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粮齐
作者:催不动的鸭   明月归来照山河最新章节     
    三日前皇帝在朝会上让各家捐钱捐粮,可三日过去了,却还没有任何动静,于是这一日早朝,皇帝旧事重提。
    当然,他自是不可能厚着脸皮找臣子要钱,只是当着臣子们的面,又从自己的私库拿出一笔银子,
    本以为这样的暗示已经够明显了,可有人就是装瞎。
    朝臣们自是纷纷解囊,只是他们拿出来的,多是十两二十两,和他们的家底比起来,简直九牛一毛。
    皇帝气不顺,却不跟钱过不去,大手一挥让内侍把他们贡献出的银两收了,接着又直接点了四皇子欧阳宣的名。
    “宣儿,这捐粮之事便交由你来负责,三日内朕要看到成果。众卿回去后也请告知家人,国事当前,还望诸位鼎力相助。”
    群臣包括四皇子的脸色都不太好看,群臣是觉得皇帝太过不要脸,方才他们给的难道不是钱?竟还要让他们出。
    京棠倒是很想站出来,可是老二那边还在盘点,他是有心也无力。
    四皇子觉得皇帝就是故意为难他,他的外家就是四大世家之一的王家。
    而王家,赫然就是大楚最大的粮商,全国至少三分之一的粮铺都是王家的,剩下三分之二也都要从王家名下的田地庄子买粮。
    皇帝都直说要大家捐粮了,那身为最大粮商的王家便首当其冲。
    但四皇子可是知道的,如今粮价飞涨,获益最多的便是王家,他们会舍得捐出粮食吗?
    若是不捐,那便是四皇子办事不利,于他的名声也不好,若是捐了,那得损失多少银钱,这些钱以后可都是要用在他身上的,不说王家,四皇子就先觉得一阵肉疼。
    他们心里怎么想,欧阳炙才不管,为了此事他脸都不要了,他们出一出血怎么了?
    四皇子的担心终于还是成了真。
    当他找到礼部侍郎王清源,也就是他舅舅商谈此事时,王清源犹豫了。
    “此事事关重大,臣得先请示过族长。”
    当前王家的族长是王清源的父亲王布廖,此次捐粮又不是捐一斗两斗的,皇帝既说了要他们鼎力相助,那就是要大出血的意思。
    这种事王清源可不敢擅自做主。
    但王布廖如今人在太原,写信去问,一来一回至少也要七八日,皇帝给的期限是三日,怎么看都不够。
    四皇子着急啊,屡劝不成之下,只得挨家挨户拜访权贵们,权贵们自是不敢得罪皇子,热情地接待了他,,然而一提捐粮,各家便都问王家捐了多少。
    一句话就让四皇子灰溜溜离开。
    就在四皇子一筹莫展之时,户部衙门外突然出现了排着长队的运粮车。
    车上一袋袋粮食摆得都冒尖了。
    户部尚书亲自出门相迎,一问之下才知是公主府、将军府和秦家捐来的粮食。
    一共一万五千石。
    对北地十数万将士来说,这点粮食不过杯水车薪。
    户部尚书却差点哭出来,之前他按皇帝吩咐,派人去豫州和江州买粮,没想到那边也跟京城差不多。
    往年这时候军粮早就运到地方上了,如今过了时候,就算军粮被烧的事还没传到那边,怕是也等不了太久了。
    北边局势刻不容缓,再不凑齐粮食,他怕惹出大祸。
    皇帝已下令让众臣权贵们捐粮,如今有这三家做表率,相信过不了几日,便能凑齐秦州军的粮草。
    然而事情却不如他所料,接连两日,再无一家送粮过来,四皇子也因办事不利,被皇帝公然训斥。
    而王家,也被皇帝记上了黑名单,这种只知谋利不顾百姓的世家,只待他日腾出手来,就要先对他们下手。
    惩罚归惩罚,对筹集军粮没有丝毫助益。
    就在皇帝焦头烂额之际,温家园李府捐粮的消息传了开来。
    李老太傅亲自带着运粮车去到户部衙门,不仅带了两千石粮食,还给了户部尚书一纸文章。
    大意就是国家陷于危难,李府身为臣子,自该为民为君分忧,同时也劝诫天下众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号召所有人都为国出一份力。
    两千石粮食虽少,但李府的面子以及李老太傅的文章才是真正有分量的东西。
    京城李家也曾是世所闻名的世家,比之现在的卢、王、京、秦四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因李家曾举全族之力在各地创办书院,达十余座之多,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
    李家子弟本身也是学富五车、博闻强识,身为李家族长的李老太傅尤甚,所以先帝曾聘其为太子少傅,直至今上登基,封其一品太傅的荣衔。
    许是李家荣光太过,李老太傅自被封太傅之后,便深居简出,极少参与朝堂事务,李家子弟也都渐渐淡出人们视线。
    直至前段时间李家大公子和小姐参加长公主府踏春宴,大家才又记起了曾经的李家。
    而现在,李老太傅竟亲自出山,公然带头捐粮,还作下那样一篇文辞精彩、以理服人的文章。
    一时间,无论是权贵世家还是文人学子,甚至受过李家恩惠的普通百姓们纷纷为之叹服。
    于是不过一日,户部衙门前后左右的通道皆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全都是来送粮的。
    有车马,也有扛着粮食的人。
    有更直接的,以当下粮食市价折算了银钱送过来。
    户部好容易点清钱粮,上报到皇帝面前时,皇帝也震惊了。
    竟是直接凑够了北地军粮的一大半!
    皇帝再次意识到,世家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有时候甚至超越了皇权。
    心底不由生出浓浓的担忧,但是他也明白,一味打压世家并非上策,而是要在皇权和世家中寻求平衡。
    当然,也不能让世家肆意壮大,威胁到皇权和百姓的利益,比如王家,比如京家。
    远在太原的王布廖此时才收到自家儿子的来信,而李老太傅那篇文章也经众人之口传到了太原。
    王布廖当场就摔了杯子,王清源那个蠢货,好歹也当了这么多年礼部侍郎,眼界却还只有米粒儿大小。
    王家故意抬高粮价的事皇帝早晚会知道,但若是这时王家懂得让利,随便捐个几万石粮食,便能平息皇帝怒火。
    届时他们钱也赚了,名也赚了,这样一举两得的好事,王清源竟也看不透,还要写信来问他。
    当真是蠢到家了。
    待此事过后,皇帝怕是会跟他们算总账,王家很长一段时间估计都没好日子过了。
    思来想去,王布廖还是决定亡羊补牢,亲自让人送了五万石粮食去京城。
    只是等这批粮食到京城时,国库甚至各大粮铺都不再需要了。
    当然,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