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开山采石
自从老大去学堂读书后,山泉村外的砖窑,就交给大伯哥在负责。
而且青峰镇上的砖窑,一直没有停工停火,在同族中挑选三人共同负责,他们都是起初就参与,和泥做砖坯烧制的活,也算是今年提拔上来的,工钱都比去年翻了一倍。
最近顾汐又买了新地皮,准备大干一番,,她要开山采石,尝试烧出水泥和石灰。
未来大批量的房产修建,还有作坊的建设。如果没有水泥石灰这些材料,仅靠购买糯米熬制浆水,那成本也太高了,还特别浪费粮食,再说了梧国的粮食缺口,市场上的粮食也供应不足呀!
关于水泥和石灰烧制方法,跟青砖烧制肯定是不一样的。其中的技术含量更为复杂些,当然工艺秘方价值也会更高。
所以新窑的烧制工作,顾汐准备带着自己人,进行前期的学习摸索和研究,让技术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顾汐今日召集家里所有人,把后面的三亩地菜园,重新开垦一遍。
去年种过一次菜,经过一场冬雪后,土壤已经有些板结了。
力气大的男人们翻耕,把养殖场发酵好的有机肥,从后门拉进菜园里,倒在一条条菜地里。
顾汐指挥大家用锄头,上下翻动土壤和肥料,充分混合整平好菜地。
开春可以种的各种绿叶菜蔬,顾汐一样也没有少种。就连三月份可移栽的菜苗,顾汐也提前育上了菜苗。
保管今年打理的三亩菜地,足够供应自家人,吃到各种各样的新鲜菜品。
顾汐对自家的下人们,好是真的很宽容,但使唤大家做事的时候,她也是真的使唤。不管以前是做什么的,来到她家后,都要学会种植技能。
毕竟是生活在村子里,得能放下身段干农活,所有人都要眼里有活才行。
毕竟养活这么大一家人,她自己每天也都忙的很,在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前,很多事情都需要亲自跟进指导的。
看到从养殖场用板车,在拉有机肥的王二狗说:“二狗你和多余俩个人,后天又要去府城送货了吧!”
二狗停下拉板车的脚步,比划手指算算时间后,确定的点头说:“是的呢,夫人,可有什么特别的吩咐。”
“你们常去府城,对那边环境也熟悉,之前我请来山泉村,打水井的曹师傅,都还记得吗?
这次去府城送完货后,你们再去请曹师傅舅侄几人,这回青峰镇有好多口水井,等着他们来打的。
另外府城有一家姓石的,祖孙在家卖石磨石臼等石具,他家的青壮年男人们,常年在外面开采选石,专门做石匠的手艺活。
你去请他们来山泉村,过段时间我要准备开山采石了,也需要打造多个超大型的磨坊,得让专业的人来做这活。”
二狗和多余俩人,特意重复确认一遍:“好的,夫人,我都记下了,请打井的曹师傅,还有姓石的石匠来山泉村。”
“嗯,没错。”
顾汐对在浇水的王友说:“王管家,后天你也跟他们一起去吧!到府城的牙行里,挑选十来个能干活的人。”
王友抬头询问:“夫人对年龄男女可有要求吗?”
“要看着健康有力气的,不限性别以能力为主,还有擅长厨艺或者爱好做美食的,不限男女老少遇到合适的,也可以买几人回来。”
“好的,夫人”
自从去年经历干旱,冬天降雪雨水都偏少,跟以往相比这算是暖冬了。
开春的这些日子,阳光一直很充足,万物都在复苏,各种野菜芽芽开始生长。
青峰镇的菜市场里面,顾汐以便民利民为主,不收任何摊位费,村民们挖的野菜,捡的雷公菜,拔的竹笋,采的菌菇山货都拿去卖。
有稳定的秩序,整齐的案台,村民们来摆摊卖野菜,也很自觉维护菜场的卫生环境,这里特别的有生活气息。青峰镇人很喜欢逛这里。
新街上卖出去的店铺,陆续的在精装上货开业,一切都像春天一样在复苏。
“石头,这几日天气好,你把养殖场的老牛牵出来,门前的三十亩水田,用犁翻一遍整平好。
还有牛棚里百头的小牛,已经养了半年多,你带着负责农耕的长工们,开始训练教会小牛们犁田犁地。
等这些牛都能干活了,今年耕种大家就省力多咯。”
老实憨厚的王石头,微笑着应承夫人。
在牛棚里待了几个月时间,首次被牵出来的牛牛们,跳跃蹦跶的撒欢。
得亏百头牛没有一次性全牵出来,要不然都收服不住这些牛。
王石头使唤老牛在前面犁田,随后的长工们相继牵了五头牛下田,缓慢的一点一点教,基本上俩三个人训一头牛,抚着犁把手拉着牛往前走。
田里一直泡着水,犁起来也不是很费劲,边教边用草诱惑着,还没有训练完所有的牛,就已经犁完了三十亩水田。
本村请的长工们,打着继续训练牛犁地的旗号,牵着牛扛着犁,给自家的地翻耕去了。还好最近地里的活,也不是很多很紧急,顾汐看到后也没有阻止。
只是让人顺便把公婆妯娌,他们几家的地全部犁一遍。等他们想种的时候,稍微平整平整就能种了。
顾汐掐算着时间,三月中旬就能播种水稻。空间商城购买的水稻种,还需要提前温水泡发催芽,然后撒到秧田里育出秧苗。
趁这段空闲时间,她赶着马车去各个村子里巡视。
皇帝赏赐的万亩田地,已经开荒出来了四千亩,全部种上了油菜。
圣旨上也没有圈定,赏赐的具体位置,剩下的六千亩,至于地方在哪里?还需要她来开荒拼凑。
于是去各个村子考察,看哪里靠近水源,适合种植水稻的,再看看附近有没有荒地,可供她开垦吧!
皇帝得亏是赏赐她,是个爱好种植珍惜土地的人,要是别人得到这样的赏赐,估计也是个甜蜜负担吧!
看了好几个村子,也没有特别合适的,直到傍晚马车路过一条小河,这里有块成片的空地。
小河中间有几根树桩,上面铺着几根绑起来的木头,供小河两边的人出行。
丫环荷叶先走去对面,向一位在洗东西的妇人打听,这个村名字就叫小河村。
顾汐自爆家门,很快妇人跑去喊来他们村长。远远看到跑来的人,顾汐有点印象的。年节时来她家拜年的人中,就有这位小河村的村长。
因为其它村的村长,都是靠年长、靠信德由村民推举的。小河村的村长是个中年汉子,站在一群老头子中间,就属他是最打眼的,过年时顾汐还与他聊过几句,想起他的名字好像是叫张东。
张东跑着过来,气息都没喘匀:“乡君你好 好...去 去家里坐坐。”
看着上气不接下气的汉子,顾汐婉拒道:“今天来的时间不巧,太阳都快落山了,我长话短说改天有机会,再去小河村好好转转哈!
我想打听下咱们村子情况,河对面村民们的地,都种些什么粮食呀!每年的收成怎么样?”顾汐指着对岸百姓的地问。
“回乡君,我们小河村历来都是种粟米为生,如果遇到雨水多的情况,河水上涨粟米就会减产,产量勉勉强强维持三分饱。去年刚改种了麦,遇到大旱几乎颗粒无收。”
顾汐简单解释植物根系原因:“种植粟米需要土壤肥沃,它属于耐旱型的植被,而村民的地距离水源太近,土壤过于潮湿就容易烂根,产生病害从而会影响产量。
我准备要开垦河这边的空地,这里靠近水源用来种植水稻,应该会比种粟米的产量好。
张村长可以回村统计下村民,问问大家愿不愿意,今年跟着我一起种植水稻?”
张东早就知道顾乡君,特别擅长种植粮食菜蔬,听到乡君要带着小河村一起,虽然以前没种过水稻,但是心里却是一百个愿意!
先不说其他村民们怎么想,张东本人是无条件的信任对方,也不知道是不是慕强的心理作祟。
激动的张口就答应说:“我们愿意种水稻,愿意种的。乡君这个种出来后,是不是镇上卖的那种,需要十七八文一斤的米?”
“嗯嗯,差不多类似的,不过我引进的稻种,产出的大米,口感会更好吃些。”
“那今天就先这样吧!我过两天会再带人来的,开垦荒地改成良田,至于这条小河流,应该也会重新扩宽,加固两岸堤防。
细节等下回来时再说,咱们村的村民们,有想参与做工的,可以提前在你这报名,工钱二十文一日,不管三餐吃食。”
“好,好的。”张东听了高兴的直搓手,遥望乡君坐马车离开,后赶来的村民们,没见到乡君本人,只看见村长咧着嘴傻笑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