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追踪北去的人质
作者:汉城老道   风雨如磐中条山最新章节     
    随着1941年的冬天的来临,世界局势风起云涌。
    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激战以及在东南亚战争中的连连取胜,却让这个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陷入了困境。
    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支撑战争所需的煤炭、钢铁、石油、橡胶、粮食,甚至连食盐这样看似普通的物资都已消耗殆尽。
    按常理来说,日本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理应拥有丰富的海盐资源。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由于缺少理想的广阔海岸滩涂,日本国内所产的盐远远不能满足民众日常生活的需求,更别提用于工业生产了。
    因此,一直以来,日本只能依赖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工业用盐来填补空缺。
    自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他们对中国食盐的觊觎终于有机会得逞了。
    尽管如此,仅仅依靠他们在中国沿海占领区获取的海盐,仍然无法填饱他们那巨大的工业“胃”口。
    1938年3月,日军占领山西运城后,让他们垂涎欲滴的盐池终于沦入敌手。
    为了便于对盐池进行掠夺,便宣布对盐池实行军事管制,并命名为“军管理四十工厂”。
    日本帝国主义对河东盐池觊觎已久,早在侵华之初,日“兴亚院”就拟定了所谓“华北盐业开发纲要”,组织了所谓的“华北盐业股份公司”,策划“开发”长芦、山东等地的海盐,以及运城河东池盐。
    所谓的开发,就是直接利用中国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服务于其侵略战争。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进逼,中国盐池、盐场相继沦陷,日军的盐掠夺计划也开始实施。
    在开发盐地的名义下,日本占领军组织了伪“河东盐务局”,统辖盐池各盐场,把持盐政,对盐池资源大肆掠夺。
    首先是明目张胆的抢夺。日军侵占运城不久,就明火执丈地对盐池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公开抢劫。日军在汉奸、伪军的配合下,开着汽车、驾着马车到盐池抢盐,并强迫老百姓为他们装车搬运。
    硝板(学名白钠镁矾)是河东盐池特有的一种矿产,是重要的化工资源。
    硝板的生成主要是由卤水的成分决定的。由于卤水中含有钠、氯、硫酸、镁,每到冬季,便生成硫酸钠(芒硝)。
    但到春季气温上升以后,又分解为氯化钠和硫酸镁。
    氯化钠于夏季气温炎热时,经过日晒蒸发结晶析出,卤水中的硫酸镁便留在畦中,到秋季则生成硝板。
    由此反复,一年又一年,盐池里的硝板便愈结愈厚。
    硝板厚度多达3.5米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厚达十数米。
    硫酸钠不仅为造纸、制皂、印染等化学工业所必需,而且是钢铁工业、军事工业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
    日军占领盐池后,为了“名正言顺”地掠夺盐池的宝贵资源,便以“开发”为名,组成了股东包括日本三菱洋行、王子造纸厂,及伪山西省政府、运城盐池盐业场商公会在内的所谓“化工厂”。
    这是个敌伪合流的、具有政治性质的经济组织,化工厂的一切权力均由日本掌握。
    日本侵略者的强盗式掠夺,不仅使盐池损失了大批资源,而且对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破坏。
    长期以来,秦、晋、豫等省的食用盐都仰赖河东盐池供应。
    日占期间,因日本侵略者对潞盐的控制和掠夺,食盐的供应大幅度削减,以至于严重影响了临近三省居民的生产生活。
    这天。化身为普通老百姓的金振国、李二蛋、刘树根和李栓柱等八路军战士静静地站立着,沐浴在初冬温暖的阳光之下。
    他们的目光被前方辽阔的盐湖所吸引,湖面波光粼粼,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盐湖的风景如同一幅宏伟的画卷展现在他们眼前,壮丽而遥远,令人心醉神迷。南风轻轻拂过脸颊,带来一丝清新的气息。
    抬起头来,他们看到的是一片湛蓝的天空,洁白如雪的云朵悠然地飘荡其中;低下头去,映入眼帘的则是碧蓝的湖水,湖面上洁白的盐晶晶莹剔透,犹如繁星点点。
    白色与蓝色相互交织,如梦似幻,让他们不禁陷入一种错觉之中,仿佛分不清究竟是天空降落到了地面,还是盐湖悬挂在了天空之上……
    河东盐池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运城盆地上。
    在中国尚未获得解放的时候,河东盐池一直以来都是池盐中的翘楚,被誉为全国着名的十三个产盐区之一。
    它的声名远扬,令无数人向往不已。
    这里所产的潞盐拥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畅销于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份。
    在过去,河东盐池曾是大唐王朝的财源广进之地,也是各路豪杰争相抢夺的宝贵资源。
    盐之所以能够左右历史进程,主宰国家命运,引发激烈战争,正是因为它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与无尽的财富。
    然而如今,局势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东盐池被日军侵占,这些侵略者以武力护航,源源不断地用大卡车运走白花花的食盐,驶向加工厂。
    看着眼前这一幕,令人痛心疾首。
    日本人在这片土地上肆意妄为,将污染和破坏留在运城这片历经沧桑的土地上。
    他们不仅从盐池中获取成品或半成品的食盐,还提炼出珍贵的\"芒硝\"等战略物资,并通过火车运往日本本土。
    这一切都让金振国一行热血男儿感到无比愤怒和心痛,仿佛看到了祖国母亲身上的伤口,鲜血正汩汩流淌......
    根据确切情报,日军准备将约一千名国民党军和八路军俘虏从山西南部重要城镇运城带走。
    这些俘虏将乘坐火车经过太原、石家庄、北京等敌占区,然后沿途再收集一千多名战俘和劳工,最终运往东北的阜新煤矿从事繁重的劳役。
    而金振国和李栓柱所领导的这支国共联合组成的特遣队,其任务就是打乱敌人的计划,尽可能地拯救这将近三千名战俘和劳工。
    因为这三千多名经过日本军队精心挑选出来的强壮男子,不仅在战争时期可以成为出色的士兵,而且在和平时期也是非常有力的劳动力。
    因此,无论是八路军总部还是“中条山游击司令部”的高桂滋将军都下达了双重命令,要求金振国和李栓柱在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的前提下,发起武装起义!
    尽可能的让这些人重获自由,并引导他们投身于由八路军主导的游击战争之中。
    陈茂德听到这个行动计划之后,顿时兴奋得难以抑制,迫不及待想要参与其中,但他此时却还坐在轮椅上无法动弹,让他心急如焚。
    金振国看到他的模样,便安慰道:“老伙计,你先安心养病吧,赶紧配合你的漂亮新媳妇香草完成‘造人’计划!趁着还有时间,多培养些革命的种子。如果我们这一代人无法战胜敌人,那就靠我们的后代继续与日本鬼子抗争……”
    陈茂德深知自己的身体状况,若强行加入这次行动,不仅无法发挥作用,反而会给大家带来麻烦和负担。
    想到这里,他只能在声声叹息中放弃了参与行动的念头。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栓柱终于想出了一个大致的解救方案。
    首先,他提议利用火车站人员众多且复杂的特点,让他和他的队员混入其中。
    这样一来,一旦有机会上车,就能趁机向那些被欺骗的战俘和劳工们宣扬真相,告诉他们不要轻易相信鬼子所说的“到新的工作环境后,就能过上好日子、赚高薪”等谎言。
    从而打破他们对于“逃离战争、发家致富”的幻想!
    其次,当火车驶出石家庄后,可以与当地的八路军游击队合作,炸毁桥梁或破坏机车,为战俘和劳工们创造逃跑的契机。
    最后,李栓柱还建议金振国等人,希望他们这些具备极高战斗素质的同志可以在中途登上火车,尽可能地消灭更多负责押送的鬼子,以减少他们对逃跑战俘和劳工的屠杀。
    这个方案虽然看似简单,但却需要大家的密切配合和精准执行。
    毕竟,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计划失败,甚至危及所有人的生命安全。
    金振国思考片刻,认为此计划可行性较高。
    然而,对于火车上可能出现的状况,实在难以预测。因此,他决定随机应变,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日军此次行动异常隐秘,为防止铁路沿线的国民党军队、八路军、晋绥军以及民团、土匪等武装力量袭击骚扰,他们一再推迟发车时间。
    并在火车上混杂装载食盐、化工产品、面粉和煤炭等物资。从外表看,这列火车与普通货车无异。
    在了解火车各车厢所装物资后,金振国带领李二蛋和刘树根骑着游击队提供的马匹,连夜赶路,一刻不停地朝省会太原方向疾驰……
    他们必须赶在火车前面到达太原,想方设法在那儿登上火车,再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计划。
    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大地被染成了一片洁白。
    远处的山峦笼罩在白雪的怀抱中,像是一个个穿着白色披风的巨人。树木们也都披上了银装,枝条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冰挂,仿佛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艺术品。
    战马打着响鼻,嘴里冒着白色的热气,金振国一行三人在紧张的赶路。
    田野里,冬麦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宛如一床巨大的棉被,它们在雪下静静地沉睡,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村庄里,屋顶和篱笆上堆积着厚厚的雪,像蛋糕上的糖霜一样。
    清晨,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洒在雪地上,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在一些重点集镇,如果不是偶尔出现的刺眼的日本国旗和军旗,让人如梗在喉。
    那些在雪地里欢快地玩耍,打着雪仗,堆着雪人的孩子,他们那回荡在空中的欢声笑语该是多么的让人赏心悦目?
    冬日的太原郊区,虽然寒冷,但却有着一种宁静和美丽,让人陶醉。
    他们晓行夜宿,晚上住在破庙或废弃的窑洞里,一刻也不敢耽误,就怕错过了那趟特别的火车。
    进入太原城后,他们把战马交给火车站附近一个叫“马家客栈”的老板,就一路溜达到了火车站。
    黄昏的车站上,厚厚的积雪上面,被行人踩出了一串串杂沓的脚印......
    火车站里弥漫着浓浓的煤烟味,人群熙熙攘攘,一片嘈杂声。
    这时,一群穿着军大衣、背着和他们个头差不多高长枪的鬼子从站台上走过。
    他们的军靴踩在雪地上,寂静的黄昏中传来一阵阵“咯吱咯吱”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每一步都能让人心头发紧。
    “口令!”每当有鬼子经过时,站岗的鬼子就会用日语发出质问。
    这种紧张的气氛让人感到压抑和不安,同时也提醒着人们战争的残酷与现实。
    “京都!”准确说出了今天口令的鬼子被敬礼放行!
    默默记住这一切的刘树根,收起自己的货郎担子,慢悠悠的走下了站台。
    在八路军游击队线人所在地第马家客栈,金振国一行人换上了店家为他们准备好的鬼子军装,吃了一顿饱饭之后,便坐在房间里等待着从南面运城开来的火车。
    冬日的夜晚格外漫长,寒冷而寂静。客栈里的众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温暖的炉火,却也不禁打起了瞌睡。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车站方向突然传来一阵尖锐的哨声,紧接着便是灯火通明,铁路两旁的探照灯纷纷亮起,将整个车站附近照得如同白昼一般明亮。
    随着灯光的亮起,一阵沉重的脚步声和严厉的呵斥声从黑暗中传来。
    一队队被押送的行人逐渐从黑暗中浮现出来。\"那些人是从北面大同方向押解过来的!\"马老板指着北方的人群说道。
    随后他又指向经过自家门前的另一群人,补充道:\"这些人,则是来自我们太原本地的。\"
    这两队行人要么表情麻木,要么忧心忡忡,只有极少数的表现出了兴奋和好奇!他们似乎对即将到来的命运一无所知,或者已经认命。
    “唉!自从1938年以来,我每年都看到有好多人被押解去了东北,就没有见到有人坐火车回来的!”马老板同情地说道。他的语气中透露出对这些人的怜悯和无奈。
    这些人被驱赶到火车站台上,每相隔十几米就站成了两列纵队,静静地等待火车进站。
    他们的眼神空洞无物,仿佛失去了灵魂。有些人低头看着自己的脚,有些人则望着远方,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整个场面显得异常安静,只听到脚步声和偶尔的咳嗽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