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驻外使者之议
作者:喜欢剑齿猫的小钟   大明朱标重生最新章节     
    大明的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严肃。皇帝朱标高坐龙椅,目光深沉而威严,环视着殿下的群臣。今日所议之事,乃是关乎国家外交的重大决策——向其他国家派出常驻使者。
    太子朱允熥站在一旁,年轻的面庞上带着几分急切与好奇。他深知此事的重要性,心中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期待。
    汤和,这位历经沙场的老将,眉头紧锁,双手抱在胸前。他的眼神坚定而果断,仿佛在思考着这一决策可能带来的军事影响。
    蓝玉则显得有些自信满满,昂首挺胸,目光中透露出一股勇往直前的气势。
    沐英神色庄重,微微低头,似乎在内心权衡着利弊。
    李文忠身姿挺拔,表情严肃,眼神中透露出对国家利益的忠诚和扞卫。
    薛显则一脸沉思,不时抬眼观察着皇帝和其他大臣的表情。
    李善长轻抚胡须,面色凝重,作为朝廷的重臣,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每一个决策都需谨慎权衡。
    刘伯温则手捧笏板,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一切。
    朱标率先开口:“诸位爱卿,今日所议之事,乃是向他国派出常驻使者。此事关乎我大明之邦交,国之利益,需慎重商讨。”
    汤和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此举需谨慎。他国心思难测,若常驻使者遭遇不测,恐生事端。”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脸上带着忧虑之色。
    蓝玉却反驳道:“汤将军未免过于谨慎。派出常驻使者,可彰显我大明之威,加强与他国之交流,利大于弊。”他的语气坚定,脸上充满了自信。
    沐英接着说道:“陛下,臣以为可先选择与我国友好之邦派出使者,逐步推进。”他的声音温和而沉稳。
    李文忠点头表示赞同:“沐将军所言有理。且使者之选,需智勇双全,能维护我大明之尊严与利益。”他的目光坚定,透露出对国家的忠诚。
    朱允熥忍不住说道:“父皇,儿臣认为此举可拓展我大明之视野,了解他国之风情,有益无害。”他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热情和对新事物的渴望。
    李善长缓缓说道:“太子殿下所言不无道理,但派出常驻使者,所需费用不菲,且管理之事亦需周全考虑。”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谨慎和务实。
    刘伯温这时说道:“陛下,臣以为此事需综合考量。既要考虑政治、经济之利益,亦要顾及文化交流之重要。且使者之职责、权利,当明确规定,以防出现差错。”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睿智和深思熟虑。
    朱标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汤和将军所忧,不无道理,然蓝玉将军所言亦有可取之处。沐英与李文忠之建议,可作参考。李善长与刘伯温考虑周全,朕当深思。”
    众人皆低头不语,等待皇帝的进一步决策。
    朱标再次开口:“朕以为,向他国派出常驻使者,乃大势所趋。但在实施过程中,当谨慎行事。首先,需选定友好且对我大明有益之邦。其次,使者之选,当严格筛选,务必品行端正、才智过人。再者,相关费用与管理之制,当精心制定,不可有丝毫疏漏。”
    群臣齐声应道:“陛下圣明。”
    朱标看向朱允熥:“熥儿,你年轻有冲劲,但此事需沉稳应对,切不可急躁。”
    朱允熥恭敬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蓝玉此时说道:“陛下,若决定派出使者,臣愿举荐一些合适之人选。”
    朱标微微抬手:“蓝玉,你且说来听听。”
    蓝玉道:“臣以为,礼部侍郎张大人,为人聪慧,精通礼仪,可为使者之一。”
    薛显却摇头道:“张大人虽通礼仪,但缺乏应变之能,恐难当此任。”
    众人又陷入了一番争论。
    朱标抬手制止道:“莫要争执。使者人选,还需再行考察。”
    李善长说道:“陛下,派出常驻使者后,与他国之贸易往来亦当有所规划。”
    朱标点头道:“李善长所言甚是。此事亦需与使者之职责相结合,共同谋划。”
    刘伯温道:“陛下,还需考虑他国对我大明派出使者之反应,提前做好应对之策。”
    朱标沉思良久,说道:“诸位爱卿,今日之议,收获颇丰。此事还需进一步商讨,制定详细之方案。”
    众人再次齐声应道:“遵旨,陛下。”
    朝堂之议暂告一段落,但关于派出常驻使者之事,才刚刚拉开序幕。
    数日后,朝堂再次为此事而聚。
    朱标看着群臣,说道:“经过几日之思考,朕已有初步之想法。首先,选定与我大明相邻之番邦,如高丽、安南等,先行派出常驻使者。”
    汤和道:“陛下,那使者之护卫当如何安排?”
    朱标道:“护卫不可过多,以免引起他国猜忌,但亦不可过少,需确保使者之安全。”
    沐英道:“陛下,是否当赋予使者一定之权力,以应对突发之事?”
    朱标点头:“沐英所言极是。使者当有权在紧急情况下自行决断,但事后需向朝廷汇报。”
    李文忠道:“陛下,那与他国之礼仪往来,当如何规范?”
    朱标道:“礼部当制定详细之礼仪规范,使使者知晓。”
    朱允熥道:“父皇,儿臣以为还当考虑语言之沟通,是否当为使者配备通译之人?”
    朱标微笑着看向朱允熥:“熥儿考虑周到,当配备通译。”
    薛显道:“陛下,那使者之家属是否随行?”
    朱标思索片刻道:“可根据使者自身意愿决定。”
    李善长道:“陛下,派出常驻使者所需之费用,户部当提前筹备。”
    朱标道:“李善长,此事交于你,务必安排妥当。”
    刘伯温道:“陛下,还当考虑到他国之政治局势,以防使者陷入不必要之麻烦。”
    朱标道:“刘伯温所言甚是,当让使者提前了解他国之情况。”
    经过一番详细的讨论,派出常驻使者之事逐渐有了清晰的方案。
    又过了些时日,一切准备就绪。
    朱标在朝堂上宣布:“即日起,选派使者,前往选定之邦国,愿此次之举,能为我大明带来和平与繁荣。”
    群臣高呼:“陛下圣明,愿大明昌盛。”
    就这样,大明的常驻使者肩负着国家的使命,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开
    在大明皇宫的深处,一座庄严的官署——鸿胪寺,正迎来一项重大的任务。皇帝朱标着令鸿胪寺拟定出使各国的使者名单,这一决策犹如巨石投入湖中,在寺内激起千层浪。
    鸿胪寺卿王大人,一位经验丰富、稳重沉着的官员,此刻正坐在书房内,眉头紧蹙,对着摊开的书卷陷入深思。他深知这项任务的艰巨,不仅关系到大明的外交形象,更关乎国家的利益与安危。
    身旁的主簿李大人,神色焦虑,手中的毛笔不停地在纸上比划着,嘴里念念有词:“大人,这可如何是好?各国情况复杂,使者的人选必须慎之又慎啊。”
    王大人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道:“切莫慌张,此事需从长计议。先将各国的情况梳理清楚,再做定夺。”
    鸿胪寺的官员们纷纷忙碌起来,查阅典籍,收集情报。
    在讨论安南使者人选时,一位年轻的官员主张选派一位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学者。
    “安南与我大明接壤,文化交流频繁。这位学者曾多次前往安南讲学,对其风俗、政治都有深入了解。”年轻官员说道,脸上充满了自信。
    但另一位年长的官员却摇头反对:“此人虽有学识,但性格过于刚直,恐难以应对安南复杂的局势。”他的表情严肃,眼中透露出担忧。
    众人争论不休,王大人沉默片刻后说道:“先将此人列入候选,再行考察。”
    讨论天竺使者人选时,气氛更加热烈。
    “天竺乃佛教发源地,文化独特。我建议选派一位精通佛理的高僧。”一位官员提议道。
    “不妥,高僧虽通佛理,但未必懂得外交之道。”有人反驳道。
    王大人沉思良久,说道:“天竺路途遥远,且政治局势多变,使者需有过人的智慧和应变能力。”
    对于南洋诸国,鸿胪寺的官员们更是绞尽脑汁。
    “南洋诸国众多,语言、风俗各异。我们是否应选派多位使者,分别前往?”一位官员提出疑问。
    “不可,这样耗费人力物力过多。可挑选几位精通多种语言,且有丰富外交经验的官员,依次访问各国。”主簿李大人说道。
    经过数日的激烈讨论和反复权衡,鸿胪寺终于初步拟定了一份使者名单。
    王大人拿着名单,再次仔细审查,脸上的表情时而凝重,时而舒缓。
    “这份名单还需进一步完善,务必确保每一位使者都能胜任使命。”王大人郑重地对下属们说道。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鸿胪寺对候选使者进行了严格的考核和面试。
    一位候选使者在面试中表现出色,对各国的情况了如指掌,回答问题条理清晰,王大人不禁露出满意的笑容。
    但也有候选使者在压力下表现紧张,回答问题漏洞百出,王大人则眉头紧皱,摇头叹息。
    最终,经过层层筛选,鸿胪寺拟定了出使各国的使者名单:
    出使安南的使者为刘大人,一位资深的外交官,为人圆滑而不失原则,善于在复杂的局势中周旋。
    出使天竺的使者是张高僧,他不仅精通佛理,且在外交事务上也有一定的经验,能够以温和、智慧的方式与天竺交流。
    而负责南洋诸国的使者是赵大人,他精通多国语言,曾多次参与海外贸易,对南洋的情况十分熟悉。
    名单拟定完毕,王大人亲自将其呈递给皇帝朱标。
    朱标仔细审阅着名单,不时点头表示认可。
    “王卿,这份名单拟定得不错。但使者出行前,还需对他们进行精心培训,确保万无一失。”朱标说道。
    王大人跪地谢恩:“陛下放心,臣定当不负重托。”
    随后,鸿胪寺又投入到对使者的培训工作中,为大明的外交使命做最后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