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赤眉之亡
作者:今天有猫了吗   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最新章节     
    “影响竟然能够这么大吗?”有百姓对军中的情况毫无了解,因此对军中的各种情况都觉得新奇。
    就有曾经服过兵役的男子为其解释道:“确实如此,只要发生内讧,对大家的影响就不会小,更何况是这种一个将领直接杀死了另一个将领的大事儿。”
    他虽然只是曾经当过最底层的士卒,但是也对军中的一些情况有了个基本的认识,便继续道:“你想啊,你要是个士卒,上头两个将领互相争斗,底下的人能不受到影响吗?即使不需要站队,可在做事情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想要避开,这不就导致大家不能齐心协力去做事情了吗?”
    “要是事情越闹越大,你还有什么心情干活,即使有命令也没什么心思了;这时候要是外面有敌人打过来,大家也很难快速反应。”
    “而且即使有命令下达下来,咱是不是还得想一想这到底是哪个将军的命令,是他们一致的想法还是又是互相斗争,到底该不该听……”
    他讲的非常细致,让听众们一听便懂。
    确实是这样啊!要是上头两个将领你来我往的,即使他们是个最底下的小卒子,大概也得小心翼翼,根本没心思干正事儿;即使干活,都还得多想一想,万一到时候上面闹开来把自己也牵连进去可怎么办。
    这样一来,这军队还打什么仗?
    而能发生这样的事情,他们也不可能对最上头的主帅没有什么想法。
    且自己的这些心思、这些提心吊胆的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恢复原状的,那可不得影响深远呢。
    -
    赵光义虽然对于邓禹的这数次抗命和战败颇有微词,但是对于冯愔和宗歆两人闹出来的大乱子,他也觉得不能全怪邓禹。
    “谁能想到这两个将领能有这么大的胆子?”他感叹,胆子这么大的将领实在也不多见啊,“因此,才不能把军权全部交托给这些将领,还是得有些制衡才行。”
    这都是历史上血淋淋的案例!他也是吸取了这些教训,才对军权和将领设立了各种制衡的制度。
    【就在赤眉军不知何去何从,犹豫是否要东归的时候,就在邓禹屡屡战败又想要重振旗鼓的时候,刘秀重新派遣了一名将领,前去负责西边的战事,这名将领就是冯异。】
    【冯异带兵进入关中地区的一路上,都在招降各地的势力,不论大小,纷纷归降。】
    【而等到他进入关中,开始准备与赤眉军的战斗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当年年底,也就是建始\/建武二年十二月。】
    【在经历过西进陇右的失败后,在对长安当地的豪强束手无策中,在没有什么清晰的长期规划治理的策略下,在长安粮草殆尽根本没有粮食的情况下,加上军中人人思归,樊崇最终决定,东归!】
    【经过与邓禹所部、以及其他势力的连续作战,十二月,樊崇率领着剩余的二十万赤眉军突出了长安。】
    【建武\/建始三年正月,冯异驻扎在华阴,而邓禹所部也来到了华阴,打算与冯异所部一同进攻赤眉军。当时冯异并不赞同这个提议,在他看来,赤眉军如今尚且强大,还不能正面对上,应当将其放过去,然后从东西两面进行夹击。】
    【但是邓禹没有听从冯异的计划,此时他及他的部属们都一心想要立功洗刷之前的耻辱,因此径自派遣了将领邓弘前去进攻赤眉军。】
    【双方在湖县展开了交锋,樊崇并没有直接攻上去,而是在短暂的交锋之后佯装败退抛弃辎重、实则诱敌深入,装着辎重的车上其实都是泥土,只有表面覆盖了一层豆子。邓弘麾下的士卒因虚假的胜利以及长期的饥饿,直扑辎重,争抢豆子。】
    【此时,樊崇又带兵杀出,邓弘猝不及防之下,大败;而收到邓弘大败的消息,冯异不得已与邓禹一起率军前去支援,倒是击退了赤眉军,救下了邓弘和其余部。】
    【冯异依旧坚持之前的观点,觉得邓禹和邓弘最好现在见好就收,即刻离开,这可不是什么大获全胜之后要斩草除根的时候,而是既然没有把握获胜不如避其锋芒的时候。】
    【但邓禹依旧没有听从他的想法,决定继续追击退走的赤眉军,果不其然,赤眉军对此反戈一击,邓禹大败,死伤三千余人,溃散无数,而邓禹本人身边只剩下了二十四骑,与他仓皇逃奔宜阳;】
    【冯异所部同样战败,冯异和亲信只得丢下战马自己徒步逃出战场,退回了自己在溪阪的驻地,收集溃散的士卒,召集当地的豪强武装,重新整兵,坚壁自守,准备后续作战。】
    【而获胜的赤眉军,在樊崇的带领下则继续向东急行军。】
    霍去病挑眉:“赤眉军直接继续东进了?”这可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
    作为时常带兵长途奔袭的将领,他对于急行军、对于获胜后继续作战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体会,也有一整套完整的作战方法。
    想要能够连续快速行军和作战,首先就是要能够保证大军的行动能力——一方面,是备有充足的战马,另一方面,是有足够的粮草保障。
    当然,这两点也不是那么的死板。
    像是第一点,要是没有充足的战马,但是你能够保证自己军中的士卒们都有铁打的身体,有坚定且充沛的作战意志,能够做到用自己的身体长途急行军,不仅能够走下来、且还不会影响后续的作战的话,那倒也不是不可以。
    毕竟战马也不是适合所有环境的,草原上当然是战马好,可是山区之中战马就不那么灵活了。
    而第二点,如果自身没有那么充足的粮草准备,但是能够在行军的路线之中获得粮草保证供给,同样可以。就像是匈奴人打过来,他们其实也没有准备多少粮草,他们的目标就是指望在中原劫掠,粮草同样如此。
    有了这两个方面的保证,还有一点要能够做到,那就是士卒们能够坚定作战、有清楚的作战认识。
    不要到了地方、有粮草,但是大家都不愿意打仗了,那怎么可能获胜?
    可是赤眉军这几点好像都不能保证啊。
    他们的行动,应当基本上都是步行,但他们又没有那样充足的训练得以长途急速步行,也没有那个坚定地走下去的意志;粮草,他们就是因为没有粮草才不得不退出长安东归,关中大片地方不是自立为王就是归顺刘秀,他们大约也找不到多少补充粮草的地方。
    而最后一个打仗的意愿,赤眉军的军心早就散了,都想着回乡,又并非正规军,谁能愿意打仗?谁还想着打仗?他们根本不可能有那种,没有粮草的疲惫之师的背水一战的意志。
    这样一来,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急行军,赤眉军接下来必然会发生大溃败。
    冯异是个聪明人,他一直等待的正是这个时机。
    而刘秀,想来也是在等一个机会,等赤眉军大败后残部退避好一网打尽的机会。
    再者,赤眉军竟然没有收集一下溃兵,没有收拢一下邓禹和冯异的残部?就是他在草原上打匈奴的时候,只要条件允许,他还会去收拢一下匈奴的残兵让他们为自己所用呢。
    【闰正月,冯异和赤眉军在崤底再度展开了会战。】
    【冯异提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他先抽调了一部分精锐埋伏在通往自己所部的必经之道两侧,这些士卒们都伪装成了赤眉军的模样,趁夜埋伏完毕。】
    【第二天一早,赤眉军便对冯异展开了进攻,樊崇派出的先头兵大约有万人。】
    【冯异使出了第二个计策,示敌以弱——某种程度上,这和赤眉军先前对邓弘时佯装不敌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招不在新,好用就行。樊崇这一次也没有看出来这是冯异的伪装和诱敌之策,他也掉进了这个坑里。】
    【然后没能爬出来。】
    【冯异只派出了少量兵力迎战,赤眉军见状,顿时认为冯异所部非常虚弱,不值一提,简简单单就能解决掉。于是他们大举压上,可以说是没有给自己留后路的那种全军出击。】
    【冯异剩余的兵力同样出动迎敌,双方从早上一直打到下午,到了这时候,赤眉军的气势已经衰弱,陷入了疲惫状态,当然,冯异所部同样如此。】
    【但是,冯异可还有一支军队一直没有出手,精力充足,还正埋伏在道路两侧——他们瞬间冲杀而出,士气旺盛,锐不可当;加上这一支军队都进行了伪装,赤眉军根本分不清敌我,阵脚大乱,惊慌不已。】
    【很快,赤眉军便开始溃败。】
    【最终,樊崇等人带着十余万残部逃脱而出,向东面的宜阳奔去,有八万余人在这里向冯异投降。】
    【冯异这一战,也是后来那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话的出处。】
    李世民非常赞同这句话:“招不在新,好用就行,正是如此!当年朕也没有怎么使花样,可一样能够获得胜利。”
    他当年领兵征战的时候,也没有一战换一个战术,没有每一战都得像一个新的方法,甚至不少时候他都是沿用老方法,只不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当时的情况略作调整而已。
    但是,就这样的简单的方法,却依旧能够让他大获全胜,那些敌军还是无力抵挡,甚至都不能提前有所应对。
    他就是喜欢穿插,喜欢骑兵,喜欢先步后骑,喜欢……
    那些敌军难道对此一无所知吗?当然不是。可是他还是可以获胜,正是因为他选择的策略就是最适合的,最恰当的,不仅适合敌军的情况、也适合己方的情况。
    在战场上,好用能用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非得想出什么新花样来。
    而且,每一次作战,他都提前设想过各种情况,对于种种突发问题都有所准备——如果敌军还有隐藏力量怎么办,如果对方突然出现了援军支援怎么办,如果正面交战中发现对敌方实力估计有误怎么办……
    以正合,以奇胜。最简单的一个原则就是,在交战的过程中,在战术规划之中,都要留出那么一点余地,给自己留出一个应对突变的空间。
    像是赤眉军和冯异的这一战,如果樊崇等人懂得留下一点点余地,分出一支预备军在后方不随大军压上,而是以备万一,那么即使最终他们还是不敌冯异,但也不至于败的如此惨烈。
    至于说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那是特殊状态;况且即使是那种情况,也未必不能分兵作战。
    当然,赤眉军在“正”这个方面都没有做好,就更不能要求他们在“奇”方面表现出色了。
    【而在宜阳,刘秀正亲自率领大军等在那里。】
    【早在冯异大败赤眉军之前,刘秀便断定赤眉军只能有两个行军路线,一是向东,一是向南。在东面,他派遣侯进驻守在新安,在南面,他派遣耿弇驻扎在宜阳。】
    【等到赤眉军在崤底大败的消息传来后,刘秀知道赤眉军必然南下,于是亲自带兵赶到了宜阳,与耿弇合兵,静候赤眉军残部的到来。】
    【果不其然,闰正月十七,樊崇带着十余万赤眉军抵达了宜阳,也正面撞上了刘秀摆开来的大军阵势。】
    【遭遇伏兵,又逢大雨,后方又有冯异大军无法掉头,赤眉军士卒也早已疲惫不堪、士气低落,还没有粮草。这样的赤眉军根本不可能与刘秀作战,更不可能获胜杀出一条血路。】
    【最终,樊崇派遣刘恭向刘秀请降,刘秀同意后,赤眉军便归降了刘秀,樊崇与刘盆子被送至洛阳。】
    【到这里,西汉-新莽末年的农民起义就算是结束了。】
    【天下虽然尚未完全一统,但这已经是刘秀的事情,主要的割据势力也并非农民起义军,天下大势暂时也与农民起义军无关了。】
    【最终刘秀成功一统天下,定都洛阳,重建了汉朝,因为其都城为洛阳,因此被称为东汉;而根据时间顺序,也有人将之称为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