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改革的幅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作者:喵帝大人   娶妻一个月,才知岳父朱元璋最新章节     
    朱元璋召来了夏原吉。
    寒暄几句,听出了他的口音。
    便问道:
    “听你口音,像是湖广人士,具体是哪的?”
    夏原吉答道:
    “臣乃湘阴人士。”
    朱元璋就觉得奇怪,问道:
    “那你怎么会到应天来读书?”
    夏原吉沉默片刻,如实相告:
    “恩师派了家仆前去湘阴寻我。我问过几个老师,皆认为该来,于是就来了。”
    朱元璋皱起眉头,沉吟片刻,疑惑道:
    “这相隔千里,他为何无缘无故地遣人去寻你?这真是......”
    夏原吉沉默着,而后答道:
    “臣也不知晓。”
    朱元璋却轻笑一声。
    他大概知晓缘故了,因为陆知白是异人嘛,自有神异之处。
    朱元璋说起正题,问道:
    “咱今儿想知道,你的恩师,是如何培养你的?你们先前在大学,都学了些什么?”
    朱元璋大略知晓一些,却还没有检验过皇家科学院的教育成果。
    只知道第一届学生,现在在栖霞实习。
    但夏原吉无疑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令他很是满意。
    所以朱元璋就在想,是不是用类似方法,就能把这种人才培养得更多?
    夏原吉答道:
    “启禀陛下,我们先前所学,主要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现在在栖霞实习,是验证先前所学,同时向普罗大众,学更多的东西。”
    朱元璋微微颔首,说:
    “你们并非是单纯做学问,听说对算学看得比四书五经还重。”
    夏原吉便有些惭愧之色,说:
    “是的……大学中四书五经没有教得太精深,臣的学问也很是粗浅,主要还是在学如何做事,如何思考和学习……”
    朱元璋边听边思索,叹了口气说:
    “咱现在就缺会做事的人……”
    却又话锋一转,说:“可是学问粗浅,便不晓得圣人教诲,没有仁德也是不行的啊。”
    夏原吉眉头微微一皱,思索一番,回应道:
    “恩师说,良知就在每个人的心中,重要的是如何表现出来。
    所以应当知行合一,而不是一味埋头苦读,实践才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践行良知......”
    其实,陆知白还有许多大逆不道的话,就不方便说了。
    朱元璋听了这知行合一,不由得目光一凝,微微吸了一口凉气,而后笑道:
    “这个说法,倒是有趣……”
    夏原吉点头道:
    “恩师还说,不可能等什么事情完全准备好了再去做。
    苦读是没有尽头的,应该早早地接触社会,好好品读人生百态,这才是一本无尽的大书。”
    朱元璋摩挲着手指,点头表示赞许。
    他说:
    “你讲的很有道理,咱倒是有个想法......”
    这涉及以后的制度改革,他并未深言,又问道:
    “你在栖霞历练了一段时间,又到户部来,感觉处理政务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夏原吉想了一想,平静地回应:
    “没有什么不同。”
    朱元璋不信道:
    “户部可是要论资排辈的。”
    夏原吉认真地说:
    “那些同僚在户部待的时间久,都是我的前辈,若愿意花时间来指点我,便是感激不尽。”
    朱元璋听了,不由得点点头。
    他本来是想知道户部有没有什么倚老卖老、欺负新人、不堪用之类的事,却不想听到这样的答案。
    奏对结束,夏原吉便神色如常地回户部继续办差。
    陆知白不在,许多事务都要他来处理。
    户部上下一些人,还沉浸在震惊或羡慕的情绪中。
    却不敢来问他陛下找他究竟有何事。
    此后又过两天。
    朱元璋陆续收到了许多文武大臣,关于科举改制的奏本。
    却一直没看到陆知白的上奏。
    他不由得有些失望。
    真是不习惯啊,非得派人催他是吧。
    朱元璋抽出空来,把所有科举相关的奏疏都看了。
    也有一些人提出了不错的见解。
    但朱元璋看来看去,仍然感觉不够满意。
    这两天,陆知白是送朱长乐和自家崽崽去栖霞别院了。
    天气渐冷,那边要暖和一些。
    陪他们待了两天,顺便处理了栖霞那边的商业事务。
    但陆知白还是抽空写了一封奏疏。
    没办法,老朱派人来催了。
    不过,第二天就是大朝会。
    陆知白骂骂咧咧地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去上朝。
    这次朝会迅速处理了其他事务,主题是议论科举该如何改制。
    因为种种原因,天下官员的缺口,已达数百人。
    举荐制早已不能满足用人需求,科举改革迫在眉睫。
    朱元璋高坐龙椅,大致总结了一下朝中对科举改制的看法,说:
    “有人觉得应该增加对时政的考察。还有人认为考试内容应加以规范,更详细的考察考生的政治见识。
    这些都确实有理,但具体该如何实施?
    最让咱震惊的是广智侯的提议,改革的幅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听他这么说,满朝文武都好奇起来,纷纷看向陆知白。
    朱元璋也望着他,说:
    “国家抡才大典,何其严肃,人才乃是国本,此事不可不慎。
    但咱觉得,他的提议也有其道理,故而邀大家议一议。”
    朱元璋一摆手,一旁的宦官就念起了陆知白的奏疏。
    下面众人听着听着,不由得满脸疑惑,纷纷露出骇然之色。
    这改变之大,确实令他们颇为不适应,一时有些接受不能。
    朱元璋说:
    “卿等可自行讨论一二。”
    于是,下方就传来一片嗡嗡嗡的声音。
    之所以要众人讨论,一是事情实在重大。
    二来他并不想对陆知白盲目听从。
    他是异人又如何?
    作为帝王,要明辨是非,如果偏听偏信,岂不成了傀儡?!
    过了片刻,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礼部试尚书李冕身上。
    因为科学是由礼部管的。
    李冕头皮发麻,却不得不代表众人,拱手说道:
    “臣以为,这样的改动过于激进,这等考试形式,此前未有......”
    朱元璋点头,却又说:
    “可是咱觉得,这形式也有可取之处,评判公正而精准!
    问题就在于,用这种形式来考核,果真就能够选出咱满意的人才吗?”
    他望向了陆知白。
    陆知白神色从容,拱手解释道:
    “陛下,科举选出来的人才,也是要历练之后才能走马上任。
    换句话说,这种选拔形式,是一种潜能测试。臣提出的方案,要比以往的考核更为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