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大明货币论!
作者:加糖的小芋圆   最强藩王造反,老朱喜当太上皇!最新章节     
    “为朱高枳选好的女子,再让宁王选一遍,这怕是有点不妥吧?”汤和斟酌着言辞,小心解释道。
    “有什么不行的?”
    朱元璋大手一挥道:“反正都是朱家的子孙,谁娶不一样呢?再说,朱高枳身为孙子,理应给长辈让让路。”
    朱权是第十七皇子,他虽然比朱允炆、朱高枳高一辈,但是年龄相仿,都是二十来岁的年龄。
    “可是为朱高枳选的几个女子,地位怕是配不过宁王。”
    汤和稍稍提醒一句,朱元璋为后代择妻很有特点,凡是儿子辈分的,如晋王、秦王、燕王等人,王妃全都是出身勋贵之后,权势滔天。
    这也是朱元璋联姻的手段。
    等到了第三代时,朱元璋又主张娶妻娶贤,让各地的孙子们娶当地女子为妻,借此让大明宗室在各地开花散叶,控制大明整个疆域。
    好消息是,等到了大明灭亡时,朱家子孙遍布大明,约有百万之众。
    坏消息是,这些宗室就像是肥猪,吃空了国家俸禄,让本就入不敷出的大明财政,变得更加孱弱不堪,最终轰然倒塌。
    “无碍,只要明事理,知进退,便是个贤妻良母。”朱元璋操碎了心,皱眉道:“朱权这家伙啊,做什么事都不动脑子,得有个人扶持他。”
    汤和劝慰道:“我看那个姚广孝,倒是一个谋士之才。”
    “呵,姚广孝他能生娃吗?他能掌管后宫吗?不过是个操控人心的谋士,见不得光罢了!”
    朱元璋对姚广孝的怨念很大,要不是看在朱权的面子,早就杀了他了。
    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太监们又拿来几张画像,放到了案桌上,朱元璋左瞧瞧,右看看,把几张看起来面恶的画像扔掉。
    老朱挑儿媳的条件很简单。
    腰细胯大能生娃。
    至于面相方面,对那种圆脸尖下巴的长相深恶痛绝,尤其是眼睛小,嘴唇薄,看起来能说会道、言辞犀利的女子,动不动来一句我配要一杯茶吗?
    老朱更是很不待见。
    最终,朱元璋挑出了五幅画像,摆在了案桌上面,汤和迟疑的询问道:“陛下,您打算选哪个女子,作为宁王妃呢?”
    朱元璋不屑道:“呵,小孩子才做选择,朱权他都得要!”
    汤和一愣,戏谑的开口:“三个女人一台戏,要是有五个宁王妃,哎呦,以后宁王府可就太热闹了,她们还不得天天吵架啊?再说,宁王的腰受得了吗?”
    朱元璋霸气的说道:“等朱权成了亲,以五天为一个周期,轮流临幸她们,谁先诞下皇孙,谁就是正妃,今后统领后宫。”
    汤和憋不住笑,又问道:“陛下啊,臣看宁王这个人啊,并不是个任人拿捏的主。您贸然为他定下婚事,怕是他会直接拒绝啊!”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往今来的婚事,不都是由父母决定吗?朱权就算有意见,他也得给咱憋着!”
    朱元璋说完了话,忽然又摇摇头,感慨道:“罢了罢了,等朱权进京后,让他自己做决定吧。咱已经老了,管不了那么多事了。”
    与此同时,朱权终于抵达了北城门,他抬头看着城门上应天府三个大字,呼出一口气,便在城门口的茶铺歇歇脚,打算一会儿进京面圣。
    朱权一边喝茶,一边打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询问道:“本王怎么觉得,京城更热闹了?”
    姚广孝说道:“不错,看起来年轻人更多,难道京城发生了什么大事吗?”
    王艮冷笑一声,嘲讽道:“如今是洪武二十九年,新一轮的春闱就要开始了,这些学子都是进京赶考的。这种国之大事,你竟然都不知道。”
    姚广孝轻饮一杯茶水,颇为遗憾道:“当初,我本来想考个进士,可谁能想到啊,燕王见我有才能,直接招我为王府属官……比什么破进士强多了!”
    王艮顿时语噎。
    闻言,朱权摩挲着下巴,一时间陷入了思索。
    这次的科举考试,如今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是谁又能想到,最后引发了南北榜案,最终垂暮之年的老朱,盛怒之下,又带走了一批官员。
    历史上共有两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
    一次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次便是在靖康之变时期。
    要知道,在大明以前,一直是以北方士绅为主导,牢牢掌控着这个国家。打天下的方式,也都是从北向南打,自南向北打,建立统一王朝的,唯有老朱一人。
    在大宋时期,有条不成文的祖训,南人不得为相。
    可是这一次科举考试,所录用的五十一名进士,竟然全都是南方人,而且全都是江西浙江两省,这一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北方学子质疑科举考试的公平性,认为考官偏袒南方学子。
    朱元璋怒不可遏,命其重新考试,结果考试结果出来后,进士依然都是南方人。
    这无疑是在给朱元璋脸上抹黑,因为朱元璋深谙科举的作用,那就是权力的分配,如果科举不选择北方人,那么久经战乱的北方,自然会拥护其他人当皇帝。
    于是,朱元璋最后一次挥动了屠刀。
    朱权皱眉,要不要发挥穿越者的优越性,提前给父皇提个醒,先把南北分榜搞出来,这样北方士子就不会闹事了。
    吃完了茶,朱权立马进宫面见朱元璋,看到朱元璋在处理奏章,笑道:“父皇,儿臣回来了,幸不辱命,北地已平息战乱!”
    突如其来的话语,吓了朱元璋一跳。
    他无奈的看着朱权,又命太监拿来凳子,让朱权坐在自己身边,打量着他的变化。
    “不错,黑了,也瘦了,看来没少受风霜……”
    朱元璋颇为满意的点点头,拍拍他的肩膀,笑道:“你做的那些事情,李文忠都告诉咱了,颇有咱当年的风范啊,做得很好!”
    朱权十分得意,掰着手指头说道。
    “其实此次北伐,少不了蓝玉的功劳,他率领着数万名骑兵,把整个北元搅的翻天覆地……儿臣还与他约定,回京后向他讨教兵法!”
    “稍后,儿臣就打算拜访拜访他。”
    朱元璋看穿了朱权的小心思,冷哼道:“怎么?向咱打听蓝玉的下落?担心咱杀了蓝玉?在你眼里,咱就是个心狠手辣、不讲道理的屠夫吗?”
    “不敢不敢,天下谁人不知,父皇是最讲道理的,宽厚仁慈,和蔼可亲……整个朝堂之上,哪个官员不感念父皇的恩德?”
    朱元璋很不满,瞪了朱权一眼。
    “你要是再敢多说一句,明日我便让你一个人出征,兵分两路攻伐安南土司。”
    朱权讪笑,挠了挠头,看了朱元璋一眼,又迅速低下了头。
    朱元璋深呼一口气:“少给咱戴什么高帽子,咱没有杀蓝玉,不过将他的义子全部流放,岭南、边疆都需要人手,这也算物尽其用吧。”
    “他手下的大将王弼、陈桓等人,其实是可造之材,咱没有处罚他们,你要尽快吸纳到你的麾下,让他们为你所用。”
    “好,父皇。”
    朱权终于放下了心。
    “至于蒙古的管理一事……”
    朱元璋敲敲脑袋,显得十分无奈,这次的贸然北伐,确实是为大明开疆拓土。
    可是如果真要管理蒙古,管理成本远比收获成本要高不少啊。
    就比如说,河套地区归属于大明,可是河套地区没有汉人啊,又不能一直驻兵,所以大明根本没有能力掌控,也就默认允许蒙古诸族放牧。
    可现在不光要管理河套一带,还有广袤的漠北……
    此时,蒙古的地盘全加一块,比大明还要多出不少。
    这可不是用移民就能解决的,毕竟汉人和蒙古人乃是世仇,要是贸然迁徙过去百姓,无疑会激化矛盾,让两个民族再次掀起大战。
    朱元璋看了朱权一眼。
    朱权立马说道:“父皇,蒙古之地绝不容失,如今北元败亡,蒙古诸族又不齐心,应该趁这个时候,弘扬我大明国威!”
    朱元璋点点头。
    他也明白蒙古的重要性,可是该怎么管理呢,不由的看向朱权,朱权露出高深莫测的笑容,淡笑道:“父皇,儿臣有一计!”
    “赶紧说!”
    “推行新币,加大与蒙古的贸易力度,将大明的物资尽数卖给蒙古,然后再从蒙古购买矿产、羊毛、马匹等物资,最好能让整个北方都得利。”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当货物流通起来,大明百姓才能富裕,富裕后就能带动生产力,以强大的经济力量压垮蒙古。”
    边患的问题,就是边关环境太苦,百姓们不愿意去,朱元璋想到的办法就是移民,可是用不了几十年,百姓们全跑光了。
    而朱权的办法就是互市,让北方百姓有利可图,这样才能人丁兴旺。
    至于从前,一部分官商勾结的奸贼,偷偷向蒙古贩卖物资,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富起来的只有小部分人。
    朱元璋听得一脸懵逼,他不懂什么经商之道,反而他对商贾特别反感,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维持百姓生计和保障国家稳定的基石。
    于是,他制定一系列政策来抑制商人的社会地位,比如不让商人穿绸、纱等衣服,出门也不能乘坐轿子,还有严苛的赋税。
    可是朱权竟然要鼓励经商。
    “那个什么新币……不会是你捣鼓的什么馒头币、白虎币、剑币吧?咱还想问你,为什么不用大明宝钞?难道大明宝钞不好用吗?”
    朱权脸色古怪,大明宝钞好用不好用,你心里难道没点逼数啊?
    从北宋流行的交子开始,纸币就成了朝廷敛财的工具,朝廷推行纸币后,只要财政出现危机,就赶紧印点纸币救急,久而久之,纸币开始泛滥成灾了。
    到最后,实在花不出去纸币,就只能用来上茅房。
    最恐怖的,滥发纸币摧毁了国家信用体系,别说百姓了,官员也一个个避之不及。现在其他地方上以物换物,比如晋地用盐巴结算,蜀地用丝锦,江浙用粮食。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结算体系。
    朱权深深地叹口气,好为人师的毛病发作了,正欲好好解释,朱元璋一摆手,命令道:“去把户部尚书卓敬叫过来,咱让他也听听。”
    太监匆匆而去,约等了半个时辰,卓敬匆忙的进殿,还没行礼,朱元璋就把事情简单说了一遍,又道:“若是和蒙古大规模贸易,是否得当?”
    卓敬愣了一下,沉思了半晌,迟疑道:“其实并不妥当,蒙古诸族缺衣少粮,咱们却要卖给他们物资,这不是资敌的行为吗?”
    “那继续推行纸币呢?”
    “这就更不行了,陛下啊,官员苦大明宝钞久矣。大明官员的俸禄本就微薄,宝钞的价值一降再降,现在七品官员的俸禄,只能养活十余人。”
    卓敬乃是老成持重之言,深得朱元璋的圣心。
    “胡说八道!”
    朱权大惊,急忙解释道:“父皇,户部乃是大明的钱袋子,更应该锐意进取了,卓大人好歹还是个二品大员,就算出了问题,也有能力扛得住!”
    一时间,卓敬也搞不清朱权是在夸他,还是在损他。
    到最后,他只能吹着胡须说道:“我倒想听听,宁王有什么高论!”
    朱权无奈,只能拿出一份奏章,交给了卓敬,严肃道:“卓大人啊,这个便是施行的一整套政策,先把纸币和金银挂钩,然后再推行纸币,还要推向蒙古、东夷、安南、琉球等地,让他们都用大明的纸币结算。”
    “今后啊,咱们大明财政要是没钱了,就可以发行纸币,收割其他国家的财富,从而让资本回流……用不了几十年,大明就把他们的经济命脉全控制了……”
    这套理论,来自于后世的米国。
    卓敬忍不住看了起来,目光愈发明亮。
    见状,朱元璋忽然道:“对了,咱为你择了妃子,后日你进宫一趟,好好找个媳妇,别整日研究什么白虎币了,这名字一听就不怎么正经!”
    “择妻?”
    朱权一愣,急忙道:“父皇,儿臣的婚事不用操心,儿臣年龄尚小,不着急……不着急……”
    “放屁,咱还想问问你,你到底还想不想成亲?这件事没得商量,你同意还好,自己挑个称心如意的,要是不同意,咱就把膀大腰圆的憨货送你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