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筑城
作者:夜尽长   大唐奴牙郎最新章节     
    筹划了十来日,周钧写好了奏疏,其中着重说明了西域情势的复杂,还有商线沿途的安排,又遣官驿送往了长安。
    再一次寻来封常清和龙尧立,周钧就焉耆的扩城和筑防,在焉耆镇守府召开了一次扩大化的会议。
    会上,封常清丈量并厘清土地,配合工造坊,给出了扩城的方案。
    方案一,采用的是西域镇府中常见的分屯城。即以镇府所为中心,向四周建立数个稍小一些的屯城。这些小型屯城,外城墙周长从数百米到一公里不等,内部可屯集兵士和物资,又有商业和工坊,等于是一个个小型的军镇。
    方案二,采用较为传统的内外城结构。将现有的屯城做为内城,再修建外城包裹住内城,最终形成城中有城的结构。
    两种方案,各有利弊。
    第一种方案,胜在修建便利,御守范围较广。不利之处在于城池之间,携守难度大。敌人倘若是大军压境,很容易就能各个击破。而且,在进行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时候,资源调度和人员往来也有许多麻烦。
    第二种方案,胜在城市规划完整,可以集中兵力抵御外敌,资源人员调配便利,能够有效保护重要场所。缺点也很多,第一,修建外城,消耗建材多,持续工时长,人力要求高;第二,修建外城对于城市设计要求较高,例如上下水管网、道路平整、住宅规划、城防布置等等,都需要仔细规划。
    焉耆镇府所在的城池,名为博格达沁城(位于后世焉耆县四十里城子镇麻扎村),在此城南方五百米处,另一处稍小的城池,名为泰克利城(位于后世焉耆四十里城子镇阿克墩村,北距博格达沁城0.5千米)。
    按照镇军使龙尧立的意见,是采用第一种方案,在镇守府的东西两向,各修建一座小型屯城。这样一来,就可以与主城(博格达沁城)和辅城(泰克利城)相互配合,形成犄角之势。
    周钧想了想,还是否定了这个意见。
    理由是焉耆位于要冲之地,倘若被大军攻击,修建太多的屯城,反而会犯下贸然分兵的大忌,不如集中兵力在一座城池之中,重点防守一处。
    周钧根据焉耆舆图,最后给出的决定是采用第二种方案,即在南北两座城池的外廓修建城墙,将博格达沁城和泰克利城包裹其中,形成一个『闾』字封口的结构。
    听了周钧的话,会上的一众人议论纷纷,意见不一。
    封常清和工造坊测算了一番,如果按照第二种方案,修建城墙将两座屯城包裹起来,其长度怕是要接近12公里。
    12公里的城墙是什么概念?
    外周12公里的城池,放在唐朝时的中原地区,已经算是中州以上府城的大小。
    唐朝长安的城墙,东西长约9700余米,南北长约8600余米,周长约36公里,城墙的高度在6到7米。
    它从汉朝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开始施工,经30多万人前后5次修建,至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九月建成,总共用12年。隋朝和唐朝又在汉长安城的基础上,又是多次加固和扩建,才有了如今的规模。
    封常清估算了一番,按照夯土垒砌,再加固增筑的城墙灌注法,12公里长的城墙,即便把高度仅仅修到关所城防的4.7米标准,再加上各种城防布置,最少也需要发动上万役夫,再用时一年半。
    而且,不光是城墙、望楼、瓮城、女墙、覆道等等,还有上水、下水、道路等等工程,建城所用的人力、用时、钱帛和用度,不是焉耆镇所能承受的。
    听了这话,龙尧立和一众焉耆镇官员的态度,大多都转向了质疑。
    周钧听着众人说着意见,也没有反驳。等待声音少了一些,周钧只向龙尧立问了一句话:“焉耆欲开大碛路,历史上两次遭外敌入侵,一次是高昌人和突厥人,另一次是龟兹人和吐蕃人。龙使君,以你之见,倘若历史重演,仅仅修建两处小屯城,能否挡住这两次攻击?”
    龙尧立一愣,思考片刻后,摇了摇头。
    有人此时说道:“即便焉耆镇防不住,不是还有大唐的军队吗?他们不会坐视不理的。”
    周钧:“龟兹距离焉耆有八百里,敌情传至龟兹,大军开拔再增援,需要多少时日?倘若分屯拒敌,怕是唐军还未到,焉耆就已经损失惨重了。”
    龙尧立叹气说道:“在西域之中,焉耆与龟兹本就是世敌。这其中,有历史的缘故,但更多却是利益上的纠葛。大碛路一旦开放,焉耆将会撼动龟兹南北会商的地位。这一点,怕是西域诸多势力都不想看到的。”
    封常清:“商路北线上的龟兹、高昌、伊吾等府,因丝绸之路得利已有多年,粟特人、西域大族在这三地都有置办产业,彼此之间荣辱共休,自然是一致对外,不愿改变。”
    周钧:“正因如此,倘若大碛路重开,焉耆西边是龟兹,北边是高昌,南边是吐蕃,承受的压力和风险极大。扩城增筑只能以最坏情况来设想,不可存有丝毫侥幸之念。”
    龙尧立听罢,点点头,对周钧说道:“周监所言有理。”
    又商讨了一会儿,周钧向封常清使了个眼色,后者心领神会,向众人说道改日再议。
    待堂中只剩下周钧、龙尧立和封常清三人,周钧对另二人说道:“扩城一事,迫在眉睫。”
    封常清:“但是,倘若要筑大城,建材、役夫、钱帛、工时,都是麻烦。”
    周钧:“我问你们,在焉耆县周遭,可有产石炭之地?”
    龙尧立:“高昌、乌垒都产石炭。焉耆县北也有一处石炭矿,位于遏索山中,只不过开采不便,已经荒废多年。”
    周钧:“高昌、乌垒的石炭烧过之后,炭灰如何处置了?”
    龙尧立疑惑不解:“炭灰?”
    周钧:“对,炭灰。”
    龙尧立:“炭灰就是渣滓,没有任何用处,一般来说,都是找一处荒地倾倒。”
    周钧:“好,从明日开始,开始收储炭灰,有大用处。”
    龙尧立怔在原地,好一会儿没回过神来,接着说道:“周监,何必费大力气收那事物?”
    封常清在一旁想了想,对龙尧立说道:“周监既然说了这话,那就只管去做便是。”
    周钧:“还有,收储的炭灰,必须是煅烧至发白的灰渣;负责收储的人员,需要守口如瓶,不得声张;另外,在城中寻一处场所,用帷帘挡起来,以备后需。”
    龙尧立听周钧说的严肃,对收储炭灰也上心了几分,郑重其事的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