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墙夼水库上游五莲县境内的杨家庵村
作者:山东人秦   家乡美01最新章节     
    《杨家庵村:五莲县墙夼水库上游的宁静田园》
    在山东省五莲县的壮丽山川之间,掩藏着一处不为人熟知的世外桃源——杨家庵村。这个宁静的村落,依偎在墙夼水库上游的臂弯里,被连绵起伏的山脉环抱,如同一颗镶嵌在绿色大地上的珍珠,闪烁着独有的光芒。
    古村掠影
    杨家庵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最早由杨姓祖先择此风水宝地,开垦家园。村名取自杨姓和古时村头建有一座小庵堂,意寓吉祥安康,百年来,村民们在这里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保留了众多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
    风光无限好
    杨家庵村四面环山,中间平坦开阔,清澈的墙夼水库水域不远处轻轻拥抱着村庄,如同母亲的手掌般温柔。春夏之际,绿草茵茵,花香鸟语,满目皆是生机盎然的景象;秋收冬藏,稻谷金黄,雪覆山野,又是另一番宁静致远的画面。这里的自然风光,既有江南水乡的柔情,亦不乏北国山川的豪迈,构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田园诗画。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在杨家庵村,你可以看到古老的石板街巷、青砖黛瓦的老屋,这些保留下来的元素似乎都在讲述着过往的故事。而新一代的村民,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不忘创新进取。他们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如种植高品质的茶叶、果树,养殖土鸡、蜂蜜等,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各地,不仅丰富了经济来源,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里的美丽与富饶。
    社区共建共享
    杨家庵村的村民们非常注重社区的和谐发展,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春晚、书画展等,增强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尤其是对于村里的老年人,设有老年活动中心,提供健康检查、兴趣小组等多项服务,确保每位老年人都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结语
    《杨家庵村:五莲县墙夼水库上游的宁静田园》,它不仅是地理坐标上的一个小点,更是生活理念的一种体现。这里的人们用心呵护着这片土地,让它保持着最本真的模样,向世人展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每一次走进杨家庵村,都能感受到那一份远离尘嚣的宁静与满足,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沉浸在这一片绿水青山之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杨家庵村的历史
    杨家庵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初,当时杨姓从邻村林家沟迁此定居,因为杨姓人较早在此居住,并且村西有“姑子庵”地偏名,所以取名为杨家庵。这个村落位于大青山南麓,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
    在历史中,杨家庵村以其独特的文化和革命传统着称。例如,村里有两位老人,徐福仁和另一位老人,他们参加了孟良崮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表现出了杨家庵人的坚韧和勇敢。徐福仁老人在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他在战斗中四天四夜不吃东西,坚持战斗,最终荣归故里。
    此外,杨家庵村还以长寿着称,村中有多位9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见证了村庄的历史变迁,保持着淳朴的生活方式和长寿的秘诀。
    在新时代,杨家庵村依托其自然优势和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文明实践,实现了乡村振兴。村庄在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支持下,积极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推动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实力强、百姓富、生态优、民风淳、党风清”的发展目标。
    总的来说,杨家庵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人民勤劳、生态优美的乡村,是五莲县乃至更广泛地区乡村振兴的典范。
    杨家庵村的故事
    在距离县城十公里的大青山南麓,深藏着一处归园田居的古村落---杨家庵。如今杨家庵人大部分都姓徐,但是据说在早先年,是由林家沟一个姓林的人,承包了这座山林,并把山林交由一个姓杨的人去管理,姓杨的人考虑到附近有一处姑子庵,于是给村落取名杨家庵。
    绿水青山的杨家庵,是五莲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日照港引航站的支持下,现任村书记徐延磊带领村两委,立足杨家庵实际,积极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实力强、百姓富、生态优、民风淳、党风清”魅力五莲建设。杨家庵村也是附近有名的长寿村,现今90岁以上老人有5位,这些老人,有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有94岁裹着脚的,还有结婚68年相敬如宾的老夫妻。
    一、石小子的传说故事和“杨家庵硬汉精神”
    在杨家庵大布鸽涯的半山腰,有一处栩栩如生的“石小子”景观,和附近双山村的“石闺女”遥遥相望。据说但凡是结了婚的女子,只要向“石小子”真诚许愿,都会如愿生下聪明可爱的胖小子。这个传说故事,透出了乡亲们生儿育女的朴素愿望。但是让人尊敬的是,从杨家庵走出来的“小子”,身上都闪耀着一种硬汉精神、一种奋进的五莲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挖山不止、拼命实干。
    “一切波澜壮阔的过往,都是我们勠力同心面向未来的勇气和动力。”杨家庵硬汉精神在岁月更迭中,熠熠生辉。在解放战争时期,杨家庵的“硬汉”们,初心如磐,坚守信仰,处处熔铸着质朴而深厚的革命情怀,他们把“最后一口饭留做军粮,最后一块布留做军装。”村里全员、全程、全力支前,更是有两位革命老人,他们其中一位91岁,1944年参军华东军区解训团,1955年从共和国国防部军委军事出版局复员。
    另一位老人93岁,叫徐福仁。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参加过八路军救助队;在他十七岁的时候,去五莲坡里街”出夫子”,打过鬼子;在他十九岁的时候,他作为儿童团团长,自愿跳台参军,参军宣言:我自愿参军,爬山过岭,爬到山顶就胜利了。在他入伍的那天,他的母亲眼泪都流干了,徐福仁没有父亲,他果敢参军,家中再无能倚之人。
    徐福仁正式参军山东独立师二团二营,他的军长是陈毅,他的营长是吴加魁。他参加过孟良崮战役、宁阳战役、徐州战役、枣庄铜山战役。这位老人在孟良崮战场上,曾经四天四夜不吃东西;他穿着车外带皮做的鞋子,夜里行军180里山路;在孟良崮战役中,国民党74师是加强师,国民党部队的军长是张灵甫,他们都接受过三年正规训练,但是我方部队不畏艰难,将国民党74师全军俘虏;在蒙阴南的大崮山战役中,当时天上下了一黑夜的雨,水深过腰,在行军途中,三营的一个班更是被大水集体冲走,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徐福仁所在的营,硬是用一个营的兵力,拿下了国民党的三个团(一个团是三个营)。这段光辉岁月,同样被迟浩田将军回忆:烽火岁月又回望,重睹风物思流年,碧血丹心义凌云,换得山河一片新。
    徐福仁老人,弟弟参军,儿子也参军,一家人为革命坚定了信仰和立场。这位老人在1947年,脖子被炮伤以后,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受限,他不能再上战场,于是他不得不回到家乡,五莲在蒙阴的东方,当他从蒙阴回家的时候,他告诉自己:家在东方,太阳在东方,党也在东方,不管在哪里,我都会按照毛主席路线走。1947年,也是五莲县政府在白庙村成立的时间,徐福仁老人回家的时候,五莲县已经成立,这位老人用72年的时间,见证了五莲栉风沐雨、波澜壮阔、春华秋实的72年,这72年峥嵘岁月弹指一挥间,这72年红色五莲旧貌换新颜。也正是这位老人,在杨家庵深藏功名72年,这72年来,他从来没有开口向组织提过一句困难。
    二、扁担入海的传说和“杨家庵离邑不离井的乡愁情怀”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灵。杨家庵村不仅有山神庙,还有很多泉眼,在大布鸽涯深处,有一处泉眼特别旺,四季常流水,据说只要往泉眼里插进去一根扁担,扁担就能流到大海里去。如果遇到了旱年光景,只要村里的女人们到这个泉眼附近,用手捧几捧水,洒向杨家庵土地,当天夜里,杨家庵就会下雨。传说终究是传说,但是杨家庵的水,的确分两股清流,一股入日照海,一股入潍河,这里是潍河源头,村里的人和村里的水一样,开放包容。
    我喝过杨家庵的水,甘冽清润,很多人都说,喝下杨家庵的水,没有咽不下的不平之气,我深有体会。关于杨家庵的水还有一个传说,就是在古代,杨家庵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卖地不卖井。有的老人告诉我:杨家庵的水很甜,喝了杨家庵的水,就能把日子往甜了去过。我猜,杨家庵人卖地不卖井有很多含义,一种解释是:乡情是杨家庵人身上剪不断的脐带,有井水可饮之处皆为故乡,离乡不离井是游子眷恋不舍的乡情;一种解释是,人越是到关键时候,越是要饮水思源,回望初心、坚定信心;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喝了杨家庵的水,确实能长寿,杨家庵人慈眉善目,杨家庵人是一群佛光普照的人,他们的善良换得今天的福寿。杨家庵常住人口160人,160人中,90岁以上老人有5人,大于70岁的有46人,这些老人耳聪目明、生活全能自立。
    这些老人,有的感叹:“感谢党,感谢祖国母亲,让我们今天这些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天爷不能照顾到我们每一个人,所以给我们每一个人创造了母亲,而我却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养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三、百年映山红的传说和“杨家庵觅汉精神”
    在大布鸽涯上,有一株“会说话的”百年映山红。据说这颗映山红,能预示当年收成,如果这一年收成好,映山红会开的特别旺,落花深几层,不用带蒲团;如果这一年收成不好,这株映山红就不会开花。其实种树花开总是缘,花开预示收成的说法不足全信,杨家庵人从来没有靠天吃饭,他们面对恶劣环境,没有懦弱退却,他们拿出默默实干的五莲“觅汉精神”,迈开步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奋起抗争,杨家庵的砂土纵然贫瘠,可他们因地制宜,年年都有好收成。
    “群众在哪里,脱贫攻坚的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杨家庵面对财政底子薄,荒山荒地多的闭塞现实,杨家庵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坚定“富民强县”“生态富县”不动摇,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杨家庵先后开展“森林五莲”“果乡五莲”建设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杨家庵“有目标、接地气、沾泥土”,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他们在脱贫攻坚中做实功夫、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把自己摆进去、把脱贫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
    杨家庵人,不忘初心,阔步时代,他们扎根杨家庵精神沃土,勠力同心接力建设美丽杨家庵。昔日沟壑纵横、沙土贫瘠的杨家庵,如今栽满漫山遍野的猕猴桃和板栗树,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现在的杨家庵,已经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杨家庵人争取资金铺就村村通、实现农业灌溉肥水一体化、开展80余亩“一杆二蔓”式猕猴桃产业种植。杨家庵人用笑容去改变着世界,用真诚的心灵去欣赏别人,用拼搏的行动做最好的自己。杨家庵人从不抱怨身处黑暗,他们果敢提灯前行,杨家庵人期盼村村通能够早日实现,他们期待着杨家庵的巨变,期盼着村村通能为乡村振兴,串起一条闪耀着希望的“猕猴桃经济”绿色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