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西汉·评论2
作者:今天有猫了吗   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最新章节     
    东汉末年。
    百姓们眼前直发黑,他们虽然早已在一日日劳作和饥饿之中麻木了,但是在发现居然还可能过得更加凄惨的时候,也还是心情震荡。
    要爆发战争了吗?全天下的战争?!
    他们并不是没有听闻过战事,只是过往的那些个起义或者动乱,都只是局部、是某个地方的事情,根本谈不上天下。但是现在,这个黄巾起义……
    有幼童不由得向父母道:“阿父阿母,我们要逃到山里面去吗?”他家后面不远处就有座山脉,而他虽然年幼,却也知道外面乱起来的可怕——别的不说,这上面写的要把他们都纳入军中,就足以让人恐惧不已了。
    他的阿父阿母可是给他讲过许多大军过来后的可怕事情呢!
    面对他的问题,他的父母却只是沉默以对。
    要是天下乱了,他们这些庶民显然是没有什么活路的,没有粮食,没有衣物,没有武器,没有钱财……什么都没有。而这条命,也绝不会被人看在眼中。
    但是他们自己想要活着。
    他们也想要他们的这个孩子能够活着。
    两人年岁在当下已然不算小,却只有这一个孩子,如今七岁——他们不是没有其他的生育,但是那些孩子都没有能够活下来,因为冬天的寒冷,因为平日的饥饿,也因为有时候莫名其妙的病痛。
    不过这或许也是一件好事儿,至少这让他们不至于像是一些族亲们那样,不得不亲手解决掉自己的孩子。
    现在,一家三口也不过是勉强活着,还要面对缺衣少食的问题。
    可是日后若是真的天下大乱,或许确实只有逃入深山这一条活路……可是怎么逃?
    生活在乡下,每日都要受到什长伍长的管理,还要受到里正的管理,想要逃走,逃到山里面,怎么能够躲过这些人的管理?
    虽然家里面根本没什么东西,“衣服”不过三五件,粮食不剩多少,但是这样的几件“衣服”、一点粮食,再加上那些木板家具甚至灶台,还有捡来的柴火,以及赖以为生的农具,可都是他们视若珍宝的东西。逃走的话,怎么能够带走这些?
    再者,大家都是同姓聚居,都是宗族亲人,如何能够不在意宗族而独自逃走?
    ——况且,还有连坐制度啊。
    除此之外,如果他们真的能够成功到了山里面,又该怎么活下去也是个问题。
    山上寒冷,但是他们根本没有御寒的东西;山中不知能否耕种,他们并没有多少粮食储备;山上有没有凶猛的野兽,他们能不能打得过……
    逃,这个过程相当艰难,做出这个决定更不容易,而逃走之后的情况同样难以预料,难以应对。
    【说起来有个问题,连坐制度,不是说那什么诛九族这种连坐,是邻里连坐这类的连坐,到底延续到了什么时候啊?
    回复:不知道,好问题,小说里面通常都不写这东西,只有诛九族夷三族
    不知道+1,我只知道秦朝有邻里连坐,汉朝好像也有,但是后来的朝代就不清楚了
    这玩意儿这么好用,怎么看都不会被取消吧?
    如果说是邻里连坐这种连坐制度的话,那其实从西周开始就存在了,然后战国普遍推行,只不过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惩处力度不一样;然后从秦朝一直延续到唐宋(据我所知);到了北宋王安石变法,变成了“保甲制”,一直延续到清末;但是炸裂的来了,等到某刮民党时期,又重新出现,而且还是商鞅那种风格的(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邻里连坐一直存在倒也正常,毕竟以古代那个情况……但是刮民党还真不愧是刮民党啊,真真是永远没有下限,永远超乎想象
    要不说是刮民党呢,人家干什么都不算奇怪,只能说是我们见识太少了
    楼上↑,这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不论做什么也不会崩人设”啊……
    ……】
    深受邻里的什伍连坐困扰的百姓们感受到了深深的绝望。
    他们的态度显然不可能像是这上面发出评论的人一样,那么轻松、那么置身事外地感叹和评头论足,他们只觉得自己子孙家族的未来——如果未来还存在的话——完全是无望的。
    虽然大家彼此都是乡里乡亲、或者多年邻居,整体上相处也还过得去,但是这不代表他们希望自己家有可能被其他人牵连啊!
    尽管理论上他们可以彼此监督,督促大家不要做那些违法的事情,共同规范彼此的行为,懂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这样就不会出现被邻里连累导致的犯罪和惩处;但是这也只是理论上而已。
    大部分时间,大部分人,或许是愿意听从邻里的劝告的,也不是那等能够做出丧心病狂之事的人,可这只是大部分人而已,总有那么一些“少部分人”,对邻里生死毫不在意,只在乎自己想做什么。
    这种人能够听得进别人的劝说吗?这种人真要做什么事情,能够让他们拦住吗?
    更有甚者,有些人要干什么,他们作为邻居都完全不清楚,连提前上报都做不到。
    而这种人一旦做事情,那就真是干大事。
    他们作为邻居能怎么办?
    说句不好听的,若是同一族承担株连的风险也罢,毕竟族中之人若是真的出息了,同族之人或多或少都是能够沾上光的,至少也能有个同族的名头;但是邻居……
    处得好的邻居或许会照拂自家一二,关系一般般的又有什么好处?再者,邻居若是发达,那肯定会搬家,搬到一个更好的环境中去,和自家能有多少联系?
    当然,其实族中连坐他们也不是很喜欢。
    -
    有一些皇帝的心情也不是非常美妙。
    首先是赵匡胤。
    他原先在知道那个常规国祚二百年之后,就一直在为大宋的情况而担忧,也一直在纠结对面的辽国的国祚,以及大宋能不能收回燕云地区。
    但是现在,他知道了一件事情——大宋还真的分成了两半啊!
    唐宋唐宋,这个没问题,但是“北宋王安石”,其中蕴含的意味就多了。
    既然有一个“北宋”,那么相对应的,必然会有一个“南宋”;而北宋和南宋到底哪一个才是指他这个太祖开创的大宋……不论是哪一个都不是他喜欢的结果。
    若是他开创的是北宋,那么后续的那个大宋既然能够被称作是南宋,那么必然在疆域和都城方面要比如今更靠南面——但是如今的大宋的疆域本就不是传统大一统王朝的疆域,缺少北面部分,都城也比过往的靠南。
    若是他还没能夺回燕云地区,那岂不是说日后的大宋越来越向南面收缩了吗?!
    那样偏安一隅的朝廷,还怎么称得上是天下正统?
    若是他的大宋是南宋,日后的那个才是北宋……那或许日后的那个大宋确实是疆域辽阔,向北扩张;但这岂不是基本定论了他这个太祖皇帝,没能收复燕云?
    -
    玄烨的内心也有点微妙。
    保甲法从北宋王安石变法之后就一直大体沿用到了大清,这是事实没错,而那个“清末”二字虽然无比刺眼,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一个可能会到来的结局。
    可是大清之后呢?大清之后那是个什么情况?
    刮民党?这什么东西?难不成这就是大清之后的那个朝廷的名称?
    党,一般是指朝廷上的某个团体,可是朝廷自身怎么能够被称作是“党”?就比如假使朝堂百官全部忠心于皇帝,但是朝廷也不能被直接称作是“保皇党”啊!
    所以这个“刮民党”是怎么个回事儿……
    还是说,在大清之后,天下真的发生了什么大的变化,能够用同一个党派来直接等同于朝廷了?
    【说起来那个从阶级角度看的问题,非要这么算的话,那刘秀确实是和起义军的阶级不同,也算是中途加入;但是从整个历史上讲,那么多农民起义,纯纯粹粹是农民这个阶级的成功的人,也就只有朱元璋一个吧?
    更关键的是,朱元璋虽然确实是这个阶级出身,可他登基之后可没觉得自己和天下百姓站一边,人家理所当然地就直接变成了皇帝啊。
    回复:这点确实,不过你看近些年好像也不怎么强调刘秀的这什么阶级问题了
    是啊,现在提起来刘秀就是“位面之子”,“天降陨石”,还有千古明君这一类的,早不提阶级的事情了(虽然我也不知道到底该不该提)
    你要论阶级的话,我看见有些定论还更狠呢,都不是什么中途加入,而是直接的“篡夺胜利果实”,先不说到底该不该提阶级,但是我知道这肯定会戳到刘秀粉的肺管子
    不用管刘秀了,没必要吵。但是朱元璋这个例子确实非常鲜明啊,从屠龙者变成恶龙的速度简直是快的飞起,而且非常自然,一点磕巴都不打
    能保持原本的心境的人能有多少?反正我只知道那么一群人而已。放在以前,朱元璋这种也算是常见表现了,咱们也不能用那种标准来要求他不是?
    当然不要求了,只是吐槽一下而已,他这个例子简直是生动又形象,而且很出名;毕竟其他的农民起义军首领最终没能登上皇位,能做的事情也没有朱元璋多,最多就是常规的烧杀抢掠,不像是朱元璋还能直接制定一堆政策法规
    别提了,一提起来我就想起来那堆朱家亲王,完全是作威作福鱼肉乡里,但是根本没人管
    可不是,都不用等到明朝后期朝政糜烂的时候,就在朱元璋自己在位期间,他儿子搞出来那么多惨剧,但是朱元璋也没怎么样,他是布衣出身又怎么样,根本不会站在百姓这一边的
    ……】
    朱元璋的脸色迅速黑沉了下来。
    “朕哪里做的有问题?又在哪里不体贴百姓了?”朱元璋心中愤怒无比,他一向不避讳自己的出身,时常还以“淮右布衣”自称,就是表示自己从不忘却曾经的过往,也不会忘却自己出自农家。
    而事实上,他确实也从未忘怀过,那段经历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他的骨髓之中,影响着他的每一个决策、每一道政令,他严惩贪污、设立细致的户籍制度、制定赋税制度、严禁官员私自勒索压榨百姓……
    这些都是受到了当年的经历的影响。
    他知道百姓们生活有多艰难,也知道百姓们求的不过一个安稳,同时,他对于那些贪官污吏、对于那些横行霸道的地主官员们都极度厌恶——为此,他整治天下,清理朝堂,难道这不是为了百姓们考虑吗?
    他的各种措施,难道不是为了让百姓们能够好好过日子,不至于落到自己当年的凄惨境况吗?
    这一切的一切,还不能证明他体贴百姓,不能证明他站在百姓的一边,从不忘怀根本吗?
    ——怎么这上面就这么字字句句地批判他!
    朱元璋当然看得出来这一段内容对自己的隐晦或者直白的指责。
    说什么不能用那种标准来要求他,不就是侧面表示他根本达不到这个标准吗?他忘了自己的出身,忘了百姓,一味地享受皇帝这个位置吗?
    他明明没有!
    那些人怎么能够理所当然地指责他?在登上皇位之后,为了天下考虑,他当然不可能再像是最初那样随心所欲了啊!
    再者,位置不同,看到的东西也就不同,自己身为天子,放眼的是整个天下,他需要为天下的稳定和发展考虑,不能说全盘顺着百姓,那会让天下彻底失去秩序,让大明江山崩塌的。
    至于说他分封宗室亲王这件事情……虽然有点私心,但也是为了大明考虑啊。有亲王在,大明即使出什么问题,那也是肉烂在锅里,不至于掀起大乱。
    而他的儿子在封地上闹出来的不像话的事情,他也处置了,并不是不管。
    所以,怎么能拿这些事情来指责他?
    这些人,真的了解大明的情况吗?真的了解自己的政令吗?真的明白作为一个君王所需要考量的方方面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