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中山王徐达》
作者:a李明   新书开局盘点十大武将最新章节     
    公元1369年,新春的气息刚刚散去,大地还未从寒冬中完全苏醒,徐达便接到了朱元璋扫荡残元的命令。
    在京城的皇宫中,朱元璋与徐达正在商议此次作战的战略。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神色严肃地说道:“徐达,残元势力虽已式微,但仍不可轻视。此次扫荡,务必彻底清除其残余,稳固我大明江山。”
    徐达恭敬地回答:“陛下放心,臣定当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徐达回到营帐,召集将领们部署作战计划。
    徐达说道:“诸位,此次行动,我们要分兵多路,相互配合。”
    将领甲问道:“将军,那我们的主攻方向定在哪里?”
    徐达指着地图说:“这里,据探子回报,此处是残元的重要据点。”
    将领乙接着问:“那后勤补给如何保障?”
    徐达回答:“已经安排妥当,大家不必担心。”
    军队出发后,在行军途中,徐达与一位副将骑马并行。
    副将说道:“将军,这一路奔波,将士们都很疲惫。”
    徐达说道:“坚持一下,早日完成任务,让百姓过上太平日子。”
    到达作战地点,徐达观察着敌军的布阵。
    徐达对身边的谋士说:“你看敌军的防守,有何破绽?”
    谋士思考片刻说:“将军,我觉得此处可以突破。”
    徐达点头:“好,就按此计划行事。”
    战斗打响,徐达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徐达高喊:“兄弟们,跟我冲!”
    士兵们士气大振,奋勇杀敌。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徐达的军队取得了胜利。
    徐达说道:“不要停歇,继续追击残元余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徐达的军队连战连捷。
    一次战后,徐达在营帐中与将领们总结经验。
    徐达说道:“这次战斗,我们虽然胜利了,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大家要引以为戒。”
    将领们纷纷点头。
    洪武三年(1370年),徐达成功完成了扫荡残元的任务,班师回朝。
    朱元璋大喜,在宫中举行庆功宴。
    朱元璋说道:“徐达,你此次战功赫赫,朕要重重封赏。”
    于是,朱元璋下诏大封功臣,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徐达跪地谢恩:“多谢陛下隆恩,此乃臣分内之事。”
    在宴会上,徐达与其他功臣交流。
    徐达对汤和说:“此次胜利,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
    汤和说道:“徐兄,你指挥有方,我们只是听命行事。”
    徐达谦虚地笑了笑。
    公元1385年,春寒料峭,徐达的病情日益加重。
    在徐达的府中,他躺在病床上,家人和亲信围在身边。
    徐达的儿子徐辉祖焦急地说:“父亲,您一定要好起来。”
    徐达虚弱地说:“辉祖,为父一生征战,能为大明效力,死而无憾。”
    徐达的妻子泪流满面:“老爷,您不能丢下我们。”
    徐达艰难地挤出一丝微笑:“莫哭,生死有命。”
    一些昔日的战友也前来探望。
    常遇春的儿子常茂说道:“徐伯父,您是我大明的功臣,一定会好起来的。”
    徐达摇摇头:“茂儿,我怕是不行了。”
    不久,徐达与世长辞,享年54岁。
    消息传到皇宫,朱元璋悲痛不已。
    朱元璋在朝堂上说道:“徐达一生忠诚,为我大明立下不世之功,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
    朝廷上下一片哀悼之声。
    在徐达的葬礼上,众多官员和百姓前来送行。
    一位官员感慨地说:“徐将军走了,是我大明的巨大损失。”
    一位百姓说道:“徐王爷是好人啊,保佑他一路走好。”
    徐达的墓碑矗立在钟山之阴,神道碑文记录着他的功绩。
    【后世评价】:
    - 朱元璋对徐达赞赏有加,追封他为中山王,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这段话体现了朱元璋认为徐达具备的优秀品质,包括听从命令、不居功自傲、不贪财好色、正直忠诚等,也是朱元璋给大臣们订立的一个标准。
    - 徐达一生为人谨慎,善于治军,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不朽功勋,被朱元璋倚为“万里长城”。
    称号:
    -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 生前被封魏国公。
    - 死后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
    影响:
    - 徐达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为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参与了许多重要战役,帮助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统一了全国。
    - 他的忠诚和谨慎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成为了臣子的典范。朱元璋将他树立为百官的标杆,以激励其他大臣效仿他的品质和行为。
    家族传承:他的长子徐辉祖在靖难之役中是建文帝的铁杆支持者;第三子徐增寿在某些历史记载中也有其事迹。
    功绩:
    -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
    -1364年,被任命为左相国。
    -1365年,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
    -1367年,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1368年攻入大都,推翻元朝的统治。
    - 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廷残余势力,收取山西、甘陕,大破扩廓帖木儿等。
    -1373年后,长期留守北平,训练士卒,推行屯田,修浚城防,巩固边防。累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