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建康动向
作者:今天有猫了吗   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最新章节     
    “这么仓皇?”刘秀惊讶,他还以为刘毅会和何无忌一样战死呢,没想到这人没死;没死也就算了,偏偏还这么狼狈。
    这实在是够丢人的。
    丢东晋朝廷的脸,也丢武将——特别是东晋武将的脸。
    好歹也是参与过平定桓玄的战事的将领,嘴里面还说什么自己只不过是把功劳让出去了云云,最终实际一上手,竟然是这么个德行!
    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而且,不仅战败,就连逃亡撤兵都做不好。
    跑路的时候,只带了数百人,被他带出来作战的可是有两万人;带上的这数百人也没有全须全尾地给带回去,最终活着回到安全地区的只有十之一二——还不是因为被卢循徐道覆的追兵追击导致减员,而是因为跑进了蛮荒之地饥饿疲惫导致的减员。
    实在是……
    刘秀难以评价。
    反正,要是他手底下有个这么个人,给他打出来了这么个成绩,他绝对得把这人降上许多,彻底罢免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这刘毅的战船是有什么问题?”对于刘秀而言,这个问题更值得他思考。
    如果说从船只的构造角度讲,那双方碰撞的时候,船头高而尖锐的一方要比低的一方更占上风,这一点已经被刘毅和卢循、徐道覆证实了,不需要再怎么分析。
    但是,从制造战船的角度讲,为什么刘毅的战船就更加脆,堪称是一碰就碎,而卢循和徐道覆一方就比较坚固,更加抗撞呢?
    是卢循和徐道覆的战船使用的木材有所不同吗?还是他们的战船的木材和东晋朝廷的木材一样,但是经过了什么特殊处理?还是木材一样、也没有什么特殊处理,但他们通过改变船只的结构,使得原本一样的木材能够变得更加坚固抗撞?
    还是说,是刘毅这边的战船时间太久了,没有养护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脆,而徐道覆和卢循的战船大多为新造的,所以更加坚固?
    -
    “如果卢循没有采纳徐道覆的建议,而是攻克江陵,划江而治的话……”李世民总结道,“那他们存续的时间或许能够更长一些。”
    当然,是存续的时间更长一点,而不是直接获得最终的胜利。
    后者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卢循和徐道覆两人也并非什么天纵之才,不论是内政方面还是军事方面。
    比之刘裕,他们两人都差了一截。
    但这一次的选择,也确实是影响了他们二人后来的存续时间。
    如果抓紧机会、抢在刘裕到来之前,攻下了江陵,稳住了已经占有的地区,与东晋朝廷划江而治,凭借长江天险,他们能够坚持的时间可能还能更长一些;如果能够稳住脚跟,说不定还能效仿一下桓玄,也来一个停止长江漕运。
    而且,划江而治的好处不止这些,如果他们能够稳住占领地区、好好经营的话,那就能获得一个较为稳定的粮草来源,这就是他们日后的后勤基地——这可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稳固根基,建立据点,有了后勤,还能训练军队……
    这么一来,他们坚持的时间是能够长于直取建康的情况的。
    直取建康,卢循和徐道覆所部在刘裕的攻势下,简直是一触即溃,直接败逃,最终连番禺这样的老巢都保不住,一点后路都没有。
    当然,如果采取徐道覆的方案,那么就一定要坚决果断、乘胜出兵,这样,或许也能搏得一点可能——但是卢循又不是这种人,他又没有这样的决断。
    从这个角度来讲,以卢循的性格,即使他当时选择了划江而治,很可能最终也会因为自己的这种少决断的性格而浪费了这样的地利。
    【在卢循、徐道覆起兵当月,东晋朝廷就紧急把消息传给了北面的刘裕。】
    【刘裕当时已经基本灭亡了南燕,还打算荡清河洛,光复中原,但既然收到了东晋内部起火的消息,便立刻撤军返回建康。】
    【三月份,何无忌战死的消息传到朝中和刘裕的耳中时,刘裕已经抵达了山阳地带(江苏淮安)。见此,他觉得建康的情况不好保证,于是把大部分辎重放在船上走水路,自己则带着精兵和少量辎重加速赶路,最终在四月份抵达了建康。】
    【五月份,刘毅大败,全军覆没,卢循和徐道覆继续领兵东进的消息传到了东晋朝中。】
    【朝中官员人人自危,开始想方设法找其他出路——因为是在刚刚攻下了南燕后返回建康,且一路紧急、路途奔波,刘裕麾下的士卒多有伤病,同时,在建康之中,原本的戍守兵力不过数千人。】
    【这样的兵力对比,朝中不少人都觉得太过悬殊,不能硬碰硬,应该找其他方法。】
    【比如,迁都,或者说,暂时换个地方以避开敌军——朝中有人建议,不如带着晋安帝向北迁移到广陵去,暂时避开卢循和徐道覆的兵锋。】
    【提出这个建议的,是诸葛长民以及孟昶。特别是孟昶,他觉得这个做法是最好的,于是提了许多次。】
    【刘裕不同意,他认为一来情势还没有到这个地步,还可以拼一拼;
    二来,也是更关键的,当下人心惶惶,所有人都为了敌军的到来而感到恐惧,缺乏坚守的意愿,一旦朝廷也真的放弃坚守、迁都离开,那么东晋将会彻底地崩塌——到那个时候,别说建康,就是跑到广陵也没有什么用了。】
    【因此,刘裕表示,要“以身许国”“以死卫社稷”,刘裕的话很有道理,且他是实际有权力做决定的人,因此,东晋朝廷守在了建康。】
    【顺带一提,孟昶听完之后,回家上了一封表,表示自己赞同这个想法,之前自己失策了,实在愧疚,愿意“一死谢过”,然后就服药自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