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新太子登基,朝廷中风波不断,文王爷的暗流涌动和权力的斗争让许多朝臣感到不安。新政推行之际,朝堂上暗流涌动,各派之间的明争暗斗愈发复杂。原本信任的同僚们也逐渐生出猜忌,形势越发紧张。
这天早朝过后,皇上召见了几位重要官员进行密谈。刚刚晋升的中书舍人刘成被皇上提点,开始参与新政的核心事务。随着职位的升迁,他也逐渐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和质疑。
朝会结束后,几位官员在大殿门前停下脚步,互相寒暄。其中一位老成持重的礼部侍郎周启望着刘成,微笑着问道:“刘舍人,听闻这次新政的具体推行细节由你负责,朝中不少同僚对你寄予厚望啊。”
刘成拱手谦虚道:“周大人谬赞了,成某愚钝,还需多向各位前辈请教。”
周启笑而不语,眼中却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神情。旁边的户部尚书李元璋则插话道:“刘舍人谦虚了。如今朝堂之上,新政正当推行之时,年轻有为之人多肩负重任。只是不知,这些细节安排,刘舍人有何高见?”
刘成一时语塞,他知道李元璋的言外之意是在试探自己的真实立场。面对这些老成持重的官员,刘成倍感压力,但他不愿露出破绽,只得微笑回应:“李尚书,成某只是听命而行,一切皆按皇上之旨行事。”
这场看似平静的对话实则暗藏风波。几位同僚寒暄片刻后便各自离去,然而,当刘成转身离开时,他依旧感受到几道隐晦的目光在他背后停留。他心中一沉,知道自己正处于风口浪尖上,稍有不慎便会陷入同僚的怀疑和排挤之中。
离开皇宫后,刘成回到自己的书房,面对案台上的政务公文,他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他隐隐感到,朝堂内的同僚们对他的态度渐渐发生了变化,从先前的友善逐渐转为冷淡甚至防备。特别是自从他被皇上重用,接手新政的细节安排后,这种变化越发明显。
“看来,我的每一个决定,都会被他们放大审视。”刘成心中暗自叹息。
正当刘成苦思对策时,他的贴身侍卫禀告,说门外有一位自称“故人”的访客求见。刘成略感诧异,吩咐侍卫将人带入。片刻后,一位中年男子走入书房,他正是兵部尚书的心腹,名叫张瑾。
“张兄今日造访,所为何事?”刘成站起身,示意张瑾入座,心中却感到几分警觉。
张瑾微微一笑,眼中带着些许复杂的情绪:“刘兄,今日冒昧前来,是有些心中疑虑,想请教一二。”
“张兄请说。”刘成示意他继续,语气依然平静。
张瑾打量了书房四周,似乎在确认无人偷听后,才低声道:“刘兄,这些日子里,朝中传言四起,有人质疑新政背后的利益分配,甚至怀疑皇上身边的重臣是否真心辅佐。刘兄身居要职,我劝你多留个心眼。”
刘成闻言,心头一震。他明白,张瑾的话并非无的放矢,而是隐含了深深的警告。朝堂上那些所谓的“传言”,往往是各派势力的试探和警告,稍有不慎便会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张兄多虑了。”刘成语气淡然,试图掩饰内心的波动,“成某心中有数。”
“刘兄,是我多言了。”张瑾站起身告辞,临走前,他看了刘成一眼,神情复杂。
张瑾离开后,刘成坐在书房内,久久未语。他深知,朝堂之上风云诡谲,同僚的怀疑和试探无处不在。特别是那些在新政中被触动利益的老臣们,他们的每一句试探之言都可能是一个陷阱。
刘成沉思良久,决定先试探一下自己在同僚中的处境。于是,他召集了几名亲信,低声交代了几项事务。这些亲信都是他多年来悉心培养的心腹,对朝中局势也有敏锐的嗅觉。
“我们需要更谨慎。”刘成低声叮嘱,“任何言行,都必须三思而后行。”
与此同时,在另一处隐秘的会馆中,几名朝中老臣正在低声商议。他们彼此之间没有明说,但每一个字眼都在暗示对刘成的疑虑。对于这个被皇上重用的年轻官员,他们既感到忌惮,又无法直接发难。
“刘成此人,年纪轻轻,却被委以重任,实在令人担忧。”一位年长的官员低声说道,语气中透着一丝冷笑。
“此人心机深沉,皇上又对其信任有加。我们若不早作防备,将来恐怕会被他挟制。”另一位官员回应道,目光中闪过一丝不屑。
在这一片风雨欲来的局势中,刘成意识到,他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他同僚们审视和猜忌的焦点。为了在这片暗潮涌动的朝堂上立足,他必须小心翼翼,步步为营。
同僚的怀疑如同无形的阴影,笼罩在他的头顶,而他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的压力,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