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遗存在四川方言的古汉语:[?杀米]
作者:巴蜀散人   那些即将消失的四川方言词汇最新章节     
    方言就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很多古汉语字词,普通话里已经几乎不用了,但是在不少方言里,还完整地遗存了下来。
    今天说说“[?杀米]”字。上下结构,上杀(杀字繁体)下米。
    图片
    该字绝大部分输入法无法显示,故下文用“?”代替。
    “?”,音sa4,有两个意思,1碎米。2同[?杀米],《未集上·米字部》 《海篇》与[?杀米]同。
    本文所写都是本字[?杀米],因输入法无法显示,为行文方便、不影响浏览效果,下文皆作“?”。
    ?,四川方言音sa,同“杀”音。四川话词义:非主观意愿,物体因容器漏洞、倾斜或容纳不下等原因,溢出或漏到地上。网友@阿西巴在11月8日文章留言“懑、扑、盆、sa出来都有说”,让我记起了这个说法,查询相关资料,故有了此文。
    《说文·米部》: ?,桑割切。??, 散之也。从米,杀声。 (杀,古入声字,今西南官话成渝片发阳平音。)
    《说文》?:私列切,??也。[??双声字。今俗语尙如此。言之敛曰?。言之侈曰?。皆单呼也。叠呼之曰??。] 说明??二字同义,今四川方言只遗存了?字的说法。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者复举字, ?者衍字。《左传正义》两引 《说文》: ‘?, 散之也。’ 可证。《左传·昭元年》曰: ‘周公杀管叔而蔡蔡叔。’ 释文曰: ‘上蔡字音素葛反, 《说文》作?。’ ……?本谓散米, 引申之凡放散皆曰?。字讹作蔡耳。亦省作杀。《齐民要术》凡云杀米者, 皆?米也。”
    清·张慎仪《蜀方言》: “漏物及地曰?。”
    民国十八年 《荣县志·礼俗》: “今谓散曰?。……?为散转声。”
    民国二十一年 《万源县志》卷五《教育门·方言》: “漏物及地曰?。”
    今四川方言中,非主观意愿,物体因容器漏洞、倾斜、不小心碰倒或容纳不下等原因,溢出或漏到地上,口语中都说?sa。与11月8日文中的潽、湓、?等语境存在区别,上述几个字都用于液体。同时,也和人主动的动作sa(撒/洒)明显区别。
    ?sa字,既用于液体,也用于固体,但是一般而言,用于液体,溢出的量不多。用于固体,因为容器倾斜或容纳不下可能散落一部分,也可能因为袋子漏洞漏掉部分甚至全部漏完了。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还是按惯例结合实际生活中场景为大家举例说明。
    1、你酒杯杯端好!酒都?sa了!这是酒席上常见的情形:大家一起举杯时,还要说点话。某人酒杯没端平,酒就朝外倒了一部分。
    2、(同样是在酒席)莫掺了,再掺就?sa了!……哦豁,你看嘛!
    3、没盖好盖子的装有液体(如酒、酱油、醋、油等)的瓶子不小心碰倒了,赶忙搊起来,还是倒了一部分,也叫?sa了。
    4、(把米装进口袋的过程中,旁人看到米在漏)米口袋有洞洞,米都?sa了!
    5、(某人背了一袋米在路上行走,口袋有小洞,一路漏起走,因洞小而浑不自知)路人看见了,大声提醒:你的米?sa了。
    6、把豆子装坛子里,倒的速度太快了,满了装不下了,就?sa(到外面)了。
    如今,“?sa”也慢慢很少听到说了。如口袋有小洞漏出来,就说“漏”了;容器倾斜而出,说“倒”了;溢出则被“潽”、“?”、“湓”等说法取代了。所以11月8日那篇文章,只有网友@阿西巴 提到了用拼音表达的“sa”字,因为它本身又是个生僻字,不查词典,基本没几个人会写。所以,?sa也是个在逐渐消失的方言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