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宗派、世家之冰山一角(三)
作者:笔名视角   琳琅视角最新章节     
    很有必要让大家弄明白什么叫出世入世。
    出世和入世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分别指脱离社会束缚和投身社会。出世(chu shi)在佛教中指的是脱离人世的束缚,超脱尘世的烦恼。在汉语中,出世也可以指人的出生或出仕做官,立身成名。入世(ru shi)则是指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佛教中,入世是与出世相对的概念,指的是生于世上,投身于世俗生活。
    在哲学和宗教方面,出世和入世的思想在道家和佛家中有不同的体现。道家虽然强调“无为”,但最终目的是实现“有为”,道家的思想可以被视为一种入世的思想。而佛家的出世思想则是悲不弃世,智不堕世,尽管认识到世界的无常苦空、虚幻不实的本质,但仍然需要有大慈大悲之心,济世度众。
    在现实生活中,出世和入世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在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衡和自我实现。出世的思想提醒人们在面对世俗的诱惑和压力时,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超脱;而入世的思想则鼓励人们在社会中积极进取,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苏云清是一个面冷心热的姑娘,其实没什么心机,一凡没有问她在扶苏门的身份是什么,但一凡有感觉,估计地位不低。
    苏云清告诉一凡,现在中国境内的隐世门派都蠢蠢欲动,并派出了先遣人员来到世俗世界,到底是为了什么,她也说不清,因为她所在门派是后来再次组建的,底蕴不厚,没有砥柱的老古董,很多秘辛都不得而知...
    她还告诉一凡,这次古派入世,并且中国的四大古武世家张、王、李,西门世家都派出了家族子弟或依附的世俗代表,她只所以问一凡是不是荒岚门的人,就是因为荒岚门派出了亲似弟子,她所得到的资料信息显示,该弟子的画像跟他长得很像,也背了一个像他这样的背包...一凡苦笑了一下,告诉苏姑娘,他这背包是没打开的降落伞...
    一凡把回国的事由简单地跟苏姑娘介绍了一遍。苏姑娘用心地听着,长长的睫毛下,眼睛忽闪忽闪地,非常可爱。
    一凡问道:“苏小妹,你背后的长剑是古剑吗?”
    苏姑娘点了点头,说是初代门主留下来的,名字叫流岚剑,因为长剑舞动的时候似流岚一般,虚实不一...一凡仿佛走进了另外一个世界,脑海里的世界都是如苏姑娘一般,持冷兵器,掌握着仙法,腾云驾雾般地行于天地间....他努力地摇了几下脑袋,把这些仿若不合实际的事赶出脑海。
    “乔大哥,你是一个御灵师吗?怎么身上有一只小灵兽?”苏姑娘忽然问道。
    一凡摇了一下头,告诉了她这只叫灵儿的银貂的来历。苏姑娘张大了嘴巴,表示很吃惊的样子。“天啊,你这是上天的宠儿啊,这样的银貂我虽未亲眼近看,但在华夏境内几乎是不存在的...”
    两人又聊了很多其他方面的事情,一旦互不设防,两人都表现得很轻松,一边品茶,一边畅言着。
    若有旁人看到如此情景,估计也会觉得二人是一对恋人或兄妹。一凡还把灵儿放出来交给苏姑娘手中,灵儿倒是不怕,还用毛茸茸的尾巴扫了一下苏姑娘的面颊。然后还是跳到了一凡的怀中。仿佛在向苏姑娘示威:这个男人是我的,他的爱不能分给你...
    一凡并没有冒昧地要观赏对方的古剑,古剑有灵,唯主不尊。正如现在的灵儿,只听一凡一人的指示。
    其实一凡知道,在中国的国家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同样是一把古剑,名叫轩辕剑。
    一凡告诉苏姑娘现在国外的情况表面上看还算稳定,但也不确定是否同样是暗潮涌动。国内如此,国外怎么可能无动于衷?看来,世道变了,可这些所谓的修炼士还是太武断了,当今世的科技实力绝对超乎他们的想像,不是一个武道世家或隐世家族可以挑衅的。不过,事无绝对,谁知道国家机器里是否有其安插的内鬼呢,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
    当然所谓的古武门派并非一凡心目中的真正古人。而真正的古人是中国的脊梁。
    古人的智慧体现在对自然的敬畏与洞察、思想的自由与争鸣、实践的积累与精进以及对道德的坚守与追求。古人对自然的深刻洞察让他们掌握了天时地利的规律,并在农耕、航海、建筑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思想方面,诸子百家竞相绽放,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思想盛宴,他们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古人在实践中注重精益求精,无论是农耕技术的革新、手工艺品的精湛,还是医学理论的完善,都离不开他们长期的实践积累和不懈追求。此外,古人的智慧体系中道德伦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不仅塑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石。
    还有中国传统的古人流传下来的十大智慧箴言警句,例如
    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出自《道德经》:“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宋代苏轼在《贺欧阳少帅致仕启》里也说过:“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的意思是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若愚”,已进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还需要“守愚”,“守”就是修行,也就是功夫。
    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王翦奉命出征。出发前他向秦王请求赐给良田房屋。
    秦王说:“将军放心出征,何必担心呢?”王翦说:“做大王的将军,有功最终也得不到封侯,所以趁此机会,斗胆请求大王赐给我田园,作为我子孙后代的家业。”
    秦王大笑,答应了王翦的要求。
    王翦到了潼关,又派使者回朝请求良田,秦王倒是爽快地应允了。王翦手下心腹劝告王翦,不可如此贪婪,惹怒大王。
    王翦不动声色地支开左右,这才对手下心腹坦诚相告:“我并非贪婪之人,因秦王多疑,现在他把全国的部队交给我一人指挥,心中必有不安。所以我多求赏赐田产,名为子孙计,实为安秦王之心。这样他就不会怀疑我有造反之心了。”
    厚积薄发,以柔克刚
    厚积薄发源于“君子厚积而薄发”一句。意思是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苏轼尝在《稼说送张琥》中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做学问、做事业都是极艰难之事,需要长时间的准备、积累,等待时机,还要经受失败、挫折的一次次的打击,所以没有充分的积累,贸然妄动,结果只能是失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就是要遍览天下事物,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就是要“厚”;
    第二境界就是要深入钻研事物之理,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就是要“积”;
    只有“厚积”了才会有第三境界的“蓦然回首”,即“薄发”。
    以柔克刚的态度是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暗合道家主张的学说,顺其自然,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刚劲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点。
    海纳百川,包容涵藏
    “海纳百川”出自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意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阔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四川大学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校训。
    大的文明体系都是包容、融合众多子文明形成的。
    中华文明的初期的“诸夏”与“夷狄”,农业文明不停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碰撞、融合,后来佛教传入,古印度文明的一部分逐渐融入中华文明;
    西方文明本就是两希文明,即古希腊文明和古希伯来文明的结晶,融合了古希腊的理性、科学精神、民主传统,犹太宗教,还有古罗马的法治传统。
    这两大文明之所以大,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因为它们“海纳百川”。
    涵养心性,诚敬存之
    道家的涵养心性,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态度,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因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
    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
    儒家在涵养心性方面下功夫,用诚用敬,宋代大儒程颐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己。”
    “体仁”就不是一个纯思辨的问题了,需要“践履”,需要“在事上打磨”,也就是要实践,途径就是“存诚”和“居敬”。
    存诚,就是对事物长期永恒的激情,居敬则是对事物要有发自内心的敬畏,激情和敬畏结合,才能有学习钻研的动力,以这样的精神,才能格万物而知天理。
    对待事情浅尝辄止,敷衍了事,是一生碌碌无为的行为表现,瞄准应该达到的目标,然后借助实实在在的路径,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并且对过程存诚存敬,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不冒进,不退缩,并且又不失激情。
    天地之事固然迷人,但是先事人而后事天,先渡己而后渡人,这就是人生,就是生活。
    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大道至简,是中国哲学重要命题。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表示终极真理。
    《易》之“三义”包括:简易、不易、变易。这“三义”概括起来就是“大道至简”。
    大道至简即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人往往追逐过多的外部欲望,忘却了自己其实不需要那么多东西,“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其实生活是简单的。
    《庄子?天地篇》中讲了一个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贡到南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经过汉水的南沿,见一老丈正在菜园里抱着水瓮浇水灌地,用力很多而功效很少。
    子贡对他说:“有一种机械可以让你省力气,用木料加工成机械,后面重而前面轻,提水就像从井中抽水似的,快速犹如沸腾的水向外溢出一样,它的名字就叫做桔槔(古代的杠杆工具)。”
    种菜的老人变了脸色讥笑着说:“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这样的话,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
    机变的心思存留在胸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纯洁空明的心境就不完整齐备;纯洁空明的心境不完备,那么精神就不会专一安定;精神不能专一安定的人,大道也就不会充实他的心田。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说的办法,只不过感到羞辱而不愿那样做罢了。”
    上善若水,处下不争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u),故几于道。”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曾国藩九江一战,被石达开打得大败,苦心经营的水师全军覆灭,伤心之下,投湖自杀,被部下救起。恰逢他的父亲去世,曾国藩回家守孝,郁郁寡欢。
    他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却不能见容于湘赣官场?为什么对皇上忠心耿耿,却招来元老重臣的忌恨,甚至连皇上本人也不能完全放心?为什么处处遵循国法、事事秉公办理,实际上却常常行不通?
    他心里充满着委屈,心情郁结不解,日积月累,终于酿成大病。一天他的弟弟告诉他,有个老和尚看病很准,不妨一试。
    老和尚听说来人是曾国藩,连面都没见,写了一张纸条给他。曾国藩打开一看:“黄老治心病”。曾国藩心想:“尽管《道德经》我都会背诵,也不妨再好好研究一下”。
    曾国藩一边反复阅读《道德经》,一边不停反思自己出山五年来的挫折,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通过细细品味、慢慢咀嚼,终于探得了这部道家经典的奥秘。
    这部貌似出世的书,其实全是谈的入世的道理。
    只不过孔孟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的方式去达到目的;申韩崇尚以强制强,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河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这句话说得多么深刻!老子真是个把天下竞争之术揣摩得最为深透的大智者。
    曾国藩想起在长沙与绿营的龃龉斗法,与湖南官场的凿枘不合,想起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的争强斗胜,这一切都是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
    结果呢?表面上胜利了,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又如参清德、参陈启迈,越俎代庖、包揽干预种种情事,办理之时,固然痛快干脆,却没有想到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清德、陈启迈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无形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
    这些隐患与障碍,如果不是自己亲身体验过,在书斋里,在六部签押房里是无论如何也设想不到的,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大大地超过了一时的风光和快意!
    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不能行得通,而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可以达到目的,战胜强者,且不至于留下隐患,为什么不采用呢?
    后来大彻大悟的曾国藩,展现于世人面前的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桀骜不驯、凶神恶煞的“曾剃头”了。
    为使自己的学生李鸿章更好地发挥才干,曾国藩宁愿让出自己的位置;为联络旷世奇才左宗棠,曾国藩情愿把自己比作“雌”,把左宗棠比作“雄”。曾国藩是用“心”一举打败了洪秀全。打败洪秀全以后,曾国藩毅然解散了他苦心经营的军队。
    后人都非常推崇曾国藩,推崇的正是他“上善若水”的心境。
    道家崇尚“水”,崇尚“不争”,崇尚“柔弱”、崇尚“无为”,崇尚“无私”。听起来很深奥,从道学演变出来的“武学”,诸如“太极”、“八卦”等拳法就可以看出,没有哪一种是进攻的,全部是防守。
    在防守中寻找对方的弱点,再借攻击者的力量来攻击其弱点,以守为攻才是其奥妙所在。
    无论处人还是处事,要想把防守做到家,没有“上善若水”的心态,是做不到的。也就是说:道家是修炼心境的。
    当然,华夏的智慧不只这些,这些仅仅是冰山一角罢了。
    聊得差不多了,二人走出茶室,当一凡正要掏出手机付账时,最初接待二人的那位慈眉善目的老者走到收银台,告诉一凡,茶钱不用了,茶馆的老板说认识你,这顿茶算是他请客,聊表谢意。一凡也没有太坚持,只是心想这家茶馆的老板何许人也?苏姑娘好奇地盯着一凡,眼睛里充满了好奇。乔一凡,乔一凡?她突然惊叫了一声,然后马上用手捂住了性感的小口,东张西望着。
    一凡心想,她估计是听说过自己的事迹,只是之前没能把人物形象等联系到一块吧。做为中国的当代民族英雄,第一位紫金勋章获得者,中国能有几人不知,几人不识?
    通过接触,一凡知道苏姑娘的心性很是不错,于是提出:“苏小妹,你是否愿意跟我和有几个朋友进一步深入了解一下?毕竟出门在外,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出路,群策群力强于孤军奋战。中国有句谚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
    苏云清盯着一凡的脸看了一会儿,仿佛体会到了他的真诚,点头同意了。
    两人走出茶馆。一“老”一“少”,一剑一兽。
    外面风轻云淡,阳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