎势均力敌,但曹操就像缩进壳里的乌龟一样,让人无法理解他的行动。
    于是,孙权决定亲自去侦察敌情。
    孙权乘坐走舸,靠近曹操阵营。虽然没有发现特别的情况,但却遭到了像暴风雨一样的箭雨攻击。
    箭多到让孙权的船都开始倾斜。在船快要翻倒的时候,孙权灵机一动。
    “把船掉头。”
    按照他的指示,船改变了方向,这次箭都射在了没有箭的船的侧面。这样,船的左右重量平衡了,成功地阻止了船的倾斜。
    “好,那就赶紧回濡须口。”
    通过调整船两侧的箭的重量,孙权成功地逃脱了困境。但作为侦察敌情,他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回到本阵后,孙权受到了堂兄孙瑜的批评。孙瑜说:“作为总司令,不应该轻易地出现在前线。如果发生什么事情,就无法挽回了。”
    孙瑜的话很有道理。实际上,孙权这次冒险也没有取得任何成果,所以他也在想自己为什么要冒这个险。从那以后,孙权听取了孙瑜的意见,不再轻易出现在前线。
    之后,僵持了一个多月后,孙权给曹操写了一封信。
    “春天河水上涨,可能会发生洪水。我认为你现在撤退比较好。当然,对我来说,如果你死了,我就能安心地生活了。”
    这封信的内容大致如此。曹操读了信后,认为现在是撤退的时候了。
    曹操立即开始准备撤退。在这个时候,他对周围的人说:“如果有儿子,希望他能像孙权一样。相比之下,刘表的儿子就不值一提了。”
    曹操对孙权的评价再次被群臣所知。
    虽然是孙权用信引诱曹操撤退,但孙权却对曹操军的真意感到困惑。因为曹操军以接近赤壁之战的军容进攻,却又轻易地撤退了。
    这次,曹操给孙权带来的损失就是公孙阳被俘虏。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坦率地说,公孙阳是一个可以被替换的将领。
    这样想来,曹操远道而来扬州,只是消耗了兵力和粮草,这场战争似乎没有什么意义。难道只是为了确认周瑜去世后孙吴的实力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孙权认为自己已经充分展示了孙吴的实力,因为吕蒙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崭露头角,弥补了周瑜的空缺。
    从现在开始,合肥、濡须口无疑将成为曹操和孙吴争夺的重要地点。孙权预见到这里将会有多次战争,决定加强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