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不变化,胜过于有变化
作者:再见是蓝啊   大明:八字不硬,开局辞官最新章节     
    八股取士,可以说思想僵硬,也可以说思想灵活。
    说他们的思想僵硬是因为,他们考虑不了除了四书五经之外东西。
    说他们思想灵活是因为,只要谈论四书五经,比如状元乡的绿水之上这种题目,那大把官员,别说三千字论文,三万字论文都能写出来,可以各种变着花吹捧上级官员。
    而这样渠道上来的官员,心思全在欺下媚上的这种事情里面了。
    他们的心思,必然全都在衙门之间走关系,官员之间,官官相护。
    而真正需要承担的职责,就没几个官员会去做。
    这也是明清火器出现近四五百年,明清县城都没有什么变化的根本原因。
    官员们心思就没在发展民生,发展商业和教育上面,全想得怎么敛财,怎么笼络上级官员。
    任以虚再度将这些道理,也给朱元璋说了出来。
    朱元璋神色平淡,陷入思索当中。
    他细细思索,这样选上来的人才,确实是有贪腐,有游戏官场的可能,但是这也比选上来一堆人精,一堆能人志士要来的好啊!
    一个能人志士,是好的。
    十个能人志士,是可以的。
    可要是一百个能人志士,就该头疼了。
    比如任以虚这种,朱元璋认为,一个任以虚是好的,要出现一百个任以虚这种人才,指不定各种内斗闹腾。
    到时候,因为内斗而导致的上级官员,官位不保,引起一系列动荡,反而损失更大。
    无论什么朝代,高级官员,几乎年纪都大。
    而高级官员,普遍大多数才能,不如年轻低级官员。
    这是由时代而决定的,注定了年轻官员,接触的就是老官员多,能力胆魄也比老官员强得多,可年轻官员不能取代老官员,否则整个体系就都动荡。
    朱元璋另一层,想要继续执行八股取士的缘由就是,宁愿要一堆忠心的废物,也不能要一堆思想活跃的能人志士。
    那些忠心的废物,都可以控制,但思想活跃的,有本事的臣子,就很难控制了。
    像刘伯温,朱元璋一直觉得,刘伯温骨子很傲,至今都没有臣服过他。
    连朱元璋都有降服不了的臣子,更何况是之后的皇帝呢?
    想到这里,朱元璋陷入了沉思。
    任以虚见到朱元璋,心思还是没变,便直接说道:“还有党派之争。”
    “汉唐时代,是外戚和门阀世家争斗”
    “宋代是学派斗争,心学和儒学的斗争!”
    “这些斗争,则主要是,学习心学的官员,和学习儒学官员,相互结党营私,党同伐异。”
    “而在我们大明朝,因为科举是按照地区录取,全部采用四书五经,不学心学那些,自然不会有学派斗争,却会有地区性,结党营私!”
    他见到朱元璋脸色有了反应,便趁势说道:“比如江浙地区考上来官员,在京城之中,他们天生就亲近江浙派系的官员。”
    “而那些江浙派系的老官员,也多是新官员们的先生,或者长辈。”
    “这样以来,时间一长!”
    “这些新老官员,就会形成,以地区为主的党派,相互斗争,相互夺取权力和利益,朝堂就变成了,利益熏心之徒的名利场了。”
    “而现在陛下掌控朝堂大权,其实就已经可以感觉到了,江浙文人和淮西武将的斗争。”
    “而若是后代皇帝,没有陛下这样的手段和魄力,又当如何是好呢?”
    听到这里,朱元璋眼神已经阴翳下来了。
    任以虚见到朱元璋这神情,便知道自己说到关键点上了。
    “可如果后代皇帝不够杰出,皇权会被诸多大臣,各级官员,再度分权。”
    “这个时刻,朝堂之中官员,全都是蝇营狗苟之辈,只知道结党营私,升官发财,又会有几人,将天下百姓看在眼中呢?”
    他是知道大明历史的,自从土木堡之变后,武将勋贵集体陨落。
    文人直接做大,各种党派斗争。
    那明朝的皇帝,除了少数几个之外,大部分都没啥权力。
    还有一些武皇帝,比如明武宗朱厚照,一个能亲自领着大军,对冲元军主力的马上皇帝,亲自在广外打了一仗。
    大明和瓦剌人,一共十几万人互砍。
    结果文官们就记录,这场战斗只死了八个人。
    十几万人互砍,别说砍死八个,踩死得都不止八个。
    但是文官们,就是欺负朱厚照没儿子,就是明着黑朱厚照。
    甚至明朝有两皇帝,还死得无比稀奇,引得后世很多人怀疑。
    是皇帝们不听文官集团的话,被文官集体给下毒,毒死了。
    当然,这些都是历史,任以虚不可能说给朱元璋听。
    可朱元璋回想着,满朝堂全是庸才,也是个大问题!
    若是,朝廷上全是这种钻营官场技术之辈,后世皇帝,但凡出几个不中用的,那权力被文官夺走的概率就不小。
    可是,朱元璋还是想着,党同伐异,毕竟还是庸碌之辈的内斗,只要异族不入侵,只要官员们还忠心,天下就还是大明的天下。
    这会儿,他认为这些庸碌官员,毫无才能,只有忠心可用。
    所以,官员们应该会对后世皇帝忠心。
    哪怕,皇帝权力被分走一部分,但总有强势的后代皇帝,可以夺回来。
    毕竟,从只知道忠心的庸碌之辈手里夺权,可比从人才手里夺权,要容易的多。
    历史上大多数皇帝,都是喜欢忠臣,多过能臣。
    蠢笨和忠心的官员,简直是最佳官员。
    这是源自于中庸思想,根深蒂固到每一个人的思维。
    上到皇帝,下到百姓,多是这样的思维,主打一个中庸平淡,不占先人之机。
    不过分优秀,也不过分垃圾,平平淡淡合格就是最好,如果再愚蠢一点,又不是特别愚蠢,那就更好了。
    因为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根本上不同。
    西方更多是侵略开拓式的文化,主要讲究一个弱肉强食。
    而对于中华文化而言,讲究中庸和位次排序。
    中庸者,不过分优秀,已经先行十几年的老官员,上到了那个位置,哪怕其庸碌无能,可只要足够忠心,也可以稳稳当当坐个十几年,而后换下一批老官员上来。
    至于其他,再有才能的年轻官员,也得熬年限,论资排辈,这是希望整体平衡的结果。
    中华思想,更趋近于求平稳。
    所以,朱元璋就感觉,还是中庸平稳为主,官员们各种争斗,就争斗吧。
    不变化,胜过于有变化。
    任以虚看向朱元璋,轻声问着:“陛下,可是想要追求稳定,而忠心的臣子?“”
    朱元璋思索些许,淡笑着说道:“选取人才,首先是要看其是否忠心。”
    “若是一个居功自傲,不尊重上官,不忠诚于天子的官员,不是一个合适的官员。”
    听到这话,任以虚基本确定了,朱元璋怎么想的了!
    可是,那些臣子,真的会对皇帝死心塌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