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黄分家】“仙芝大哥,让我看一眼诏书。”黄巢面沉似水,不怒自威。王仙芝只顾高兴,竟然没有觉察出气氛的不对劲,双手捧着委任状,小心翼翼地递到黄巢面前,“小心点儿呀,别给我……”黄巢一把抢过诏书,在王仙芝鼻子前抖着,愤怒地吼道:“你他妈倒是得了官,我呢?”“始者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独取官赴左军,使此五千馀众安所归乎!”——《资治通鉴》“君降,独得官,五千众且奈何?”——《新唐书·黄巢传》后世很多人都在这句关键的话上对黄巢进行了美化,把他包装成一个意志坚强、矢志不渝的革命者。佛魔一念间,英雄与狗熊只在一句话。有人拿《资治通鉴》中的这句话做文章,稍加粉饰,就把“始者共立大誓,横行天下”翻译为“开始的时候,我们共同立下誓言,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替天行道,为天下黎民苍生谋取幸福……”这高帽戴的,瞪眼说瞎话,干脆,您就说他们要为了共产主义而奋斗得了。“横行天下”才是他们的誓言,结合黄巢后来的真实表现,就会发现这四个字不用过分解读,它的真实意思就是字面本身意思,割据一方、称霸天下。如果非要进一步解读的话,应该理解为黄巢自认为可以跟唐王朝分庭抗礼甚至取而代之。总之,再怎么洗白,王黄之辈也绝对上升不到革命者的高度,他们充其量也是大规模有组织涉黑犯罪团伙。无论是《资治通鉴》还是《新唐书》,无论再怎么美化修饰,也永远绕不开后半句,也是所有妄图为王黄之辈洗白的人的麻筋儿——“五千众”,你接受朝廷招安,当官去了,我们这五千人怎么办?一言以蔽之,分赃不均。王仙芝出卖队友的利益,特别是出卖黄巢的利益,这是引起黄巢不满的原因。“我们……从长计议……”王仙芝终于从狂喜中清醒了一半,被黄巢的气场压抑得喘不过气来。“议你妈个头!”话到拳到。黄巢一拳打在王仙芝的脸上,王仙芝应声倒地,满脸鲜血。两位老大身边的亲兵也缠斗在一起,场面瞬间失控,乱作一团。随后,这帮“发誓拯救天下黎民百姓”的“起义军”们,就在蕲州城内打砸抢烧,城内一片火海,几乎被夷为平地,黎民百姓近一半被屠杀,另一半被裹挟而走,被迫加入草军。裴偓和钦差宦官趁乱逃走,而王镣这个身份特殊的俘虏仍被扣押。草军也就此一分为二:三千人跟随王仙芝,两千人跟随黄巢。这也间接证明了草军真正的主力也就这五千余人。剩下的“数万、数十万之众”真的只是一群草寇乌合,两位老大连分家的时候都懒得细分,爱跟谁跟谁,反正这五千人必须得分仔细了。王黄分家之后,王仙芝率部南下,侵袭湖北;黄巢率部返回山东老家。二桃杀三士,草军势力被成功瓦解。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王仙芝肆虐湖北,先后攻陷鄂州、安州;黄巢在山东先攻陷郓州,继而攻陷沂州,一雪前耻,他是个有情怀的人。之后,黄巢与王仙芝手下部将尚让在嵖岈山会师,并将嵖岈山作为草贼的根据地。紧接着,两位大佬冰释前嫌,兵合一处、将打一家,居然把讨贼总司令宋威围困在宋州城内。朝廷紧急派遣中央禁军的左威卫上将军张自勉,率军驰援宋州,击退围城草军,解除宋州危难。王仙芝率部又攻陷随州,生擒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派儿子率军增援,不料李大公子竟然为国捐躯,壮烈牺牲。官军再反扑,王仙芝转寇复州、郢州,从容退去,深藏功与名。有情怀的黄巢,则再一次地蹂躏了蕲州,这个让他与王仙芝分手的地方,让他伤心的地方。只不过他的运气稍微欠点儿,遭遇到了剿匪副总司令曾元裕的围追堵截,伤亡惨重,万幸黄巢及其重要党羽成功逃走。不知是副总司令曾元裕是真的力不从心,还是受教于总司令宋威的谆谆教导,让黄巢再一次从眼皮子底下逃脱。逃走的黄巢跟之前一样,并没有就此萎靡不振,而是像扑不灭的野火、烧不尽的野草。黄巢卷土重来,攻陷匡城,之后又攻陷濮州。匡城,在长垣县西南,算是草军们的“首善之区”了,打响革命第一枪的地方。而濮州,也是草军最早攻克的城池。黄巢真的是一个有情怀的人,而在不久的将来,黄巢也会败在情怀上。郓州、沂州、蕲州、汝州等重要城镇屡被攻陷。这也从侧面反映除了草军的战术特点,那是一种非常接近游击战的策略。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把王黄草军的战术美誉为“游击战”,这是对“游击战”的误读。“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伟大领袖总结出的游击战“十六字方针”,成为国际通用范本。不是所有的“敌进我退”都能称之为游击战。游击战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以空间换时间,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要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积小胜为大胜。“游”是其表,而“击”才是其灵魂。绝大多数农民起义军只是徒有其表,很会游走,却没能悟出游击战的精髓。这也是起义活动通常虎头蛇尾的原因之一。有了沂州之败,王黄之辈也深知自己的这两把刷子远不足以跟官军硬刚。“敌进我退”完全是被逼出来的无奈之举,而非是主动的退敌之策。“草军”的称谓,并不是因他们皆由草民组成,身为草根,命如草芥,呼其“草”以薄其志。“草军”是王仙芝举事之初的自称。也符合他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除不尽、剪复生的形象比喻。蕲州招安,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草军,削弱了草军势力;同时也通过这次接触精准地号到了草军的命脉——对高官厚禄的无限渴望,对和平招安的无限期盼……总而言之,就是缺乏彻底而坚定的革命信念。那就好办了,咱对症下药。屯驻在邓州的总监军宦官杨复光,就对王仙芝伸出了橄榄枝。先前是黄巢那厮掣肘,坏咱好事,现在好了,你俩各自单飞,怎么样,谈谈吧?面对朝廷的糖衣炮弹,王仙芝再一次现出原形,露出奴颜婢骨,欣然接受朝廷招安,并迫不及待地派出“议降使团”,团长由其头号心腹爪牙、嫡系部队二号人物——尚君长亲自担任,另选重要头领数人,以示诚意。尚君长,长垣县人,盐帮头领,是王仙芝道儿上的铁哥们儿。起初,王仙芝的货被官府查抄,就是躲到长垣县尚君长家里避风头。由二号人物尚君长亲自带团,足见王仙芝投降求官之迫切,议和之诚意。半路途中,有官军迎接,“议降使团”很感动,想不到官军如此礼贤下士,远接高迎,还有军容整齐的卫队护送。全副武装的卫队把他们一路护送到长安。不是去邓州吗,怎么来长安了?给他们接站的,正是剿匪总司令——宋威。宋威把尚君长等人绳捆索绑,押解到长安,奏报说这是与草军在颍州会战,活捉的俘虏。杨复光急忙上奏辩解,说王仙芝、尚君长等俱以归降,尚君长等头领是在半路被宋威诓骗、截胡,并非是宋威阵前俘虏。朝廷派人调查真相,竟然查不出个所以然来。既然查不出真相,那就把尚君长等人押解到狗脊岭,斩首。在狗脊岭斩首,是对死刑犯进行最后的人格侮辱。换做是潜龙渊,哪怕是斩龙崖、伏虎坡、鹰愁涧……狗脊岭,算你狠。三十多年前,太原兵变的杨弁,同其党羽就是被送到狗脊岭斩首的。现在,长垣民变的元老级人物尚君长等人,也获此殊荣。然而这次“邓州请降案”却远没那么简单。史书上寥寥几句话,掩盖了一个黑暗龌龊的真相。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
娱乐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