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弑君
作者:笃志   血脉撒满世界最新章节     
    从此,他下定决心跟随刘邦攻打项羽,发誓要为母亲报仇雪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陵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多次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了刘邦麾下的一员猛将。
    最终,刘邦平定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王陵也因其卓越的功勋被封为安国侯。
    刘邦临终前安排后事时,特别提到了王陵的才能,并认为他有能力担任丞相一职。
    尽管史书中对于王陵具体的功绩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仅凭以上两点,我们便足以想见他为刘邦的汉室江山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这样一位杰出的人才,本应成为项羽的得力助手,却因为项羽的残忍手段而被逼至对立面,白白便宜了刘邦。
    不得不说,项羽的行为实在是得不偿失。
    事已至此,项羽依旧没有意识到刘邦会成为他的心腹大患,仍然坚定地执行着他的战略,准备全力攻打田荣。
    临行前,项羽发出了一道紧急召集令,要求九江王英布率领军队与他一同出征。
    多年来,英布一直是项羽最信赖和依靠的得力战将。
    只要有英布参战,很多艰难的战役都会变得容易解决。
    因此,这次出征,项羽非常希望这位老部将能够助他一臂之力,迅速结束这场与田荣的战斗,以免节外生枝。
    可是,让项羽万万没想到的是,九江王英布竟然借口生病,拒绝亲自领军出征,只派遣了数千名士兵前来支援,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
    实际上,英布和牧双有着相同的想法,那就是对目前的生活感到满意,不再愿意投身战场。
    他们作为勇猛的将领,每次战斗都要面对艰难险阻,甚至生死考验。俗话说得好:“瓦罐不离井口破,将军难免阵中亡。”
    当人们还未享受到舒适生活时,往往会因欲望而奋力追求;然而一旦过上了惬意的日子,再让他们去辛苦拼搏,很多人便会心生畏惧。
    英布如今已经三四十岁,刚刚成为逍遥王不久,尽情享受着荣华富贵带来的安逸,或许已丧失了奋勇杀敌的勇气。
    倘若项羽能像刘邦那样思考问题,也许就能察觉到他们不愿跟随自己的真正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补救。
    可惜,项羽终究是个鲁莽之人,缺少智慧,他并未深入探究被拒绝同行的深层原因,只是简单地心生怨恨。
    从那时起,曾经的君臣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彼此之间产生了隔阂。
    当项羽率领他的大军踏上讨伐田荣的征程时,深秋的江南景色宜人,但一场悲剧却正在悄然上演。
    手持锋利武器的楚国将领们,面容狰狞地掩盖着内心的不安和不忍,他们用力挥动手中的宝剑,猛力刺向目标。
    芈氏家族最后的王者——义帝熊心,瞪大眼睛,脸上挂着诡异的笑容,倒在了血泊中。
    杀害义帝熊心的凶手,正是九江王英布的部下。而下达这个命令的人,却是曾经作为熊心臣子的西楚霸王项羽。
    在分封天下之时,由于熊心拒绝开口立项羽为天下之主,项羽心生怒火。
    在陈平的建议下,项羽假意尊称熊心为义帝,并将熊心的都城迁至郴县。
    这场事件揭示出了权力斗争中的残酷现实。
    尽管表面上项羽给予了熊心一定的尊重,但实际上他对这位昔日的君主心存不满。
    这种复杂的政治关系使得熊心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最终导致了他悲惨的结局。
    郴县,也就是如今的湖南郴州,与彭城相距两千多里之遥。
    它坐落在五岭山脉的北麓,位于湘江支流耒水的上游河谷地带。
    在先秦时期,这里曾是苗蛮、百越等未被开化的南方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五岭,又名南岭,由横亘于江西、湖南和两广之间的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以及越城岭组成。
    这些山岭间河流蜿蜒曲折如羊肠小道,山路崎岖不平且起伏不定,通行极为艰难。
    由于受到五岭的阻隔,可以想见当时郴县的地理位置是多么偏僻。
    早在战国初期,郴县一带还处于氏族社会阶段,楚国人称这片土地为“菻”,意思是“长满青蒿”的地方。
    直到战国中期,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丞相后,楚国军队南下平定百越,攻占了菻,并对这一地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
    在楚前怀王熊槐统治时期,菻这个地方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城池,于是更名为“郴”,意为“边远之城”或“林中之城”。
    相比之下,彭城在尧帝时期就是大彭氏国的国都,据说之前的黄帝也曾以这里为都城,其繁华程度哪里是郴县可以比拟的?
    因此,尽管项羽宣布更改熊心的国都,但熊心并不愿意离开彭城这个繁华之地。
    当天下诸侯纷纷前往自己的封地就国时,项羽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故乡炫耀一番。
    然而,一个城市不可能同时容纳两个主人。
    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派遣一部分将士先行抵达彭城,并以武力相威胁。
    熊心别无选择,只能含着委屈的泪水带领文武官员启程。
    跟随熊心迁徙的官吏们对彭城的舒适生活念念不忘,根本不想前往郴县,一路上牢骚满腹,行进速度十分缓慢。
    项羽将这一切归咎于义帝熊心,于是暗中向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下达了杀害义帝的命令。
    公元前206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一年注定要被铭记。
    它有多个名字:义帝元年、汉高祖元年、汉高帝元年。就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
    赵王歇成功复位,张耳毅然决然地投奔了刘邦。
    然而,在同一月份,一场悲剧也在上演。刚刚渡过长江的熊心,却被英布手下追上并惨遭杀害,他的生命就此终结于江南之地。
    熊心的离去悄然无息,仿佛一颗流星划过夜空。
    而此时的项羽,没有丝毫声张,他大摇大摆地回到了彭城,似乎一切都已尘埃落定。
    对于项羽来说,熊心只是一个毫无用处的废物,他的存在对自己毫无价值。
    但实际上,对于初兴反秦的项氏家族来说,熊心曾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就像一把保护伞,也是一面凝聚人心的旗帜。
    因为有熊心坐在楚王的宝座上,项梁和项羽才能顺利地招募士兵,赢得楚人的支持。
    事实上,项氏与熊心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恩情或道义。
    他们之间只有相互利用的关系。无论是项氏还是熊心,都是彼此的战友,同时也是彼此的敌人。
    这种复杂的关系,让他们在权力的游戏中不断角逐,争夺着最终的胜利。
    随着秦国这个首要目标的消逝,项羽和熊心之间便只剩下了你死我活的局面。
    然而,明显的是,熊心并不拥有足以反噬的实力。尽管被选为傀儡,但聪慧的熊心显然已经察觉到自身处境极其危险。
    在项梁掌握权力时,熊心深知自己毫无反击的机会,于是选择忍耐,没有轻举妄动。
    而就在项梁刚刚离世之际,熊心立刻抓住这一良机,迅速剥夺了项羽及吕臣的兵权,并开始拉拢吕氏家族,重用吕青与吕臣父子作为重臣,以此来制衡项氏的势力。
    与此同时,他还将对项氏心怀不满且无根基的宋义提拔为上将军,并派遣刘邦独自统领砀郡的士兵,从而进一步压制项羽。
    这一系列行动充分表明熊心不仅有城府,而且行事果敢决断。
    在接下来的反攻秦国行动中,怀王熊心展现出了果断而明智的决策能力。
    他坚决不给项羽机会,而是将重要任务交给了刘邦,让他负责西进咸阳,同时派遣宋义带领项羽在安阳吸引秦军主力,以此分散敌人的注意力。
    然而,熊心也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错用了宋义。
    宋义虽然声名远扬,但实际上只是个眼高手低、只会空谈理论的人,根本无法承担重任。
    熊心却被宋义的名声和口才所迷惑,竟然任命他为将领。这个决定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项羽毫不犹豫地斩杀了自命不凡的宋义,并出色地赢得了巨鹿之战。
    这场胜利使得兵权落入了项羽手中,而熊心再次沦为傀儡。当然,对于熊心来说,任用宋义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由于缺乏军事经验和时间,他无法深入了解和考察其他潜在的人才。
    在这个关键时刻,熊心需要做出艰难的抉择。
    他必须权衡各种因素,包括个人能力、忠诚度以及对局势的影响。
    然而,在选择宋义时,他显然未能正确评估这个人的实际能力,从而给了项羽可乘之机。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完全否定熊心的智慧和决断力。
    他在面对复杂的政治局面时表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并且能够迅速采取行动。
    然而,这次用人失误却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得他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进一步削弱了自己的地位。
    重新被项氏控制的熊心非常清楚自己现在的处境和未来的命运。
    因此,当面对项羽的试探时,他用一种毫不妥协的态度回应,彻底断绝了项羽借助大义之名号来夺取天下的可能性。
    这样的举动无疑让熊心走向死亡的时间大大提前了,但同时也给项羽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熊心就这样仓促地登上历史舞台,又匆忙地下场。
    自暗害了义帝熊心后,项羽便陷入了马不停蹄的四处平定叛乱的困境之中。
    后来很多人在评价项羽的时候,都觉得是因为他谋杀了怀王熊心,才导致诸侯们纷纷起来讨伐。
    然而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荒谬的、片面的皇权思想。
    事实上,真正促使诸侯反抗项羽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杀了熊心,而是因为他们对项羽分封不公的不满以及自身利益受到损害。
    这些诸侯们并不关心谁是皇帝或者王,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是否得到保障。
    而项羽的分封方式严重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因此引发了他们的强烈反弹。
    所以,将项羽的失败归咎于谋杀熊心是不准确的,真正的原因应该从更深层次去分析和理解。
    在项羽分封的诸侯中,除了汉王刘邦和临江王共敖外,其他诸侯对熊心并没有特别深厚的感情。
    因此,当项羽杀害熊心时,这些诸侯并不会感到痛心或愤怒,更不会将其视为忠诚的对象。
    共敖虽然参与了追杀熊心的行动,但他既没有阻止项羽,也没有试图拯救熊心,这表明他并非一个真正的忠臣。
    刘邦的目标是夺取天下,他与熊心之间只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并不存在真正的君臣之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权臣弑君、奸臣篡位等事件屡见不鲜,如果诸侯们真的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拥护熊心,又怎会容忍项羽轻易地夺走熊心的都城?
    事实上,诸侯们反对项羽的原因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他们希望通过反抗项羽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获取更多的权力和资源。
    尽管有些人可能会以替义帝熊心报仇作为借口,但实际上,他们的行为更多地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和欲望。
    综上所述,诸侯们反项羽的动机并非出于对义帝熊心的忠诚,而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
    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并不罕见,权力斗争常常导致忠诚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个人私欲的膨胀。
    自己种下了因,就得自己来吃这个果。项羽不得不四处救火,开始了疲惫的征程。然而,按下葫芦浮起瓢,想要平定天下,谈何容易!
    在这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中,项羽不断地与敌人交锋,但每一次的胜利都只是暂时的缓解,新的危机总是接踵而至。
    他的军队在战火中疲惫不堪,士气也逐渐低落。
    更糟糕的是,项羽对形势的判断出现了严重错误。
    他过于自信和固执,未能准确把握局势的变化,导致许多决策失误。
    同时,由于他自身的失误和管理不善,大量的人才流失,使得他的实力进一步削弱。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项羽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
    尽管他拥有强大的武力和军事才能,但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他显得力不从心。
    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他已经失去了优势,陷入了困境。
    此刻,项羽或许还未意识到,他所面临的挑战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但无论如何,他必须继续前行,面对未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