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年农历庚戌年春节
作者:笔名视角   琳琅视角最新章节     
    2030年2月3日,是中国的传统的盛大春节。我归心似箭,于春节前一天,带领妻紫月,妹恩琪,女儿艾璠,还有其他的几个技术骨干,乘私人飞机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其乐融融的中国过了最为舒心的一个中国年。
    又在北京再次分流,小妹和郭子在北京陪郭子的父母过年,小妹当然更愿意和我一起回老家,但已为人妇的她,也要学会长大。我和月儿、璠儿回宛城老家陪二老过年。另外几人也各回各家。
    2030年,我55周岁,月儿比我小一岁,小妹比我小九岁,璠儿不足23周岁。郭子是这个团队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也仅比我大半岁而已。
    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家乡一盏灯。这是出自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故乡月》。意思是人在异乡为异客,纵使他乡的月亮有多圆多亮,始终不及故里的家乡一盏孤灯。无论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精彩纷呈,外面的世界再好,也始终比不上家好!我们的故乡似乎很远,也仿佛很近。心有归期,则不忘来路。
    故乡,永远是那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所在,心有归期,不忘来路。让心中的那一抹温情和幸福在时光中交错,汇集成人间最美的思念画卷。
    我们赶在除夕夜回到了中原的老家,父母虽然已步入耄耋之年,但只要父母健在,家永远是家。有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真谛: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在我老家这里,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家,年夜饭一定要吃饺子,而且还要是猪肉馅的。我家年年都是猪肉萝卜馅的水饺。
    今年是不同的,就因为媳妇和孙女一同来过春节。
    一、除夕
    年夜饭除了水饺,还有八个菜,有三道凉菜,五道热菜。
    三道凉菜为凉拌藕片、凉拌红肠、蒜蓉西兰花。五道热菜为小炒花蛤、黄瓜炒大虾、辣椒炒肥肠、清蒸鲈鱼、蒜苔炒肉。
    1.凉拌藕片
    藕片进入我们的嘴中时,脑海中忽然传来一声“嘎嘣脆”,当意识到是藕片脆脆的口感时,已经停不下来啦!作为一道开胃凉菜,充分打开了我们的味蕾。
    2.凉拌红肠
    红肠是郭子在哈尔滨的小姨带回来的,肉质鲜美。
    红色的红肠也预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心想事成。
    3.蒜蓉西兰花
    西兰花可以算得上是璠儿最爱的蔬菜,配上特制的蒜蓉酱料,香的很呢。
    4.小炒花蛤
    花蛤是县城做水产生意的二大爷拿过来的新鲜的,刚炒出来味道不会特别重,配上底下的汤汁,口感非常不错。
    5.黄瓜炒大虾
    这道菜可以算得上是我父亲最拿手的菜喽。黄瓜口感脆脆的,大虾也很入味。
    6.辣椒炒肥肠
    肥肠是我母亲喜欢吃的,即使是凉的她也很喜欢。我们今天炒出来可是热乎的喽,妈妈很喜欢。
    7.清蒸鲈鱼
    鲈鱼处理好后放在高压锅上焖一小会儿,就新鲜出炉了!
    口感细腻软烂,入口即化。
    大年三十吃鱼,也寓意着年年有余。
    8.蒜苔炒肉
    将蒜苔和肉放入锅后翻炒并加入适量调料,即可获得蒜苔炒肉。
    在吃饺子年夜饭前,还要放鞭炮。
    所以整个村子的上空传来的都是此起彼伏鞭炮声和弥漫着硝烟的味道,她们夹杂在凌冽的空气里,那也是我认为的年味儿。
    大多数人家吃过了饭,这个时候,天还没有黑。
    整个村子已经开始喧闹起来,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儿,每个人的脸上都会挂着节日的喜庆。
    不同年龄的人会各自聚群,有着属于他们那个年龄段的娱乐。
    小孩子会在大街上玩炮仗,也会去娶了新媳妇的人家去看,总能讨来一些糖或是瓜果来吃;
    年轻人三五一群聚集在一起,有压马路的,有玩村里那个为新年而搭建的秋千的,也有聚体在某一家说笑的;
    大人们的项目大多是一些棋牌类的游戏,有玩扑克的,也有玩麻将的。
    总之,大家都能在这一天找到各自的乐趣。
    二、大年初一
    很多人会守岁,也就是在除夕这天晚上不睡觉,一直和伙伴们玩到天亮。
    今天是我陪父亲一起熬夜。其他的人就在春节联欢晚会结束后睡觉了。
    这并不意味着能睡个好觉,小时候每到初一我都是被窗外的鞭炮声惊醒的。
    有的人家起得早,会在凌晨三四点就放鞭炮。
    那时的我躺在暖暖的被窝里,我的意识开始由模糊慢慢地清晰过来。(以下均是我之前独自一人回老家过年时的描写和感受)
    闭着眼睛听这噼里啪啦的声音,仿佛是置身事外,但又融入其中,想着过去的永远都不会再来了,这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整个身心仿佛被涤荡了一般,这种感觉只有在过年时才会有。
    我会在这种享受中等待着母亲来唤。
    别的时候都可以,唯独这一天是不可以偷懒的。
    在起床后我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放鞭炮。
    在过年这段日子里这一次放的鞭炮最长,每家每户都是这样。
    我家昨天放的还是八百响的,而今天却是五千响的。
    不能再挂在院子里的那棵石榴树上了,因为长长的鞭炮垂到地上不容易点燃。
    父亲找来了一根长长的竹竿,他把鞭炮绑在竹竿的一端,我拿着另一端,把杆子挑起来后就让父亲点。
    父亲把捻子点着后就跑开了。
    因为怕飞溅的鞭炮弄伤我的眼睛,我扭过了头,也禁不住闭了眼睛。充耳的是让人欲聋的鞭炮声,刺鼻的哝哝的硝烟味。
    但我却是喜欢这些的。
    在这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我希望能把一年来的晦气全部带走,留下的全是好运。
    如果把年看作是一出戏的话,现在就应该是它的高潮。
    放完了鞭炮,我看到母亲正一手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一手拿着香向各路的神仙拜祭。
    这一天,她会在老天爷神像前烧了四十对元宝,在灶神财神门神前个烧二十八对金元宝。
    这些元宝随着母亲的祷告变成了烟,变成了灰,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
    神像的面前有两根红烛,在闪烁烛光的照耀下,我仿佛看见那栩栩如生的画像正看着虔诚的母亲,露出了慈祥的微笑。
    我想他老人家是能够继续保佑我家平安的。
    ....
    三、拜年
    吃过了饺子我们一家人就要去给爷爷奶奶磕头。
    我看到路上已经是熙熙攘攘了,尽管天还是黑着的。
    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那都是给长辈们磕头的人。
    在这滴水成冰的清晨,每个人都是喜气洋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
    因为天黑的缘故,虽然我看不到,但是我能感觉出来。
    同辈人结伴而行,相识的见了面打着招呼,用最朴素的语言送上彼此新年的祝福。
    然后去跪拜长辈,给他们送去诚挚的祝愿。
    所谓拜年,这便真真正正的拜年。
    给爷爷奶奶磕完头,我也会和叔叔婶婶、堂兄堂弟们一起去给别家的长辈磕头。
    村里的长辈会有很多,磕完头,这天都要大亮了。
    因为磕的头多,那膝盖通常也会被磨得生疼。
    当然,村里面别人家的晚辈也会来给我爷爷奶奶磕头,这都是好多年的传统了,也是过年里非常重要的一项仪式。
    宛城的农村是春节是允许放鞭炮的。很能想象没有鞭炮声的年是个什么样子,那还叫过年吗?还有年味吗?
    ......
    今年我带着媳妇月儿和孩子璠儿回老家过年,自然与往年不同。
    中国有个词叫“隔代亲”。
    说的就是璠儿这孙子(女)辈与我父母之间的亲乎劲。璠儿也一口一个爷爷奶奶地叫着。我这个父母的儿子倒成了摆设。月儿时不时摊开手对我表示同情。
    “隔代亲”这个词一说出来,相信大家的脑子里立刻就蹦出了无数个画面,尤其现在正值暑假,很多平时由父母严格管教着的孩子,也回到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边,这种“隔代亲”更是叫人又感慨又羡慕。
    是啊,就算这种“隔代亲”有时候亲得有点没了底线,但就像一位妈妈说的,人的一生中,如果没经历过一两个人毫无原则的宠爱,以后长大了,回忆起童年来得有多乏味......
    大年初一,一家人是要去上坟的。
    宛城农村春节上坟的主要日期是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
    在宛城,春节的庆祝活动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日开始,这一天也被称为小年。祭灶日是宛城民间的重要节日,人们会祭拜灶神,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一天,家家户户会准备供品,焚香祷告,希望灶神能在天宫为家人说好话,带来吉祥。
    除夕(大年三十)是宛城农村春节上坟的重要日子之一。除夕晚上,家家户户会吃团圆饭、包饺子,并前往祖坟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正月初一也是上坟的日子之一,虽然不如除夕那样普遍,但也有不少家庭选择在这一天上坟,继续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祈求新一年的平安和顺利。
    此外,宛城农村在春节期间的上坟活动会持续到元宵节(正月十五),这显示了宛城人对祖先的尊重和纪念活动的长久传统。
    不过,今年的春节,我和月儿是不能持续到元宵节了,因为春节假期一过我就接到了北京的来电,被召见。
    在古代,被招见通常被称为“召见”或“接见”。
    “召见”是指皇帝或上级官员主动邀请某人前来会见,通常用于重要的政治或军事场合。例如,清代的京官五品以下、外官四品以下,在授官时由吏部或兵部带领朝见皇帝,这就是一种召见。
    “接见”则是指在正式场合会见级别较低的来访者,通常用于外交或官方场合。
    这两种称谓都强调了被招见者的地位和场合的正式性,体现了古代礼仪和等级制度的特点。
    流传已久的顺口溜就很有意思了: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不到广州不知道自己车不好;不到深圳不知道自己钱少;不到东北不知道自己胆小;不到重庆不知道自己结婚早;不到上海不知道自己乡巴佬;不到海南不知道自己身体不好。
    (本章完,下一章为《受勋》再下一章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盟》,然后卷一就基本上封卷完结了。卷二《仙凡》继续连载更新,年后会签约《仙之巅,我为峰》预计400万字的修仙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