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三地协作
作者:夜尽长   大唐奴牙郎最新章节     
    凉州城,匠作内坊。
    抱着一杯温茶,毛顺大师坐在坊门内,看着门外的数百名流民,在雪地之中排着队,依次来领胡饼和粟粥。
    金家的大管事申叔公,不知何时,走到毛顺大师的身边,顺着后者的视线看过去,开口说道:“昨日又有两批流民入城。”
    毛顺:“凉州城中的流民,如今聚集已有三千多人,而且都是应龙教徒,说是要去西边朝圣,这一点就很有趣。”
    申叔公看了毛顺一眼:“关中、河东水旱连灾,百姓无粮可食,笃信新教,择居而活,这有何奇怪的?”
    毛顺:“从去年二月开始,南方不断有应龙教团,来凉州落脚休整,又去往西方。对于这些人,金家不仅拿出宝贵的粮食和药物,接济流民,更派出向导,为其领路,可谓是有求必应,这难道不有趣吗?”
    申叔公和毛顺对视了一眼,二人心照不宣,皆是一笑。
    毛顺转过头,继续看向冰天雪地中的流民,说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不管是谁,也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只要能出手救一救这群灾民,总是好的。”
    申叔公从火炉中取下茶盅,给自己倒了一杯滚烫的茶水,抿了一口后说道:“家主遣海东青来了信。”
    毛顺:“二郎如何说?”
    申叔公:“内坊中的所有人,还有器械、材料和图纸等等,全部装车,出发去往安西。”
    毛顺:“所有人?包括那些还在蒙学的孩童?”
    申叔公:“是。”
    毛顺沉默片刻,回道:“知晓了。”
    申叔公有些意外:“毛匠就不打算问一问缘由?”
    毛顺:“二郎行事,深谋远虑,我又何必刨根问底?”
    申叔公闻言,轻轻点了点头,又说道:“凉州去往安西,路途遥远,其中途径大碛,我已经和归义军的当家李光弼说了,他会领军护卫,负责你们的安全。”
    毛顺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而是从折床上爬起身来,紧了紧身上的厚袍,抬起头来看向天空,低声自言自语了一句:“乌云压顶,山雨欲来,要变天了……”
    敦煌城,刺史府所。
    柳载站定在堂中,冷眼看向面前的官员,开口说道:“某受周驸马之托,牧守敦煌。但凡作为,一是为了保证沙州平稳,二是为了确保大碛商路对朝廷的贡税不会受到影响。”
    堂中身穿绯衣官袍的官员嗤笑道:“周驸马早就不是陇右黜陟使了,如今司掌大碛商路的,乃是朝中新派下的崔大夫。倘若柳刺史识时务,便依令发文,不然的话……”
    柳载强压下心中的怒火,向那官员说道:“先前,王鉷司掌大碛商路时,发布苛捐杂税,又肆意盘剥本地豪族和百姓,致使官民离心,这才使得吐蕃人有机可趁。崔大夫刚刚上任,就要提高关税,再废官营为私营,难道就不担心步上王鉷的后尘吗?!”
    那官员摇头道:“崔大夫乃是长安城中的清流宿老,岂能与那王鉷相提并论?再说了,官府对本地人一味忍让,可曾收得百姓的民心?本地豪强拉帮结派,排挤外地商户,又私设部曲,豢养力士,此举与作乱又有何异?!”
    柳载:“沙州情势复杂,不比中原,倘若一味用强,只会适得其反,只有怀柔分化,先拉拢一部分本地人,再用他们来制约另一群本地人,才是长远之计……”
    官员打断了柳载的话:“说得好听,不过都是些开脱之词。崔大夫上任之前,已经看过了柳刺史的吏部阚录,不服上官,不循仪制,可谓是劣迹斑斑。本想给你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不料柳刺史还是恣意妄为。”
    柳载闻言,心中怒气大盛,沉声说道:“倘若行政只知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到头来只会伤了民心,又误了朝纲……徒事清谈,抛离实事,到头来终究是误国之举!”
    “你!”
    官员闻言,面露怒意,想说些什么来挽回颜面,寻思了好一会儿,最后只能一声冷哼,拂袖离去。
    目送那官员离开,柳载坐了下来,从案台上拿起一封信,打开后看了一遍。
    看完后,柳载长叹一口气,自言自语道:“周二郎,你来信请我稳住沙州局面,再协助流民去往西域……如今,我这刺史之位,不知还能做上多久,为了履行当初的约定,只能勉力而为了……”
    石城镇,镇守府。
    石城镇守使康冉棣,立于城楼之上,迎着猎猎寒风,看向远方的大地。
    有仆从从城楼下方而来,稽首说道:“使君,小郎从龟兹镇来了信。”
    康冉棣:“哦?可璟写了信?拿来给我看。”
    打开信件,康冉棣瞄了一眼行书,点头暗道,儿子的字总算有所长进。
    接着,康冉棣从头到尾仔细读了一遍。
    康可璟在信的开头,先向父亲道了一声安好,又说道自己的妻子丹青,已经有了身孕,初夏时分就要生产。
    康冉棣看到这里,满心宽慰,不停点头。
    接着,康可璟在信中,写了周钧率领安西军,大败呼罗珊军团,又出使大食,交换回大唐俘虏。以及,副使封常清,以段秀实为副将,击败大勃律,凯旋而归。
    这两件事,康可璟说得详细,足足用了两页纸。
    康冉棣看完之后,长吁一口气,心中感叹安西军强盛,又暗道周钧用兵如神。
    再接下来,康可璟在信中说了焉耆镇和龟兹镇的变化。
    自从周钧成了安西节度使以来,焉耆镇吸纳了十二龙部、大食教团和隐门分支等居民,常住人口不仅翻了一番,而且修建了一座西域从未有过的巨大城池。
    城中不仅有民居、工坊、商行、还有内城和大学。
    再加上应龙窟距离不远,焉耆镇的宗教氛围日渐浓重,教徒数量大增,已经隐隐成了西域中的宗教第一大镇。
    再说龟兹镇。
    作为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龟兹镇地处咽喉要道,交通、水利、农业、商业本来就很发达。
    如今,大批流民涌入安西,由于龟兹镇事先加盖了大量的民宅,所以居民数量暴涨,繁华程度不可同日而语。
    康可璟特意在信中补了一句。
    “我曾经到访过长安,也途径过洛阳……如今我在安西都护府中职事,再看龟兹镇和焉耆镇这两处重镇,越看越像是中原的东西二都……安西未来发展,必定不可限量,石城镇在都护治下,必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康冉棣仔细收好了信笺,沉默片刻,向身旁的仆从问道:“帐篷、炭薪还有粮食,可有不足?”
    仆从回道:“焉耆镇昨日又送来了一批帐篷用以应急,府中的炭薪储备尚且充足。至于粮食,使君无需担忧,入冬前,安西都护府就运来大量粮食,眼下还有过半储在粮仓之中。”
    康冉棣点点头,看向城楼下方。
    城楼下方,有数百顶临时搭建的帐篷,立于城门附近的空地之上。
    左右望去,错落蔓延,看不见边际。
    无数流民,穿梭在帐篷之间,各自生火、交谈、拜礼,人声鼎沸,炊烟袅袅。
    康冉棣一边看向城下的流民,一边向仆从说道:“安西都护府专门交待,要石城镇仔细照顾这些东边来的流民。无论粮食、药物、帐篷还是衣被,都要发放下去,尽量做到不漏一人,可知晓了?”
    仆从躬身答道:“是,使君。”