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婚礼上见到了名叫小苛的新娘子,一个挺有灵性的女孩,看面相有种亲近感。
同样是行三拜之礼,拜天拜地拜父母。当新娘子敬茶改口叫了六姨娘和姨夫“爸爸妈妈”后,六姨娘送出了一个厚厚的红包,里面是元。
改口费,男方父母送出的红包面额是有说法的。
1. 在中原,改口费的金额没有固定的标准,它通常受到家庭经济状况和当地习俗的影响。
2. 在农村地区,改口费通常较低,一般在几百元左右,而在城市地区,这个数字则更加灵活,通常由新郎单独决定,他会考虑到双方家庭的经济背景和传统礼仪来确定一个合适的数额。
3. 常见的改口费数额包括1001元,这个数字象征着“千里挑一”;以及999元,代表着“天长地久”。
4. 有时,人们也会选择更大的数额,如元,意味着“万里挑一”,或者9999元,寓意“长长久久”。
5. 因此,中原地区给女方的改口费具体数额,应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和双方协商的结果来确定。
婚礼在喧闹的鞭炮声和喜庆的唢呐和鸣声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欢喜。真心替小表弟感到高兴,终于修成了正果,从此将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了,我如是地想到。
观礼台下方就是一排排地婚宴坐席。很自然地我和几个除了因故未至的老表坐在了一起,有大舅家的二老表天发、三老表天欣;小舅家的大老表天中、小老表天海、小表妹天菊;六姨娘家的大老表彦贞和大高个表妹彦秋;七姨娘家的小表弟张帅、小表妹张萍。十个人挤在一个餐桌四周,一边观礼一边吹牛打屁,其乐融融,好不热闹。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在中原乃至全国,老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旧社会和新中国解放之初的六七十年代,在农村如果没有几个老表,你最好在村里老实点为好,别太放肆,否则会被兄弟多老表不少的村民教育你老实做人的道理。总之一个字,不服就打,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在民风彪悍的地区,更是以男丁的多寡树立在村子里的威信。你试想啊,如果两家村民争执,为壮声威,一方忽然呼啦啦地站出来十来个老表,啥也不用说,只用往那里一杵,就问你发憷不发憷吧。
婚礼完毕,没有多余的环节,就是上菜上酒,这个环节才是重头戏,老表们吆五喝六、五马长枪、摩拳擦掌,敬酒的敬酒上烟的上烟,特别是我这个常年在外的游子,更是重点关照的对象,不过,他们的如意算盘落空了,“酒王”的称号是白捡的吗?以静致动,再到主动出击,所谓“棍扫一大片,枪挑一条线。身轻好似云中燕,酒气冲云天”酒壮怂人胆,酒品看人品。还能有谁说咱人品不行?来来来,酒中见真章。杀敌一千,自损为一。哈哈哈...展示!
在中原人的酒桌上,如果有初次见面的人,“认识酒”是必不可少的。认识酒一般是“敬一个、端一个”,也就是最少也要喝两次。第一杯敬你父母,你要喝,第二杯敬夫妻和谐,你要喝,第三杯孩子有个好前途,喝吗? 四季顺利,你喝吗?
每当外地的朋友来到中原,最怕的就是喝酒。尤其是南方来的同学,大多以黄酒为主,几乎很少喝白酒,每次来中原,都是醉倒一片。中原人酒文化还是很深的,而且中原人劝酒真是厉害,而且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只敬酒,自己不喝,让客人喝。朋友当时很纳闷,也没好意思问我。后来朋友自己琢磨了一下,可能是因为中原是个农业大省,经济一直比较落后,酒是粮食酿造的自然也就比较珍贵,珍贵的东西拿来敬远方来客是最好不过,所以逐渐演变成了只敬不喝的规律……
劝酒是个技术活,我酒量不太好,但能把别人喝醉自己不醉,而且还让他心甘情愿的喝,喝的舒舒服服,没点东西真的别上我大中原的酒桌。
有些人误解中原,说中原人喝酒耍赖,你喝他不喝,这是不了解历史,过去穷,酒是奢侈品,只能让客人先喝好,主人才舍得喝,于是就传了下来,所以,如果中原人说让你喝三杯他再喝,别太在意,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待客礼仪,你叫他陪着你喝就行了。
中原喝酒最怕打通关,如果你是重要的客人,一个酒桌五六个每个人都要跟你碰一杯,就是通关。酒量不好的,一圈下来,就倒了。如果不能喝酒,千万要记好,不要动酒杯,一点都不要喝。如果你忍不住劝,喝了一小口,那你就做好醉的准备吧。
劝酒讲技巧,还要会讨彩头,把你说的感觉不喝都不好意思的那种。不是人人都会劝酒的。但是会劝酒的人,一般都会来事。也有眼力劲,能说会道。
中原人的酒都是自己没事时候不舍得喝,一定要等最尊贵的客人来到以后才能让人家喝,客人来了不让喝够怕人家觉得自己小气!说到底是因为酒比较金贵,毕竟全省都饿过肚子,实在不舍的糟蹋粮食!
以前物质缺乏的年代,酒可是稀罕物,所以劝客人多喝一些,久而久之,劝酒就成了习俗。
中原的夜市大排档往往是这样开始的:
真激八巧,来,整点?
不中不中了,今儿不想整。
来吧,少整点。
真不整,真不整
弄啥哩,膈应球,你不整俺们都不喝了 。
那...少整点?
哎,信球,这才对嘛!
中!达那个蛋,开整!
......
如果月儿在这里,一定会说:“it is still the original formula,and it is still the familiar smell。”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大舅家三老表是个楞头青,天不怕地不怕,打架就是下得去死手,千万别惹他,否则会被他打得满地找牙。小学的时候,我俩还坐过同桌。
在小学一年级一次中午下课后,那是冬季的一天。李老师把所有人留下来,背诵课文《日月潭》,背过了走人,不会背者留下,直到会背诵为止。个别调皮捣蛋的,还会被李老师这个中年女性班主任用树条为教鞭抽得上蹿下跳。
当年的农村可不像现在,孩子是宝贝蛋子。那时候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父母都有交待,要老师“好好管教,不听话就往死里打”,如果你在学校被老师打了,千万别让你的父母知道,否则还会有一场狂风暴雨式的“男女混打”为你接风洗尘,为你压惊避邪、为你开天辟地,流泪中的魅力充满着朝气...
接着说小学课文《日月潭》吧,我的记忆力本就超群,现在还能完整背诵,当年更是不在话下。
日月潭
作者:吴壮达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它在台湾省中部的山区。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
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日月潭风光秀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
轮到我了,轻松地过关。可我没有闪人,就立在教室外面看热闹,因为我知道三表弟这个楞头青这个学渣是不会背诵的,平时一个打架不要命、偷鸡摸狗拔蒜苗(这是李老师的原话)的主儿,他要是能背诵全文,太阳都打西边出来了。
果不其然,轮到三老表天欣(三老表比我大一岁)背诵了。估计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其口中说的是什么东东,李老师教鞭一杵,上去就是一戳儿拐(大巴掌)“掌击术”,三老表头上戴着的我大舅的大盖帽被扇飞了,扇飞了,咕咕噜噜地滚出了教室,同时还有三老表本人,上蹿下跳地嗷嗷叫着冲出了教室...
这家伙冲出教室看我在教室门外立着,就要追着我打几下出气。结果李老师跳起来就是一从天而降的大招儿“如来神掌”...
于是乎,我悠哉悠哉地哼唱着当年流行的歌曲《回娘家》一蹦一跳地走远了...
回忆着童年趣事,我不由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快哉快哉!
(今天还有一更或两更,敬请期待)
(以后如无特殊情况,均为早晚各一更,日更50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