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省,作为大唐朝廷的最高执行机构,统辖六部之政务,是权力的核心枢纽。这里的每一次决策,都影响着大唐的未来走向。然而,最近新政的推行,使得尚书省内各方势力的冲突愈发激烈,尤其是对新政持不同意见的官员之间,暗中较量频频。
清晨,尚书省的大堂内,一场激烈的争论正在进行。大堂内陈设庄严,几排高位之上,坐着六部尚书和数名高阶官员。礼部尚书韩景和兵部尚书刘尚书分别坐在左右,他们是此次会议的主角,而中间坐着的则是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令李原清。
李原清年逾六十,素来以公正严明着称。他的目光锐利而威严,此刻正来回扫视着会议上的几名大臣,似乎在权衡着他们的言辞和态度。
“刘尚书,您执掌兵部多年,应当清楚军务的重要性。皇上推行的封地调整令,虽然意在改革,但却引发了地方豪强的强烈反弹。此时,我们若再加强兵部的介入,恐怕会激化矛盾,导致更大的动荡。”礼部尚书韩景沉声说道,目光中带着一丝冷厉。
刘尚书面色沉静,目光坚定:“韩尚书所言虽有理,但若不加强兵部的威慑,地方豪强便会更加肆无忌惮,甚至公然反抗朝廷。兵部的职责,是确保大唐的安定,必要时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
两人言辞交锋,显然都在各自的立场上坚守不退。会议室内的其他官员低声交谈,整个尚书省的气氛愈发紧张。韩景与刘尚书的争执,表面上看是对新政的不同看法,但实际上,却是朝廷内反对派与改革派力量暗中角力的缩影。
“够了!”尚书令李原清突然一声断喝,打断了两人的争辩。他的声音威严有力,瞬间让会议室内恢复了平静。
“韩景,刘尚书。”李原清缓缓说道,语气中透着一丝严厉,“眼下的局势,非同小可。皇上推行新政,意在强国安民,但若处理不当,确实容易激化矛盾。你们二位,都是朝廷重臣,应当以大局为重,而不是在此争论不休。”
韩景微微低头,脸上仍然带着几分不甘。他心中清楚,自己和刘尚书的意见之争,实质上反映了他与兵部在新政问题上的分歧。作为礼部的负责人,他对封地调整的态度更加谨慎,而兵部则更倾向于用武力镇压反抗。
“李大人教训的是。”韩景拱手说道,语气略带不服。
刘尚书则神色不变,沉声道:“尚书令大人,兵部的建议也是为了国家稳定,请大人明察。”
李原清叹了口气,显然对这场争执心生无奈。他心中明白,这不仅是尚书省内部的意见分歧,更是整个朝廷在新政推行上的考验。任何一方的退让,都会导致朝中局势的剧变。
“好了,关于封地调整令的执行,各部之间必须通力合作,尤其是礼部与兵部,应当协调一致。”李原清严肃地说道,目光中透出不容置疑的坚定,“韩景,刘尚书,你们二人务必克制个人恩怨,顾全大局。”
两人闻言,纷纷拱手称是,但眼中的火花仍未完全熄灭。尚书省的争端,暂时得到了控制,但李原清心中清楚,这场冲突远未结束。
……
会议结束后,韩景独自回到礼部的办公区,心中愤愤不平。刘尚书的强硬态度,让他感到十分不满,而李原清的调停,也未能真正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
“刘尚书这般执意用兵,难道就不怕引发更大的祸乱吗?”韩景低声自语,眉头紧皱。
就在他思索之际,一名心腹属官走了进来,轻声说道:“尚书大人,有人从文王爷那里送来了密信。”
韩景微微一愣,接过密信,仔细阅读。他的神情逐渐变得凝重,文王爷在信中提到,反对派的力量正在各地集结,他们已经秘密联络了一些地方豪强,并计划在朝廷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发起更大的抵抗。文王爷建议韩景在尚书省内部多施压力,尽量阻止兵部的武力行动,以免局势失控。
“文王爷……他的野心果然不小。”韩景叹息一声,将密信收起,心中隐隐感到一丝不安。
……
与此同时,在尚书省的另一端,刘尚书也在独自沉思。他明白,韩景与文王爷的暗中勾连,已经成为阻碍新政推行的最大障碍。刘尚书虽主张以武力震慑,但他也清楚,自己并非可以毫无顾忌地行动。
“文王爷,你的手伸得太长了。”刘尚书冷冷说道,眼中闪过一丝寒意。
就在这时,一名兵部的亲信悄然走入,低声说道:“尚书大人,我们在朝中一些人的动向中发现了异常,似乎有不少人私下与文王爷来往密切。”
刘尚书闻言,心中警觉。他知道,文王爷早已在朝中积累了相当的影响力,若不及时制止,朝廷的局势必然更加危险。
“立即加强监视,尤其是对礼部和太仆寺的调度,要随时向我汇报。”刘尚书果断下令。
……
尚书省内,暗流涌动。表面上的争端暂时平息,但各方势力的角逐和权谋却并未停止。朝廷内的每一个决定,尚书省的每一项执行,都牵动着大唐的未来。而在这片权力的中心,冲突的阴影正在逐渐扩大。
长安城外的风,吹动着尚书省大堂前的旗帜。大堂内的几位大臣,各怀心思,心中对未来的变局充满了警觉与不安。
庙堂之争,尚书省的冲突,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而随着局势的发展,更多的暗流正在汇聚,等待着一场新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